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7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9/817

  但是路边还是有明国人、和当地人坐在一起比划着交流,还抽水烟。现在有一些明国人就喜欢到处跑,而且不惧风险。高煦不是冒险家,反而因为以前的安全防卫级别很高,让他形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
  博物馆里有大量文物,高煦对矣及历史不是很了解,也就是看个稀奇。他看了一圈,脑子里只剩下一些稀奇古怪的模糊形象,看不懂的文字、浮雕、黄金制品等等。印象比较深的是两具干尸,因为莫娜介绍说是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但高煦转头就把那法老的名字忘了,所以印象不过如此。
  据说法老王后都很年轻,并且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将爱情雕琢在了黄金椅子上。时隔数千年,他们居然还能出现在世人面前、进行展览。
  而高煦猜测,国王贵族们把自己的尸身保存下来,显然不是为了给全世界观光的,他们是为了永生。这是一个比秦始皇还早的追求永生的故事,当然在同样做过皇帝的高煦眼里、这样的结局比较悲催。
  走马观灯似的逛了一圈,四人便离开了博物馆,按照行程安排,直奔西南边的胡夫金字塔、以及人面狮身像。
  这里又是一个关于永生的故事。
  金字塔周围全是黄土和沙子,寸草不生,天空灰蒙蒙的不知是雾霾还是灰尘。没有大型建筑的衬托,金字塔看起来非常宏伟震撼。
  相比只可远观、近看都是砖头的希腊神话形象,人面狮身像,高煦显然对追求永生的法老坟墓、更有兴趣。
  他初来乍到,便抬头仰望着造型特别的遗迹,发了一阵呆。莫娜等人都没多说话,在旁边跟着观望。
  金字塔凭借巨量的石块,让尖顶深入天穹,仿佛在接收着来自宇宙的某种能量,给埋在下面的法老干尸们永生的魔力?高煦凭借猜测,顿时觉得法老们极有想象力。
  但是效果让人严重质疑。
  来自宇宙或天穹的能量,究竟是什么,电?引力?空间扭曲?古代的人们搞不清楚,当然更不明白什么材料能吸收。但依旧不妨碍法老们以举国之力、拼命地盖了这么大的坟,并把自己制作成木乃伊。非常疯狂,简直是孤注一掷。
  周围的游客们,显然对古人的信念嗤之以鼻,观光的游客们嘻嘻哈哈、兴致勃勃地当稀奇看。一些人爬到了上面,在距离底部不远的一个盗墓石洞里,肆无忌惮地往里面窥视着。
  高煦和妙锦在周围慢慢走着观望,他们也是一副现代人的样子。高煦穿着长裤和半袖套衫,戴着墨镜,他身边捂得严严实实的妙锦、嘴唇上抹得嫣红,形象与这沧桑的古迹格格不入,与周围的游客倒差不多。但是他们心里的感受,显然与身边的人们不太一样。
  或许现代人不应该嘲讽法老们,因为时至今日仍有富人把自己的血液抽干,然后冷冻起来。与法老们相比,本质上似乎区别不明显。
  良久之后,高煦才开口道:“你说得对,任何宗教都因死亡而生。”
  但很快最质朴的生活现实,便把他们从抽象古老的话题中、拉了回来。一个人牵着骆驼道:“骆驼,相因。”接着用听不懂的话说了起来。
  高煦一脸尴尬:“谁教你的方言?”
  牵骆驼的人听不懂,莫娜开始翻译。过了一会儿,她说道:“他是租骆驼的,但是我不建议骑。有点不安全,而且过会儿他会多问你要钱,说好的矣及钱,会变成明圆。”
  幸好租骆驼的人听不太懂汉话。高煦感受到了莫娜的好意,便接受了她的建议。
  高煦先帮助了她的黑妞朋友,又大方而“信任”地预付了报酬(根本不在乎那点钱),莫娜不仅没有迟到放鸽子,还设身处地维护雇主的利益。看来人类的一些东西,确是相通的。
  但是租骆驼的人并不走,一直跟着。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牵着骆驼也过来了。高煦已经完全没有心情、再去体会永生的古老概念。
  这时杨魁摸出了三小瓶东西来,笑着递给牵骆驼的人,终于友善地结束了纠缠。
  高煦闻到了气味,佩服道:“我还没想到可以送小礼物,清凉油不错,真的很适合这炎热的地方。”
  杨魁摇头道:“不是那样涂抹的。他们的用途就像印度神油。”
  高煦:“……”
  杨魁也立刻遇到了冷场,莫娜假装听不懂,高煦也没好意思继续这个话题。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繁荣与毁灭
  离开金字塔的各国游客,多半会循着尼罗河继续南下,那边还有几座著名的神庙。或是北上亚历山大港,有希腊文化遗迹。
  但是高煦一行四人、放弃了上古时期的景点,向东去了苏伊士运河,准备沿着运河南下“东港要塞”遗址。这是一条非常冷门的路线,因为实在没多少神秘的东西。
  一路上,妙锦开始讲述一战前后的历史,以及有关这条运河的故事。高煦结合平时从书上读来的信息,渐渐系统化地了解了这一切。
