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346

  两人在打着机锋,韩瑞心中自然是迷惑不解,却是不好询问,只得憋在肚里,又弯下腰来,认真寻书,随手翻了两本,却听到阵阵鼓声,咚咚咚的隐约传来,兼杂罄钟鸣响。
  怎么回事?韩瑞愣了,却见孔颖达与颜师古脸色突变,立即抄起了灯笼,疾步向外走去,见到韩瑞茫然不知所措,颜师古喝道:“韩瑞,不要愣着,紧急情况,快些随我们进宫。”
  紧急,进宫,什么情况,韩瑞迷迷糊糊,见到两人走远了,连忙拿了支蜡烛,用手挡风,连屋门也没锁,就匆匆追赶而去。
  皇城官署,离太极宫有段距离,一路行去,只见宫墙角落,人影晃动,一些披甲执锐的军卫,神情严肃,警戒四周,严阵以待,四面八方,传来阵阵凌乱的脚步声,却是听到召唤,急忙奔来的夜直官员,在烛光之下,众人的表情各异,有的惶惶不安,有的从容不迫,有的眉目紧锁,不一而足。
  很快,众人齐聚承天门下,宫门敞开,灯火通明,数百甲兵把守,一一核对身份牙牌,这才放行通过,随之按照官阶大小,众人井然有序的走进正殿,屏气凝神,慢慢等候。
  第一次踏足这里,皇帝大臣上朝的地方,韩瑞的心情复杂,身体不动,眼睛飞来瞄去,仔细端详,与想象中的一样,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正中是一个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床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彩画绚丽,鲜艳悦目,红黄两色金龙纹图案,张牙舞爪,多姿多彩,气势磅礴。
  看了几眼,突然失去了兴致,韩瑞暗暗沉思,连夜召集大家,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
  宫殿之中,安排夜直的官员很少,全部到了,也只有三十多人,很是安静,众人也在猜测这个问题,却没人敢私下讨论,未知,才是最让人不安的情绪,渐渐地,空气之中,弥漫着莫名紧张的气息。
  片刻,李世民出来了,没有前呼后拥,也没有宫女簇拥,身穿常服,脸上平静,不知喜怒,走到高台坐下,众人连忙行礼拜见道:“参见陛下。”
  李世民欠身回礼,虎目环视,挥袖道:“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监……几个衙门官员留下,其余人等,退回官署夜直。”
  一头雾水,一些官员对号入座,乖乖行礼,却步而出,甚至连孔颖达也不例外,使得韩瑞怀疑,若不是秘书少监颜师古在这里,恐怕自己却是同样的待遇,到了最后,留在殿中,只有寥寥十来个人。
  韩瑞悄悄打量了番,都是些小猫小狗,呃,相对名满天下的大臣而言,这些官员,的确不怎么出名,但是试想,天下官员成千上万,能够留名青史的,一朝一代,能在几十个就不错了,一个朝廷,不是靠名臣支撑起来的,没有万万千千的无名官员,就好比空中楼阁,没有支柱根基,一吹就散。
  况且,有名无名,也是相对而言,在后世没有留下名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环视了眼,察觉自己的官职较高,颜师古自觉站了出来,直接问道:“陛下,连夜召集我等而来,是为了何事?”
