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道长生(校对)第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1/955

  之后,他才提起毛笔,蘸了些朱砂,在一张蓝色符纸上勾了三笔,正是最常见的三清头。
  接着是两个字,敕令。
  再下面是一个复杂的讳字。
  顾玙画的很顺利,很快笔触一转,勾出一道完美的符尾。而当笔尖刚刚离开符纸,原本平平无奇的符纸上顿时泛起一层波动。
  “成了!”
  他放下毛笔,小心的拈起蓝符打量。这张符图来自于《太上伏魔神咒宝箓》,册中有二十四张图以及对应的法咒,都是用来召唤天兵天将和十方神灵的。
  “北帝灵书,天蓬令行。天兵速至,鬼吏交横。谨召某将,火速来临……急急如律令!”
  呼!
  符纸无火自燃,在空中飘来飘去,跟之前的符并无差别。
  顾玙却微微皱眉,符虽然燃烧了,也散发出一股波动,但似乎到此为止,并没有引起什么变化。
  又过了数息,那符燃烧殆尽,直至消散在半空也没召出什么天将。
  这是什么情况?
  符成功了,但是没召唤出来……
  顾玙沉吟半晌,忽然心中一动,想到一个原因:难道那所谓的天将不存在了?
  不存在了……不存在了……
  他迅速将杂乱的信息整理,在迷迷蒙蒙的浓雾中找寻那一丝光亮,逻辑慢慢融合完整,仿佛有一条线将诸多线索串联在一起。
  随后,顾玙又翻开宝箓,细细观瞧。一半都是空白,类似奏折的样式,每页与每页之间的间隔非常明显。按古人竖着书写的习惯,约莫能写下百余字。
  前面说了,箓是记录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的牒文。入了箓,才能制符,才能施法召唤相对应的神。
  但这个,偏偏是空白的,偏偏又有符图。
  那就说明,它之前是一本完整的宝箓,不知为何删去了名属,才没有任何神灵、天官在册。
  顾玙知道,龙虎山有箓,茅山有箓,皂阁山有箓,清微派有箓……这些箓都是各派绝密,只传与核心弟子,甚至连传授仪式都叫“授箓”。
  符箓本一家,符法分多种,比如直接攻击,比如辅助疗伤,还有召唤神的。召神是其中的一大类别,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种。
  那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有神,为什么会听从道士的调遣,乃至打生打死?
  莫非神,是道人封的?
第五百零八章
仙在神前
  “我刚修道的时候,认为夏国没有神,后来觉得可能会有,现在这个可能的倾向性越来越大。”
  顾玙马上找到小斋,并说出自己的判断,道:“我敢肯定,这册宝箓就是揭开秘密的关键,一定要研究透彻。”
  “哟,你现在倒喜欢做学问了。”
  小斋很认真的看了看他,嗯,确认过眼神,还是那个想草的人。
  “不是做学问,难道你不想弄明白么?”顾玙奇怪。
  “想啊!但我自己研究就好,不像你,一上来就找我。”
  “你不是移动硬盘么,习惯了。”
  “随插随到么?”
  “姐姐,我在夸你知识渊博!”他汗道。
  小斋瞧他的样子,已达到调戏的目的,便正经道:“道教的神系太过混乱,几乎一个门派一个版本,另有不少民间传说和话本混入。还有的引入佛教概念,或者为了政治目的,硬生生造出几个新神,连道士自己都分不清。我也搞不懂这些乱七八糟的神谱,但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相对于和尚与十字教徒,道人似乎不怎么敬神?”
  嗯?
  顾玙一怔,对她的切入点略感意外。不过他想了想,好像真是如此,相对于“我佛慈悲”、“佛主保佑”、“善哉善哉”,道人对天地、对万物、对自然、对自身、对道法,都比神来的尊敬得多。
  “神的定义,本就是高高在上,受人香火供奉,日夜祷告。但道人的态度,并没有那种对神灵的卑微感。”
  小斋顿了顿,继续道:“夏国很久以来都没有神谱,《列仙传》《神仙传》更多是传记性质,而且重点在如何成仙,并非神。直到南朝陶弘景时,才写了《真灵位业图》,算是第一本比较完整的神谱。”
  “……”
  顾玙撇了撇嘴,《真灵位业图》他自然看过,怎么说呢,不敢恭维。
  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等设一中位,又分设左、右位若干席。这些神有的是圣人先贤,有的是帝王将相,有的是道教领袖。
  比如,他将元始天尊放在第一等的主神位,将太上老君放在第四等,又将儒家的孔子放在了第三等,将秦始皇、齐桓公、刘备等等放在了第七等。
  如此排列,还煞有介事的给众人安放神职,只能用一个表情来形容:滑稽!