  蒸汽机应用初期,也就是武德年后期,高煦还没死(西元十五世纪下半叶),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定向对工业技术发展砸了多年财政资金,终于搞出了初代蒸汽机。
  明朝在矣及以东的沿海地区,修建了很多“使城”、“总督府”,势力向西扩张到了矣及,并击败了当地的统治者马木留克势力。明朝开始收拢当地劳动力、修建苏伊士运河,意图打通与欧洲的最近航线,但是到高煦挂掉、运河还没修完。
  大明舰队向南抵达了澳洲,因为当地没有国家,高煦随手取了澳区的名字,并迁徙了少量人口过去养马、搞畜牧业。
  船队向东横穿太平洋已经发现了北美大陆,起初取名“美区”,并在西海岸建立了一个叫“新洲港”的屯堡,不断迁徙人口过去立足。但是当时的船只航速很慢,横穿太平洋仍不容易,相比辽阔的美区大陆、汉人过去那点人口严重不足。
  考虑到海上活动频繁,信息不可能长期保密,欧洲人从大西洋过去找那块大陆更容易。明朝廷开始向美区土著示好,送各种礼物,还到那边到处宣扬大陆桥理论,说当地土著、是上古时期从大明这边迁徙过去的同乡,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叫殷人,企图“教化”土著,以扩充汉人人口的不足。
  朱高煦和他的孙子在位时期,大明还没出太大的问题。只是后来的皇帝大臣们很担心海外的势力尾大不掉,渐渐停止了继续扩张,却不敢轻易放弃已经占据的“祖产”、投资巨大的海港运河。国内从官办大厂中获利、海贸中暴富的各方势力,也不允许。
  较长时间里也不存在经济危机一说,明朝的海外市场实在很大,资本长时间处于市场的开拓期。
  苏伊士运河修通之后,明朝面临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压力,开始与欧洲各国交好。
  朝廷让占据摩洛哥的葡萄牙人、占据意大利的奥地利人代理了水路中转贸易。接着明军在地中海岸、亚历山大港东部修建“东港”,屯驻海陆军;向奥地利人、欧洲雇佣军出售大笔淘汰军火,武装这些潜在的帮手。
  西班牙人航行到了南美,让当地土著的遭遇惨绝人寰,欧洲疾病、枪炮造成了灾难,还有放荡不羁的西班牙人在当地的混血儿童不断增加。
  这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签订了一个条约,意思是世界的西方归西班牙、东方归葡萄牙。明朝当然只是看个笑话,不予理会。
  西元十六世纪,大明朝矣及总督府与奥斯曼人发生了一场短时间的战争。
  奥斯曼船队被明军的蒸汽炮舰击退,奥斯曼军队在陆上也寸步难进,无法再重演攻破君士但丁堡的伟绩。虽然矣及总督府当时的水陆总兵力、只有几千人,但凭借武器代差,顶住了附近大帝国的军事进攻。
  明军靠矣及驻军那点人,很难反攻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当时的明朝廷也无意继续扩张,于是双方和谈。奥斯曼人赔款,但得到了一部分中转贸易机会。
  奥斯曼人消停之后,东西方之间总体上和平相处了一段时间。在近两百年里,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计。
  西班牙人在南美挖白银,然后满世界消费,过得相当阔绰,前期没有什么问题。葡萄牙人、意大利人伙同奥地利人,做着中转海运贸易,也很滋润。
  荷兰人和少量英国人,干起了海上搬运的业务,开展金融生意,也还好。
  英国和法国的破产农民、犯人,跑到了北美洲西部拓荒,土地很肥沃。英王宣布北美全境属于英国,也没甚么问题,因为大陆很大,能占多少各凭本事。殖民者驱逐土著占有土地,讲故事污蔑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以便正义讨伐屠戮什么的,都是正常操作。
  而东方的明朝廷对局面也相当满意,当时关税并不高、而且各国管理不善,汉人卖起了各式工业制品。即便海路遥远,但蒸汽船海运成本低,大家依旧赚得很开心。面朝欧洲各国包括东欧和俄国、奥斯曼等地的巨量人口市场,还有东方传统势力范围的广袤市场,当时的明国上层一段时间里过得还不错。
  英法普(普鲁士)等多国大力发展工商业,提出重商主义理念。虽然大明的工业制品物美价廉、先发优势难以竞争,但欧洲人依旧有很多行业可以做,比如引进设备做纺织业,营销奢侈品手工业、销售农副产品、金融业等等。毕竟西班牙人挖了白银又不愿意生产商品、出手十分阔绰。
  中间荷兰人对英国人,英国人对法国人,奥斯曼自己政变和内战,多地多次发生小规模战争,问题不大。明朝廷根本没打算参与,趁机卖起了淘汰的军火,并且两边同时卖。
  英国爆发了起义,国王时不时被咔嚓,导致有段时间都没人敢登基。然后就是普鲁士崛起,打败了法国人,趁机武力统一了德益志联邦,让法国人痛心疾首。