  “小事尔,然则,却让朕心生怒气,若不解决,难以安寝。”李世民说道,很有个性的解释,至少在韩瑞看来,真是为了点小事兴师动众,分明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瞎折腾。
  然而,其他官员却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纷纷进言,愿意为君分忧。
  示意众臣安静,李世民沉声道:“刚才,边庭传来加急军情,党项又都叛逃吐谷浑,杀我边庭军民数百,扬长而去。”
  “着实可恨,莫不是欺我大唐无人,臣恳请陛下,使节责问吐谷浑酋长伏允,必须给我大唐一个交待,若不是不然,大军出动,予以征伐……”
  “陛下,近年来,吐谷浑蠢蠢欲动,从未称臣上贡,几次三番,不服我大唐号令,可谓是狼子野心,今日又招纳叛逃,其心昭然若揭,何必使节,直接征讨即可。”
  “臣赞同,请陛下即刻下旨,着各道行军总管率军平叛。”
  刹那之间,宫殿之中,一个个官员,仿佛打了鸡血似的,可谓是群情鼎沸,纷纷开口喊打喊杀的,让韩瑞深深怀疑,这些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将,反应有点出乎意料啊。
  在韩瑞的想象之中,听到这个消息,那些官员,表示愤慨、抗议、谴责自然没错,但是肯定会立即冷静下来,觉得不能妄动干戈,最多派遣使节前去洽谈,和平解决此事就可以了,死几个人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应该多为天下大局,世界和平着想啊。
  然而,时下,宫殿之中,无论文武,官职大小,听到有人背叛朝廷,却视之如不共戴天的仇寇,恨不能抽筋扒皮,挫骨扬灰,好像不明白,兵者,凶器也,不可为先的道理,如同护犊子的大人,见到自家小孩吃亏了,非要报复回来,出口恶气。
  “好,就如诸卿之言,遣使问罪,出军平叛。”李世民断然说道,底下众人听闻,纷纷拍手叫好,喜气洋洋,就连身为大儒的颜师古,也露出几分笑容,挽袖上前,稍微思索了下,执笔制文,李世民盖印,颁布圣旨,此事解决,尘埃落定。
  李世民挥手,在众人的恭送下,欣然回宫,小小的吐谷浑,居然敢捋朕龙须,希望尔等识趣就范,不然大军出征之日,就是他们灭顶之时。
  韩瑞脸上几分茫然,心中却是热血沸腾,觉得大唐就应该是这样的气象,大唐君臣百姓,就是有这样的自信,只有自己欺负别人的份,中原内外,四夷部族,听从号令,岁岁纳贡,若是不服,胆敢反抗,那就直接灭其部族,人道毁灭。
  这才是大唐,令人迷醉的时代,韩瑞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息,慢步跟随颜师古返回秘书监官署,孔颖达没有离开,听说了此事,尽管自制力较强,没有愤然而起,但是言语之间,却是流露出赞同之意。
  韩瑞心中好奇,忍不住问道:“孔司业,儒家之道,不是讲究以和为贵,轻易不要妄动干戈,免伤国民……”
  “关外蛮夷,不知礼数,无须与他们讲仁义道德。”孔颖达认真说道:“韩瑞,你要谨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能共存,莫要心慈手软,忘记了中山狼的教训。”
  颜师古深以为然,开口附和,韩瑞傻眼,颠覆性的答案,到底谁是穿越者,这话不是应该由自己说的么,怎么反而让他们教训自己了,心中不服,韩瑞赌气道:“既然二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为何当初魏侍中提议,灭绝突厥部族之时,你们却争相反对。”
  颜师古与孔颖达相视而笑,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286章
避风港
  “魏玄成有语,突厥人是鸟兽野心,非我族类,弱则伏,强则叛,其天性也。”颜师古捋须说道:“我等岂能不知,但是人家举族来投,献策归附,却尽数坑杀屠戮,那么四夷部族,蛮夷国邦,必会人人自危,争相抵制,不肯臣服,如何是好。”
  “不服,就全杀了。”韩瑞说道,试探他们的反应。
  孔颖达微微摇头,耐心解释道:“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夷族部落明知必死,同仇敌忾,反抗激烈,不利我大唐军将征伐,况且,部族灭尽,有何益处,不如收留安抚,置于内地,令其定居,耕田狩牧,岁岁朝贡。”
  两人言下之意,韩瑞听明白了,什么仁义道德,那是套话,自东汉末年到现在,两三百年时期,天下太平,没有兵戈的日子,不超过五十年,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思想僵化,迂腐守旧的儒生,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存留下来,居于高位的大儒,更加明白务实的道理。
  不是人家读书傻了,不知道养虎为患的教训,而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破了突厥之后,把突厥首领贵族全部招来京城,名为加官进爵,实则剥夺他们的权力,再将突厥分迁各地,相互制衡,加以节制。
  同时,选酋良入宿卫,从军为将,讨伐叛逆,以夷制夷,这种手段,从汉朝就开始使用,直到现在,还很有效果,比如现在,朝中最有名的阿史那家族,给李世民拢络得服服帖帖,感激涕零,忠心耿耿,指哪打哪,就是率领军队,打同族部落,也毫不手软。
  也就是这些政策,造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名声,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些手段才是最有成效的,韩瑞仔细考虑,慢慢的沉思,防范于未然,自然是很有道理,问题在于,由于时代条件限制,对于中原以外的地区,控制力度薄弱,而且问题的根源上,还是在于本身。
  魏徵总结,草原部落,弱则伏,强则叛,自然之理,但是反过来说,所谓的强与弱,那是相对而言,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强盛,那些部落再强也是弱,反之,再弱也是强,说到底,自强才是硬道理。
  比如现在,大唐如同旭日东升,破灭突厥之后,君臣百姓无比的自信,这不同于隋炀帝杨广粉饰太平的虚荣,而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上面,相信只要陌刀铁骑出动,能够粉碎任何叛逆蛮夷,凯旋归来。
  想想,强盛的汉唐,班超之类的书生,带着几个仆从,在别人的地盘上,就敢将匈奴使节宰了,几百骑兵,就敢扫荡草原部落,甚至上演一人灭一国的奇迹,让人瞠目结舌之余,也不得不为之惊叹。
  韩瑞心潮起伏,却是忘记了初衷,明明是想给两个大儒上课,讲述下养虎为患的危害,可是人家比自己更懂,也是悲哀,以前看史书,总是大骂祖宗糊涂,资敌自虐,遗患子孙,却是忽略了,是后世子孙自己不争气,怪不到人家头上。
  但是,知道结果,却不作为,怎能甘心?
