奋斗在洪武末年(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960

  柳淳突然大笑,“詹尚书,你说我曲解你的话,你气得不行,那你们曲解别人的话,又该怎么说?”
  詹徽怒道:“老夫何曾曲解别人的话,你给我说明白!”
  “说就说,例子不就在眼前吗!”柳淳哼道:“杨朱的原话是什么,诸位大人不会不清楚吧?‘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以诸位大人的高才,不会觉得这话是一毛不拔的意思吧?”
  柳淳转身,冲着朱元璋拱手,“陛下,臣斗胆恳请陛下,给杨朱的这句话,做一个注解!”
  朱元璋吸了口气,笑骂道:“柳淳,你真是越来越胆大包天了。”老朱嘴上这么说,还是站了起来,缓缓道:“杨朱还有一句话,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杨朱之道,虽未必合乎孔孟之学,但也不是一毛不拔可以简单囊括。”
  杨朱和墨子,作为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思想流派,如果仅仅讲自私自利,一毛不拔,世人会相信他讲的话吗?
  作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会这么浅薄无知吗?
  杨朱的意思,是两个方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能要求他们为了天下牺牲太多,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无限度的盘剥百姓,要尊重百姓的利益。
  另外一个层面,对于上位者,天下大利摆在眼前,可以肆意拿取,奉养一人,这时候身为上位者,也该约束自己,不去伤害百姓。
  在战国的乱世,各国不停征伐,几乎每天都在打仗,老百姓被逼着奉献粮食,拿起武器,出生入死,朝不保夕。
  杨朱是面对这个现实,提出他的主张,老百姓不用损失利益,不拔一毛,也不用为了大局,为了天下,做出牺牲,每个人都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朱元璋又补充了一句杨朱的观点,说得就更明白了,杨朱讲的是“贵己”,换句话讲,有点以人为本的意思,就是说让每个人都过得好,天下才会更好。
  从某个角度来看,杨朱的立意更加深远,也更加理想主义。
  奈何像很多学派一样,不断被曲解。
  比如人家老子将无为而无不为,其实重点落在无不为上面,或者说,先无所不为,然后才能无为。
  结果呢,就被简化成无为而治,和老子真正的意思,大相径庭。
  试想一下,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有人告诉你,什么都不用做,天下就会变好起来。谁会相信啊?
  只会把这种话当成疯言疯语,而不会奉为圭臬,更没法从中学到智慧。
  杨朱学派最大的悲哀,就是让儒家不断打压,使得完整的学说支离破碎,直接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说来讽刺,多亏了孟子骂了杨朱一句,后代儒生没有把亚圣骂人的话删去,才给了人们一窥杨朱学问的可能。
  柳淳在朱元璋讲完之后,忙道:“陛下睿智博学,臣以为,杨朱所讲贵己,其实与爱民,与仁政,是完全相同的。譬如说,陛下登基以来,与民休养生息,均田地,富百姓。不许贪官污吏,欺压民众。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才有今天的物阜民丰,安居乐业。这不正是杨朱所讲‘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臣听闻陛下在宫中亲自耕种,连小米都不忍取之百姓。如此贤君,假如杨朱在世,必定会涕泪横流,称颂圣明天子啊!”
  什么叫拍马屁,柳淳这就是毫不掩饰地拍!
  朱元璋心中的怒火已经消去了大半,甚至有那么一点欣喜了。
  他把郭守敬弄到孔庙,就是为了牵制文官,恶心文官。
  可万万没想到,柳淳不但超额完成任务,还针锋相对,反而置文官于尴尬的位置上。
  官绅一体纳粮,再度均田,加征商税……这都是非常刺激的建议,老朱仿佛又看到了金山银山,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拿到手?
  “柳淳,杨朱讲贵己,不以天下奉养一人,可你却建议朕,官绅一体纳粮,这又是何道理?莫非你自己背叛了先贤?”
  “启奏陛下,臣说过,我们学派来自杨朱,却和杨朱并不一样,所谓推陈出新。杨朱所讲,下不牺牲,上不索取,百姓安居乐业,根本是不可能。偌大的天下,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点臣是很认同儒家先贤的观点,天下之财,自有定数,朝廷多取,百姓就少取。而朝廷的花销,也是有定数的,从百姓身上多取,就从士绅富商身上少取。若是能多取官绅富商的钱财税赋,百姓的负担就轻了许多!”
  这帮人听柳淳说话,简直要吐血了,小子,你他娘的怎么又变成儒家了?我们不要啊!
第238章
大明的根基
  午门外面,聚集了太多的人,包括几大国公在内,悉数焦急万分,陛下还在奉天殿议事,今天的时间格外漫长,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汤和老脸都是热汗,蓝玉气喘如牛,就连冯胜都没法淡定,老爷子来回走动。
  “递牌子,求见!”