  陶弘景是得道高人,为何这般做法?就因为他属于上清派,而当时前期的三个最主要道派天师、上清、灵宝,在江南争得死去活来。
  天师和灵宝都尊太上老君,他为了打压对手,才将其贬的一文不值,又将自派尊的元始天尊捧上首位。这种情况直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各派融合,才出现了统一的最高神,三清!
  你就想啊,若是在佛教和十字教,谁敢这么干?
  “所以说,道人不信神,但道教为了传播道统,必须立起神位供世人信仰,就跟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没啥区别。”
  俩人这一抹,将整个神谱和天庭都勾掉了。顾玙却点点头,很认同这个说法,又道:“宝箓是正一派独有,正一源自龙虎山,龙虎山源自五斗米教。我之前查阅资料,当年张道陵立教,在西南建二十四治。书上对这一块没有太多说明,一定隐去了不少内容。而我刚才试验符箓,发现了一丝古怪,就捋了捋线索。由此猜测,神是不是道人,哦不,是仙人所封?”
  东汉时期的巴蜀,巴人多信巫教,淫祀害民。张道陵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巫妖之祸。
  之后立五斗米教,建二十四治。所谓治,就是管理机构,分: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眞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治八品: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平薄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当年龙虎山斗技,流失海外多年的天师印被请回天师府,那颗大印上就刻着“大阳平治都功印”。
  阳平治是二十四治之首,天师居处,都功是主持教务者的称呼,由天师自己担任。
  “你是指张道陵封过神位?”
  小斋对这个观点很有兴趣,细细思索片刻,道:“他是大天师,起码有地仙境,能接触到先天一炁,在当时也算天下第一人,的确有本事封神。可这封神,封的是肉身,还是神魂?”
  “我觉得是神魂,而且跟魂界有关。”
  顾玙开启脑洞,劲劲道:“我先模拟一下,比如张道陵的一个手下身死,或重伤,或终身不得寸进,甘愿献出神魂。大天师便炼制宝箓,自立神谱,册封神职。既能增强实力,又能忽悠一波信众。神魂入箓,便不受七日转生的束缚,或留在魂界,或存于箓中。这宝箓有秘法相传,后人得之,也可以召唤驱使。不仅如此,像草木山河之气,狐仙鬼怪之精,甚至炁界的某些存在……如果张道陵可以擒之,完全能摄入宝箓。不过后来灵气衰退,万物扑街,这些神仅有小部分传了下来。”
  咝!
  小斋被他的脑洞吓了一跳,道:“符箓三山皆有传宗宝箓,一些强大的分支也有,连混元派这等门派也有,难道他们都到了地仙境?”
  “不一定是地仙,只要到了神仙境,就能探入魂界,捉几只强大的魂体不是不可以。”
  顾玙越说越兴奋,直觉自己洞悉了真相,道:“正因如此,正一才能召神役鬼,并且法力越强,役的神鬼就越强!还有,闾山派也有传宗宝箓,但吴山并非核心弟子,本身也不喜欢那种召神道法。不过他曾讲过,神大概分虚、实两种。实的,我想便是仙人册封;虚的……”
  “天地造化所生,未被仙人摄箓的自然精气!”小斋道。
  “不错。之前开坛降雨,我催动那张祈雨符,只觉冥冥中有一丝感应与符力相连。当时不清楚是什么,现在想来,应是雨水河泽之类的造化之精!”
第五百零九章
试验
  破解了夏国神的奥秘,顾玙很是兴奋。当然这只是一个框架,细节如宝箓的炼制方法、摄神的方法等等,还需要慢慢摸索。
  宝箓皆是各派绝密,虽然经过五百多年的灵气枯竭期,但天师府、茅山等派还有没有高级神,却是不清楚。张守阳那些人是先天,实力也不足以召唤。
  其实没有也无所谓,凡事都要靠人开拓,既然无神,重新册封就好了。
  白城东,五龙背。
  在一处长满了异化槐树的山坳里,阳气稀薄,阴气浓郁,此乃上好的养魂地。八棵古槐生在山坳中心,形姿奇诡,虬枝纠缠,如织成了一张张大网。
  每棵树上都坠着一颗黑色的鬼面果实,随着果实转动,轮换着四张面孔。
  顾玙站在古槐前,虚空一抓,七道黑气和一道红气就从果实中钻了出来。瞬间阴风阵阵,寒意逼人,枝叶沙沙作响,如山鬼狰笑。
  这八只孤鬼被养了许久,体积明显壮大,尤其那道红气,已如澡盆大小,飘飘忽忽透着一股凶戾煞气。另外七只隐隐的与其隔开距离,似不敢接近。
  用民间的俗话讲,此人含冤而死,执念深重,是厉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1/9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