  问题在于,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许魏徵就是如此,所以干脆建议一杀了事,一了百了,可惜这个决策,有些超前,而且不符合朝廷利益,自然给大部分人否决了。
  不过,韩瑞也不能埋怨他们脑残,毕竟这个时代,所谓的长远之策,与为后世子孙计,跟可持续发展战略差不多,嘴上经常提到,但是是否实行,那就两说了,相对,自然是眼前利益比较重要。
  头痛啊,韩瑞叹气,第一次发现,知道太多了,也是种烦恼。
  见到韩瑞冥思苦想,颜师古与孔颖达也没有介意,少年人,初涉军国大事,总要认真琢磨一番,这是好事,就怕听了就忘,学问再好,才华再高,却不明时务,只是清客词臣罢了,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受到后世的影响,韩瑞表现对那些大儒很尊敬客气,但是内心内处,却是有些优越感,觉得自己学问不如他们,但是见识他们就不如自己了,这话也是没错,不过也要分开而论,熟知历史走向,发明创造,灵活变通等方面的能力,他们自然不如韩瑞。
  然而,韩瑞毕竟是穿越而来,一年时间,努力融入其中,但是怎能与这些生活了几十年,又是时代精英的大儒名士相比,特别是朝堂政治,只是接触到边缘,属于入门阶段,更是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了。
  官与民之间,差别真的很大,如果不能适应,那只得与陶渊明、白居易一样,归隐田园,纵情山水,就怕没有这个自知之明,热衷于官场,轻则是仕途黯然,没有出头之日,重则自身难保,祸及家人,韩瑞没有考虑那么详细,思绪万千,一团乱麻似的,干脆不想了。
  回头观看,却见孔颖达与颜师古两人,举烛寻书,而且找到不是什么孤本,而是一般的儒家经典,韩瑞心中好奇,忍不住问道:“颜少监,孔司业,二位都是饱学之士,家中藏书应该不少,为何来此……”
  两人脸上掠过一丝尴尬,随之神态自若,孔颖达微笑道:“此事也不是什么秘密,说来也是源于你的建议,朝廷修撰经义,一些名家宿儒,似乎有些不同的意见,相约我们……切磋,大家友好交流,求同存异……”
  官样文章,绝对是官样文章,韩瑞可以肯定,前些时候,才说儒家宗派林立,相互攻讦,现在却说友好交流,哪个不明白什么意思,韩瑞恍然大悟,弄了半天,两人是来查资料呀,做到知己知彼,自然百战不殆。
  估计,就是虞世南所说的那个辩论会,明白两人的来意,韩瑞连忙上前,勤快的帮忙寻找,几以排查,终于帮他们把想要的书籍翻找出来,搁在书案之上,这个时候,已经是亥时了,两人却没有离开的意思,跪坐案前,仔细翻阅起来。
  得,谁叫人家是前辈,又官大好多级,韩瑞挽袖,到官署后院,升火烧水,弄好之后,执壶送去,又将自己的糕点糖果贡献出来,夜色深沉,微风清凉,这样折腾了下,精神焕发,感觉没有那么疲惫了。
  少年人,夜直之时,应该专心致志,不能贪图享受,这样不对,仅此一次,下不为例,颜师古与孔颖达如是教训,却心安理得的享用起来,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一块糖果,低头对烛看书,好不惬意。
  韩瑞表面自然是唯唯诺诺,私下念念碎碎,喝了盏水,外面又传阵脚步声,却是接替夜直的官员来了,见到颜师古与孔颖达在这里,错愕之后,却是有几分欣喜。
  终于可以回去喽,韩瑞心中欢呼,站了起来,拱手告辞,颜师古挥手,也没有在意,忽然想起了什么,抬头说道:“嗯,回去早些休息,明日有事要忙,莫要迟到了。”
  韩瑞愕然,答应了声,提了盏灯笼,转身离去,心中琢磨,明天,能有什么事情呀。