  冯胜跟柳家结亲,算是柳淳的长辈,他不护着,又有谁护着。老头迈步向前,准备将自己的象牙牌交给太监。
  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个老太监从里面笑呵呵出来。
  见了几位国公,冲着他们深深一躬,然后笑吟吟道:“没事了,咱柳大人……赢了!”
  “什么?”
  冯胜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上百官员怒告御状,柳淳又自诩杨朱传人,怎么看都是死路一条。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赢了?
  难道是老太监说错了?
  见冯胜迟疑,老太监忙道:“宋国公,现在圣人正在跟柳大人议论赋税的事情,老奴琢磨着,怕是要到下晌才有结果,几位国公爷若是不急,可以先回去歇着了。”
  老太监说完,急忙转身去伺候了。他是偷着出来报信的,就是怕这几位着急。
  冯胜只觉得晕乎乎的。
  赢了?
  真的赢了?
  臭小子,你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冯胜抓着柳三的胳膊,大笑道:“行啊,你真有福气!”
  三爷只剩下傻笑了,一旁的徐增寿伸了个懒腰,冲着妹妹道:“我就知道那小子死不了,瞧把你急得,都流泪了!”
  徐妙锦连忙擦拭并不存在的泪水,当发觉是被四哥欺骗了,气得小脸通红,挥拳就打。她是没哭,可有人确确实实哭了。
  看似最粗枝大叶的蓝新月,竟然是最先承受不住的那个,她捂着脸喜极而泣。
  ……
  宫门外众人狂喜,汤和跟冯胜都是有身份的人,当得知柳淳没事,就纷纷回府,等候消息,其他人也好此刻去闯宫。
  只剩下陶成道,还有他的弟子们,静静等待着。
  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放着光,他们努力压制心中的喜悦,但心脏砰砰乱跳的声音,涨红的面颊,依旧显示着不平常的内心。
  柳大人赢了!
  我们能祭祀郭守敬了!
  杨朱,墨子!
  我们也有道统传承,我们能昂首挺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汉子了!
  陶成道激动地眼圈泛红,他简直像活在梦里。
  作为一个醉心飞天的人,陶成道对历代先贤的发明创造,也有颇深的了解。中国古代的技术,可绝不只是四大发明那么简单。跟四大发明类似的成就,至少有几十项之多,比如船只的密封舱技术,方向舵,炼铁用到的鼓风机,骑兵的马镫……这些技术都深刻改变文明的进程,只有拥有穿透历史的慧眼,才能知晓技术的伟大。
  很无奈的是自汉唐以来,长期秉持道德决定论,仁义无敌论的儒家文人集团,宁可记录诗人的风花雪月,贞洁烈妇,也不愿意多关心些技术的东西。
  诸如沈括,郭守敬一般的文人,绝对是主流文人当中的异类,他们的著作只能跟山海经,神话故事放在一起,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是从根子上决定的,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学种田种菜,那是小人行径,他老人家喜欢的是君子六艺,讲究的是礼乐教化……只是很可惜,老夫子的徒子徒孙很不争气,连六艺都给扔了,只剩下空谈道德仁义,越来越脱离实际。
  在先秦诸子当中,墨子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派。
  所以当柳淳提出学问来自墨子之后,陶成道是很愿意认这位祖师爷的,可他不是小孩子,很清楚想在理学一统天下的状况下,竖起墨子的大旗,是何等困难!
  也别说墨子,就连儒家的其他学派,都没有生存的空间。
  陶成道觉得师兄很可能是以卵击石,一去不复还……可谁能想到,柳淳就变不可能为可能,至少说,柳淳打赢了第一战!
  陶成道冲着弟子们,握紧了拳头。
  行的!
  我们有机会创造历史的!
  把郭氏门人,科学子弟的大旗打起来!
  告诉世人,除了孔孟之道,还有一门叫做科学的东西,能让人飞天遁地,无所不能!
  ……
  柳淳还不清楚,外面许多人已经把他当成了神一般的偶像。
  此刻的柳淳还在全力以赴,应对文官的诘难。
  “柳淳,你建议陛下多征商税,是要抬高商人地位吗?”詹徽愤怒质问,“商人贪财好利,品行卑贱,朝廷能指望着商人供养吗?还有,你多征商税,商人势必转嫁给百姓,吃亏的还是苍生百姓,你这是挖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根本不可取!”
  天官发话,其他的人也缓过来,纷纷指责。
  柳淳轻笑道:“诸位大人,按照你们的意思,收你的税,是瞧得起你!瞧不起商人,那就不用收税?对吧?既然如此,陛下重视士人,那就更应该征收士人的税赋了?你们不能把自己放在跟卑贱的商人一样的地位上吧?这不合理啊,难道你们这么自甘堕落吗?我要是读书人,我一定主动带头,多纳税,服徭役,以示我跟商贾的不同之处,对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9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