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道长生(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955

  刹时间,就听噗噗两声,红芒毫无阻碍的贯穿老树,随即又飞至空中。而老树安稳稳的立在地面,似乎没什么变化。
  嗯?
  顾玙微微皱眉,疑惑的念头刚起,又听,轰!
  两点赤红色的火光在树干内部蓬勃喷出,一秒钟不到,就窜满了整棵树木。连带着枝叶、根茎,甚至树下的一小圈杂草,通通燃烧起来。
  老树就像被肢解了一般,噼里啪啦的掉落肢体,最后只剩下一堆黑炭。
  “……”
  顾玙眨了眨眼睛,自己都吓了一跳,要不要这么生猛?
  先不说速度和穿透力的小幅提升,光是这个灼烧属性,就太太太吊了!想想啊,以后对敌的时候,顾先生一挥手,便是漫天飞针,欲火焚身……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次不次几?
  总之,他对青玉针升级后的效果非常非常满意。
  “嗤!”
  顾玙一招手,两点红芒就飞了回来,轻飘飘的落在掌心。一丝微微的灼烧感摩挲着皮肤,不烫不痛,反而有些亲近,这便是法器炼化后的心神相通的感觉。
  “叫青玉针不太合适了……”
  他看着掌心,思索片刻,笑道:“以后就叫火云针吧。”
第一百九十八章
学术剖析
  “人口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变动,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在古代社会,迁移的因素多为自然灾害、战乱和移民支边。
  秦汉暂且不说,先说南北朝时期,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北方南渡的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为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然后是安史之乱,所谓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南迁大潮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导致南方的人口第一次达到了与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第三次是明初,当时中原草莽,人丁稀少。为缓解这种情况,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明朝开始组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长城一线设立九边,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陇西,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最终使得人口平衡。
  第四次,便是关外移民。黄河下游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农民流入关外,在一百多年间,直到建国前夕,关外人口达到了六千万。在夏国整个迁移史上,都是强度最大的一次。”
  话说乌木市这几天,都在连轴转的开会。
  今天也如此,正召开着一次很特殊的讲座。在座的有数十位,都是各个大省的高级官员,那位戴眼镜的老者也在其中。
  台上,则是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正对着硕大的显示屏讲解:
  “那建国之后,自然条件和战争的影响越来越低,政策和经济因素不断增大。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我就不细说了。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三是西部大开发。我讲这些什么意思呢?从某种程度上,人口迁移是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有了一次次的迁移,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发达城市群、经济中心和落后地区……”
  教授讲了半天,停下来喝了口水,哑着嗓子道:
  “那现在,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回到了由天灾决定人类迁移的时代。就说整个西陲省,总人口2467万,火洲占了3%左右,貌似不多,但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男性37万,女性35万,18岁以下的有19万,18到35岁的只有17万,35-60岁的有24万,剩下的都是60岁以上。
  这些人中,年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还不足10%。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负担颇重,他们都是无法工作,不能产生价值,需要福利资源保障的弱势人群。而占据最大比重的中年群体,他们的生活、工作、思想都很稳定,让他们背井离乡,到一个新环境去重新开始。我个人觉得,有相当多的人不会适应,也正是这部分人群,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所以说,真正能产出价值的青壮年,只有17万。
  而这些人迁到各地,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等,都将打破原城市的固有体系,甚至造成负担。
  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70万人如何分配,能尽量保持平稳状态。
  青宁省,6百万人口;唐古特省,4百万人口,陇西和漠北都超过了两千万。前两者地广人稀,但就业机会也少,保障制度更不完善。而且别忘了,这两省都是原始地貌,高原冰川,环境恶劣,境内还有座昆仑山!”
  咝!