  皇城,屋宇重重,墙高门厚,隔着很远,才悬挂一盏幽暗的绢灯,整个甬道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晰,韩瑞提着灯笼,烛光摇曳,跳灭不定,慢步而行,心里有点儿发毛,却不敢走快,免得风吹灯熄,那就悲剧了。
  好不容易,一队巡逻军卫经过,核查韩瑞的身份,放行之时,他趁机吊在末尾,一路随行来到宫城门前,又是经过一番搜查,才得以从小门出去,外面,街道宽敞,却静悄悄地,不时传来一些奇怪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适时,一辆马车悠悠驶来,晃铛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扩大了数倍,韩瑞举灯望去,车夫十分面善,却是郑家的仆役,奉令前来接韩瑞回去的,没有迟疑,韩瑞上了马车,很快就回到郑府,正门肯定不开了,由侧门进去。
  过了子时,除了那些守夜的仆役护卫,郑家上下,已经回房休息,屋檐角落,挂着几盏幽暗灯笼,朦胧的烛光,还没有月光明亮,但是韩瑞却觉得十分的温馨,向郑淖约住的阁楼走去,寻思着在客房将就过夜就行,免得惊扰了她们。
  来到小院门前,韩瑞却发现院门没关,精致的阁楼香闺门窗敞开,一片摇红,映出三个曼妙绰约多姿的身影,夜凉似水,在这刹那,韩瑞却觉得心中温暖,大步而进,听到动静,三人迎了出来,笑靥嫣然,艳丽娇俏。
  “我回来了。”韩瑞笑道。
  “夫君。”郑淖约温柔浅笑。与流萤、画屏,拥着韩瑞进房,第一时间,就是替他宽衣解带,韩瑞眨了眨眼睛,这么性急啊。
  坐榻脱了靴子,接下来的动作,却让韩瑞明白是自己想歪了,只见流萤、画屏,各端来一盆温水,伸出白嫩小手,一人擦脸,一人抹身,一脸泡脚,无微不至。
  郑淖约柔声说道:“夫君,夜直晚归,五更又要起来,很是辛苦,快些歇息吧。”
  温馨香气扑鼻,韩瑞轻躺榻上,身体温暖舒服,感觉更加的窝心,慢慢的闲上了眼睛,仿佛小船经过了波涛汹涌的狂风暴雨,回到了安全的避风港,飘飘然,如在天堂。
第287章
传统
  五更,天蒙蒙,似亮非亮,空中悬挂着几粒星星,偶有些猫鼠虫鸣的悉悉簌簌的声音,普通百姓之家,仍然安然入睡,皇城宫门,就已经敲起了官街鼓,已经养成了习惯,韩瑞准时睁开眼睛,小心翼翼的起床,勾鞋而去。
  夜里睡得晚,又要晨起,肯定没有多少精神,洗漱之后,三两下解决个薄饼充饥,匆匆忙忙的就向皇城奔去,到了官署,上夜班的后遗症就开始突显出来了,神态疲惫,恍恍惚惚,完全不在状态。
  幸好,众人都知道夜直之苦,没有责怪韩瑞的意思,反而纷纷表示同情,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僚,更是主动替他分担一些工作,韩瑞趁机躲在角落里,伏案补睡,迷迷糊糊的,隐约听到有人在叫唤……
  “虞秘监、颜少监,萧著作。”
  韩瑞打了个激凌,连忙支臂直身,使劲揉搓脸面,勉强恢复了些精神,站了起来,恭迎秘书监几个主官,心中却有些奇怪,他们不是上朝听政了吗,怎么这样快回来了,难道是因为昨晚的事情?
  事实上,韩瑞却猜测错了,在后世,这种邦国纷争,肯定是头等大事,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最正常不过的小事罢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没有停息的时刻,对这种事情,朝廷的态度也非常明确,狠狠回击就行,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3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