  繁荣总是那么短暂,战争的阴霾在上层的狂欢之中、正在不断地酝酿。
  东西方的毁灭与混乱,终于先后引爆了。
  这场世界大战旷日持久,初期的战争烈度并不强,打打停停,到最后才发展成决战。
  而且一开始东西方的大战是各打各的,然后才愈演愈烈。当时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接着法国爆发了革命,起义者先是干掉了国王,后来又是起义者自己互干。
  原本打算推翻国王、成立资本家议政体系的法国,在内部互斗和民族主义的酝酿下,成功地变成了军事独裁正府。这时只能扩张民族主义“荣誉感”了,于是法国人首先拿西班牙人开刀。这个富裕之后挥霍无度、已经返贫的帝国,内部本来就快原地爆炸了,法军一来,很快就分崩离析。
  轻松干掉西班牙的法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下一个目标就是德益志,打算一雪前耻。德益志正府吓得半死,赶紧到处结盟,奥匈、奥斯曼、意大利等人与德益志签订了互助条约。但是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流行、日耳曼血统高贵论之类的层出不穷,所以老皇帝被迫准备开战。
  无独有偶,大明国内也积弊丛生,最终诉诸武力,开始了内战。
  当时明国的问题简直错综复杂,并非两种势力的简单矛盾。大资本日益兼并垄断,造成了大量农户和工人赤贫、生计困难,上层占有了天文数字的资产和利润,贫富悬殊极大,国内起义和边疆外族造反此起彼伏。
  皇帝的集权与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扩大。皇帝想征税、以填补极度奢靡的生活花销和正府开支,大资本家大地主们指责皇帝征税太过随心所欲。大资本想转嫁税收给底层,已变得日益艰难,因为底层已经赤贫了。
  大明皇帝还想收回官办公司的利润,这显然不可能。大量官办公司,包括能源、军工厂,都控制在了文官和勋贵手里,一百年前就瓜分完毕了,名义上属于公家而已。现在想收回来,不是要别人的命吗?
  资本家一般兼有大地主、文武官员的身份,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调和,因为都想扩大权力、增加对朝廷的影响力,以免突然被剥夺财产、或者渐渐被蚕食势力。
  尖锐的复杂矛盾之下,人们仍然维系着大明王朝,已经算是奇迹了。大概因为秦朝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想的都是搞死对手、自己独大。
  然后一个姓周的内阁首辅、兼大资本家大地主的骚操作,直接引爆了战争。
  这人上台后,拉拢了一个北方国防区的大将(当然这些大将本身也是富豪),周首辅把地方军政财权放给大将“协调”,让他去平叛、镇压起义。大将却养寇自肥,长时间无法扑灭起义,还不断伸手要钱、兼并北方公司。
  朝廷其他势力想方设计施压,让首辅罢免这个大将,以免军事集团演变成军阀。但是周首辅怎么舍得、放弃这么大的政治资本?
  一番内斗后,刚登基的年轻皇帝本来想大展宏图,结果发现全是烂摊子,大骂满朝都是奸佞,皇帝恼怒不已,把周首辅拉到午门外活活打死了。惊惧不已的边将大将,随后举起了造反的旗帜。
  内战的序幕忽然拉开,硝烟笼罩在以太平洋为内湖的庞大帝国版图之上,一发不可收拾。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血火涅槃
  打着“清君侧”反旗的边将,最终被京营和地方军组成的官军剿灭。但是大明朝的问题远远没解决,而且才刚刚开始。
  造反的人死了,但是他留下的一篇檄文却还在,而且影响极大。
  正如大明的所有内外战争一样,起兵的人必须要先寻找“大义”,要师出有名。边将和他身边的人,当然懂这些东西,于是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直指皇帝身边围绕着奸臣,直接证据就是皇帝亲口骂的“满朝皆是奸佞”。并将那些“奸佞”的罪状细数一遍。
  檄文大意是,奸佞依靠权势,蒙蔽圣上,兼并官办公司、蚕食国家利润。上层垄断权力和财富,亿兆子民一贫如洗。朝廷腐败,人心贪婪,凡是要与官府打交道的地方,都要攀亲带故和贿赂,欺上瞒下阿谀奉承成风,吏治不修、纲常大乱。大臣们尸位素餐、管理不善,只顾争权夺利,造成天下子民无论贫富极度自私,缺乏公共义务感。从朝廷到民间,充斥着无耻与欺骗,道德沦丧,礼乐大崩。
  当时已经有电频广播,檄文的信息覆盖甚广。且民间的人们已经不是国初的子民,得益于教育的普及,识字率极高,民智渐开。一时间舆情爆炸,朝野动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9/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