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899

  王观凝神注视,发现那是一个盘子,由于距离较远,也看不太清楚。不过,从微蓝的光泽来看,应该是青花瓷。
  与此同时,不用那人招呼,就有人主动上去看盘子。而且与玉佩相比,显得是喜欢瓷器人比较多,轮流上去了七八个人。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人摇头,也有人点头,态度各不相同。不知道是故意扰乱视听,还是真实的反应。
  不久之后,盘子看完了,那人提醒大家可以报价了。然而,底下却出奇的沉默起来,一个报价的声音都没有。
  适时,王观有几分明悟,台上的盘子多半是赝品。不仅他有这样的想法,其他没上去看的人,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本来就对盘子就不感兴趣,现在更加不可能吱声了。
  不过,更让人惊奇的是,主持拍卖的那人,似乎非常沉得住气,既没有催促,更没有更换物品,就是站在上面,好像是在等待什么。
  又过了一会,终于有人开口道:“三千块,把东西拿起来吧,别耽误大家时间。”
  一瞬间,许多人恍然大悟。对于黑市黑的程度,立即有了个明确的了解。正规拍卖会,在拍品没人要的情况下,最多是流拍。但是黑市却没有流拍的说法,东西拿出来了,一要卖出去才能拿另外一件东西来。
  黑肯定是黑,相当于强行摊派。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增加收入,弥补损失的手段。好比刚才的枚玉佩,是以低廉价格成交的。举办黑市的人也不是笨蛋,自然明白那些老板肯定会故意压价,所以要想办法补偿回来。
  当然,这个度肯定要把握好,几件真东西掺一两件假的就行。不然的话,大家也不是任由宰割的对象,怎么可能明知道是假东西,还花钱去买。
  此时,看见东西有人拍下来,主持拍卖的那人十分满意,立即挥手让人把盘子拿下去给报价的老板,然后拿出了第三件物品。第三件物品肯定是真的,竟然是个鎏金的小碗,许多人感兴趣,拍出了十几万的价格。
  接下来,拍卖的进展飞快,二三十件东西轮番上台,其中有真有假,真多假少,反正不管是真是假,都让在场的人拍下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期间俞飞白也上去凑了回热闹,以比较低的价格,拿下了一个桃木雕琢而成的婴戏纹杯。
  另外,王观也注意到,在场之中也有几个人,在别人争相拍卖的时候岿然不动,那个架势似乎是对眼前的东西不感兴趣,又能像是憋足的劲在等待真正的好东西上场。
  实际上,王观的猜测也没错。
  在一双刻有云龙纹饰的银筷子被人拍去之后,主持拍卖那人突然神秘笑道:“诸位老板,请做好准备,接下来上场的东西,绝对让你们觉得不虚此行。”
  说话之间,那人轻轻拍手,就有人捧着一个锦盒过来,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面。
  “大家看好了,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主持拍卖那人忍不住卖了个关子,声音有几分得意,然后慢慢的拆开盒盖,把一个小巧玲珑的杯子拿了出来。
  众人连忙看去,只见杯子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显得非常的晶莹透亮,最重要的是杯上的釉竟然是蓝色的,非常的罕见。
  只要对陶瓷器发展有点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在把陶升级为瓷之后,就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把瓷器做得纯白无暇,就好像是玉的颜色一样。期间,经过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摸索,几十代人的经验积累,攻克了无数的困难,白瓷才终于烧造成功。
  然而,人心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在白瓷诞生之后,许多人开始转移目标,开始着手研究其他的颜色。比如说红色、黄色、青色,还有蓝色……
  不管是什么颜色,只要不是白色,都可以统称为有色瓷。其中的蓝釉瓷,最早是出现在唐三彩上,到了宋代又出现了蓝色钧釉。不过真正形成和发展,严格来说要算在元代。元代蓝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宣德年间的蓝釉瓷色泽深沉美艳,丽如宝石,莹似天霁,被誉为宝石蓝,它与宝石红一样,作为宫廷祭器之用,又被称为祭蓝。
  反正,无论是祭红,还是祭蓝,都是非常值钱的东西。
  当然,前提是东西的品质好,年代又足够早。如果是现代的赝品,哪怕质量再上乘,最多也算是现代艺术品,没人会花大价钱买下来。
  这个时候,蓝釉小杯一上台,在场众人都坐不住了。不过,前面一排的某个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比较占便宜,蹭蹭两步就冲上去拿起东西打量起来。
  见此情形,其他人只得耐着性子等候。然而,王观眼神比较尖利,聚焦打量一眼,就低声道:“东西不是纯色的祭蓝,好像是洒蓝。”
  洒蓝是明宣德年间创烧的一种独特的蓝釉,由于采用喷吹法施釉,在通体的浅蓝色地上,呈现出水迹洒落般的深色斑点,所以称为洒蓝,或者鱼子蓝。
  另外,由于那些斑点呈雪花状,犹如雪飞冰地,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釉……”
  此时,俞飞白微眯着眼睛,悄声道:“希望是清三代的东西。”
  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祭蓝、洒蓝,在明代宣德年间之后,命运也和祭红瓷差不多,工艺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最后也失传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蓝釉工艺才算恢复过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发展。
  也就是说,公认的精品蓝釉瓷,除了明代的宣德年间,就是清康雍乾三代。只是宣德年间的东西,俞飞白就不敢奢求了。毕竟年代比较久远,类似这种珍贵的蓝釉瓷,连故宫都没有几件,可谓是稀世珍宝,他没指望会在黑市中出现一件。
  旁边,唐清华小声道:“别说清三代了,就是民国的仿品,也可以争一争。”
  实际上,不仅这三人在窃窃私语而已。参加黑市拍卖的老板,如果本身不懂行,肯定会带一个懂的来。看见这样珍贵的东西,自然也是小声的探讨起来。
  而且,主办方肯定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自然不会制止。
  此外,由于时间有限,主持拍卖的那人也规定了,每人只能看三分钟。所以在不久之后,前排的人已经看完了,就轮到王观几个人。
  “你上!”