  这三个字一出,所有人都是一震。
  现在的规律就是,山川江河易反常。既然凤凰山这等省级名胜,都能变成节点,那尊为万山之祖的昆仑,谁也保不齐会啥样。
  “陇西和漠北的地势稍缓,但也有祁连山和阴山为重。这两省的产业欠缺,瞬间涌入大量人口,我觉得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我们才决定,青宁、唐古特不做考虑,陇西和漠北可以少数迁移,大部分还是要迁至中原腹地。”
  “……”
  屋内鸦雀无声,他们纵然清楚此事带来的波及和影响,但听专家一剖析,悲摧感瞬间翻了数倍。
  这还没完,老教授的情绪也很激动,道:
  “我粗略做了一个估算,如果火洲成为死地,我们会损失多少东西?首先是203.61亿吨的煤,2.7亿吨的铁,22万吨的钾硝石,2657.52斤的金,还有1.8亿吨的钠硝石,7600万吨的菱镁,2040.436万吨的芒硝……以及10万亩的耕地,35万亩的棉花,50万亩的葡萄,每年5万吨的肉类,3万吨的奶制品……”
  他一连串报出十七种矿物资源和十二种农产品资源,继续道:“还有!如果那所谓的火灵气扩散到沙尔湖、艾丁湖、七克台一带,这几片区域含有大量的浅层煤田。那就不仅是破坏的问题,一旦煤田燃烧,我,我真的难以想象那种情景。”
  “……”
  一片寂静中,他的声音忽然有些干涩,语调也沉了下来,缓缓道:
  “我从年初开始,就在研究《新环境变化与新社会关系》的命题。以天柱山为例,天门镇有八万人口,大部分靠景区为生。但封山之后,人口大幅度流失,如今的常住居民只有五万,青壮所剩无几。以前,他们要为上百万的游客提供服务,现在却降到了一千人。天门镇已经从一个综合性产业服务的地方乡镇,下降到了只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小村庄……”
  老教授德高望重,受过多次首长接见,说话也不怵,直接道:“借此机会,我恳请政府重视,这绝对是一门值得发展和推广的新兴学科,人才培养刻不容缓。最后,我个人提出一点建议:政府要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可以长期遵行的救护和移民机制,要做好持续性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的准备。这个大概方向,应该是往城市群集中,往平原地带集中,尽量远离特殊地貌区。尤其是西北、西南边境,中NS区,北方山区的人口,可能会严重流失!”
  “……”
  老教授话落,扫了眼众人,收拾收拾资料,就要下场。
  那位领导立马起身,握着对方的手亲自迎过来,请其就座。随后,他也没上台,就转身面对大家,道:
  “李教授的建议极具价值,我们会集中研究。我再补充一点,目前的这些问题,都属于可操作的问题。那一旦我们操作不了,需要所谓的什么修士来解决,而且是大批量的修士,我们必然会捉襟见肘。所以你们回去之后,除了移民工作之外,还要密切留意、支持当地宫观,多开展招收弟子的活动。天柱山那边是第一批,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第二批,第三批,乃至一直做下去!好了,散会!”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反应
  中原,南豫省。
  一座三线城市的旅行社内,一对情侣坐在沙发上,正捧着单子看价格表。他们是本市大学的学生,今儿出来逛街,偶然瞥见这旅行社,就进来瞅瞅。
  眼瞅着要放寒假了,就琢磨去哪儿玩一圈,顺便打个节前炮。
  “去南中吧,那边暖和。”男生提议。
  “有点贵啊,四飞5000,没有便宜的么?”女生显得很懂事。
  “那边正严查呢,廉价购物团全取消了,现在全是豪华团。虽然贵点,但食宿条件好,绝对没有购物环节,并且保证安全。”老板笑道。
  “可五千还是,还是算了……”
  女生也想去,但俩人的经济水平一般,舍不得花那份钱。男生又看了一会,忽道:“咦,天山冬天还有团啊?”
  “冬天不少人去呢,风景独特,而且现在是淡季,价格优惠,双飞五日才1800,非常合算。”老板极力推销。
  “乌木,达康,天山……哎,怎么没火洲啊?那边好像挺近的。”女生很仔细的看下来,不由奇道。
  “不太清楚,我也是听总社安排,好像火洲的线路全部取消了。”
  “哦……”
  俩人看了半天,始终没决定报什么团,只好先行出来。
  回去的路上,男生就坐在公交上玩手机,一声不吭。女生略微不快,扯着男朋友的胳膊,问:“你干嘛呢?”
  “没事,刷会微博。”
  男生递过手机,道:“正好看着火洲了。”
  女生接过一瞧,只见一条条新闻排列,热度颇高:
  “继XX大坝工程之后,夏国又一项重大工程启动。”
  “七十万移民工作已经展开,绝保妥善安置。”
  “世界最大光伏电站为何选中火洲?专家为您一一道来……”
  女生划动了几下,颇为古怪:“这新闻有点简陋啊,说的不详细。”
  “嗨,爱建啥建啥,管我们什么事!”
  男生抻了个懒腰,一把搂过女朋友,只合计着待会去哪儿吃饭。
  对他们而言,火洲是座老远老远的城市,七十万人口也只是个数字概念,几分钟就抛在脑后。
  ……
  西南,某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9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