  俞飞白和唐清华没有废话,直接把王观推了上去。
  王观也不矫情,直接走了上去,伸手拿起那件东西打量起来,只见洒蓝釉小杯胎体轻薄,外施蓝釉,内施青白釉,非常的玲珑剔透。
  手掌捧握,就能感觉杯子器型虽小但不失精致,色调深沉凝重,釉面有凹凸不平之感。尤其是杯子外壁的洒蓝斑点,富于变化,又不失沉稳和内敛,精美之极。在欣赏的同时,王观也没有忘记观察杯子的底足,只见底足有款,标明是雍正年间的东西。
  “雍正洒蓝釉杯……”
  王观稍微沉吟,抓紧时间再仔细观察釉面的斑点,就发现在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中,杂有黄褐色金星点,极类青金石。当下他就明白,这个洒蓝釉杯子应该就是雍正年间,唐英仿钧窑成功后的新创品种,青金蓝釉。
  由于雍正在位时间仅短短十三年,加上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青金蓝釉瓷器在当时就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现在就更加不用多说了,堪称是稀有之物。
  那么,这样宝贵的东西,到底是真是假呢?
第399章
黑市拍卖(3)
  就在王观要作进一步判断的时候,旁边的主持人客气提醒道:“老板,时间到了。”
  王观眉头一皱,观看的时间稍微有些短了,不能很好的鉴别。当然,他还有一个快速鉴定真伪的方法,本来不想使用的,但是现在看来不用不行了。
  当下,王观趁着放下洒蓝杯子的机会,悄悄地打开了特殊能力凝视起来,乍看之下,一道炫目迷人的宝光就升腾浮现空中。明黄色的宝光,就好像是水波似的在浮动,恰好与洒蓝杯子上产生的明净玻璃釉光交织一起,显得更加璀璨明亮。
  一瞬间,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王观心满意足的收了特殊能力,干脆利落的转身回去。
  “怎么样?”
  俞飞白和唐清华急忙追问起来。
  “真品,雍正时期的唐窑青金蓝釉。”王观悄声道,却摇了摇头,好像是看不准似的。旁边两人一怔,然后反应过来,知道王观这是做给别人看的。
  说实在话,无论是正规拍卖,还是黑市拍卖,都是尔虞我诈的地方。不仅买卖双方各显神通,连参加拍卖的人也是各有提防。毕竟在充满竞争的场所,暴露自己的意图,那是很愚蠢的事情,王观当然要留一手。
  要知道,不是什么人都像王观一样,拥有特殊能力,能够确定洒蓝杯子是真品。主办方只给几分钟的时间让人验证,在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一些人的意志肯定不坚定。然而,在竞拍的过程中,犹豫不决那是大忌。谁动摇了,谁就先认输,与宝物失之交臂。
  两人多少有些明白王观的想法,对看了一眼之后,自然也是选择相信他的判断。
  “东西我要了。”就在这时,唐清华轻声道:“你们不要跟我抢啊。”
  “唉,迟了一步,被你抢先了。”俞飞白惋惜摇头,本来是打算参与竞拍的。
  “回头请你们吃饭。”唐清华笑道,志在必得。
  如果唐清华不开口的话,王观倒也打算争一争,但是现在唐清华想要,王观也无所谓。毕竟看到这个雍正洒蓝杯之后,王观对黑市的东西也多了几分信心,说不定后面还有更好的。
  “没人上来了?那就报价吧。”
  这个时候,台上的主持人淡声道:“不过,也要定一个标准。五十万起,低于这个价格的话,就不要开口了。”
  刹那间,底下有点儿哗然,接着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半晌之后,忽然有人出声:“五十万!”
  “五十五万。”
  一瞬间,又有人加价。毕竟谁也不是笨蛋,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本来就是出了名的值钱,更何况是这样的珍稀品种。实际上,也有人估算过了,要是东西手续齐全,上了正规拍卖会,肯定能拍出三四百万的高价。所以五十几万的价格,简直就是低廉之极。
  “六十五万!”
  大家反应过来之后,有人干脆直接加了十万。
  不过,区区十万块,在一些人眼中,根本不是什么大数字,根本没有停顿,直接把价格提高一大截:“一百万!”
  一时之间,许多人开始踌躇了。如果说杯子是真品,那么一百万肯定是赚了。问题在于,要是赝品,那岂不是很亏。
  要知道,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几十万打水漂,勉强还可以接受。但是损失了一百万,就算是亿万富翁,估计也有点儿心痛。
  所以沉默良久之后,才有人开口道:“一百零五万。”
  “一百一!”
  又有人踌躇许久才开口加价。
  “清华,你不是说要么?”
  与此同时,俞飞白奇怪道:“干嘛不叫价,是不是改变主意了?”
  “火候还没够,再等等……”唐清华经验丰富,微笑道:“等到价格接近一百五十万,就没有多少人争了。”
  事实的确是这样,价格在慢慢的攀升,但是到了一百三十多万以后,就开始出现停滞的状态,而且只剩下两三个人在竞争。与此同时,唐清华才参与进去,报出一个一百四十万的新价,咬得很紧。
  之所以没有一下子提得很高,主要是害怕适得其反。毕竟大家价格都差不多,突然有人报了超高价格。说不定其他人会想,既然有人敢出这么高的价格,那东西多半是真品,立即哄抢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8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