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所以明军在草原上建立粮道没有意义。若无强有力的军队护送,在长达一千多里的漫长战线上、粮队等于是送羊入虎口!
平安的前锋军不同,他背靠中军为后方,军队里大多是战兵,而且骑兵人数过半。所以他的人数最少,却不是那么好啃的一支军队。
平安到现在还十分镇定,依旧让大军保持着长蛇阵一般的纵队行军!
良久之后,西北边数骑还很远,便有人大喊道:“报!”
数骑奔到写着“平”的帅旗附近,寻着了平安,一骑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道:“西北二十里,敌骑一千余、或两千众,列阵奔袭而来!”
“嘿!”一员武将挥起拳头在空中一扬,脸也红了。大伙儿再次噪杂不已。
平安问道:“看清楚了?没有看到别的人马?”
斥候武将拜道:“回大帅,那边是一片荒漠,四野毫无遮挡,绝未看错!咱们折损了几个弟兄,不过已绕道往更远的地方打探了,尚未发现别的人马!”
马队突袭二十里,花不了半个时辰!
身边的一员部将沉声道:“大帅,是否下令全军结阵,先稳住阵脚?”
平安脸上还带着冷笑,好像并不急。
部将的建议,显然不是因为怕那一两千敌骑,而是担心还有未发现的敌军!平安听完就明白了,他再次转头,看了一眼东北边捕鱼儿海方向。
右前侧(东北),这时还没有斥候军情报来。此地距离捕鱼儿海的南部地区,近百里之遥,那边是没有鞑靼人活动的……不过已经是两天以前的情况了。
只过了一小会儿,平安便下令道:“燕山左营前冲、左冲整队出击,阻击敌骑!”
“得令!”
一员部将忙道:“大帅!鞑靼骑兵,聚合不定,俺们一千多骑接敌,必遍地追逐,挡不住敌骑。俺军后营拉得很远,必被袭扰!”
平安笑道:“我看你可以当国公了,回头我在圣上跟前,替你说句话如何?”
那部将一瞬间似乎还挺高兴,但马上周围的武将们“嘿嘿”发笑,他才有点尴尬地摸了一下后脑勺,脸也红了。
平安接着部署了陈贞等大将,整顿马队,安排进退之策。
部署停当,平安又找来了一个随军的文官,叫他写奏报。快马向后方中军禀报,阐述军情。
……枯黄的草原上,草叶子上残存的白霜,仍未在阳光下尽数化去。轰鸣的马蹄声,人群的喊叫声已响彻天地。双方人马至少有三千多骑,在草原上奔腾着,阵仗简直如同万马齐奔。
“明”字红色军旗在风中飘扬,一员京营大将高亢的声音大喊道:“弟兄们,封侯拜相的时候,到了!”
“圣上万岁!”“万岁……”无数慢跑的战马开始加速,原野上的马蹄声更大,渐渐响成了一大片。
明军的宽檐铁盔、明甲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铁血光泽,头盔上扬起的红缨,在灰蒙蒙的大地上分外鲜艳。
飞奔的战马上,将士们个个都瞪圆了眼睛,神情义无反顾。在喧嚣的喊叫声中、时不时响起一声“嗬”地齐声呐喊,以壮声势。摆开的正片骑兵,便仿佛一股钢铁洪流一样向远处奔涌,势不可挡!
远处的鞑靼的马军军阵上,在尘土稍散的地方,忽然之间好像作鸟兽散一般,一群群马队分成多股,开始迂回向不同的方向跑了!
明军马群原本向着西北方向、正面冲锋,此时在大将的军令下,左冲、前冲两股马军兵分两路,向左前侧与右前侧继续进攻。
蒙古骑兵跑过之后的地面上,尘土未散,明军骑兵马上冲了进去。“嗖嗖嗖……”的风声传来,蒙蒙的空气中,黑影时不时闪过,箭矢迎面飞来!
奔跑的明军马群里,四面“叮叮当当”直响,时不时便有惨叫、马嘶。军士落马,都会在地上翻滚老远。
尘土中前方的明军骑兵一边骑马奔跑,一边俯身拉弓,弦声一时间像炸豆一样不断响起。
最近的蒙古骑兵已经很近了,在弥天的灰尘之中,人马的黑影已隐隐可见。明军将士们便对着那些影子平射,双方各有死伤,不过骑射明军吃亏很大!
这是蒙古人惯用的“回马箭”,占了风的便宜!
(双方的骑马速度差距不大,蒙古人在前面跑、明军在后面追,两军“相对速度”近似静止;理论上前后射箭,击中对方的射程和杀伤力度是一样的。但是还有风阻的因素!
对比静止的地面与空气,明军离弦的箭矢速度,还要加上战马奔跑的速度;“绝对速度”非常高,带来的风阻也很大。而蒙古人朝后面射箭,离弦的箭矢、要抵消掉战马向前奔腾的速度;“绝对速度”比较低,所以风阻小,射程和力度都更大!
蒙古人应该不明就里,但他们骑马射箭的经验,十分丰富。)
双方一阵相互骑射,明军以冲锋的速度接近,更早加速,渐渐地追上了一些落在后面的蒙古骑兵!
一个明军骑兵把弓箭收了,插进了布袋里,他从背上拔出了长柄刀,高举着长刀,等待着战马渐渐接近。
“嚓!”一个明军军士看准距离,双手挥刀斜劈下去。“铛”地一声巨响,敌军拔出的单手刀没挡住力度,惨叫了一声,刹那间那匹马也嘶鸣起来,马腹被划伤,人与马摔倒在地,一起向前方滚动,但很快被明军马兵甩在了身后。
另一个明军军士一刀尽力向前刺去;不料距离没把握好,那蒙古人在马背上、跟猴儿一样灵活,连腿都抬了起来,人向下一落、他的手臂都快触及到地面了!接着那蒙古人往上一串,见明军军士的刺击力度刚用尽,他便一刀砍了过去。
明军军士大叫了一声,人便仰倒,血珠撒到空中,脚在片刻间被马镫缠住,整个人在地上拖行了片刻、才被甩到后面,在地面上不断翻滚……
一望无际的荒草地上,尘土滚卷,无数的马在四面奔跑。大地上恍若起了一阵阵龙卷风似乎,迂回转向着的马群带着尘土,一股股腾向空中。
鞑靼骑兵化整为零,越分越散。有的正与明军骑射鏖战、边打边跑,有的已经摆脱了明军的追击,向各处迂回奔涌。他们不断在转换方向,谁也无法预知鞑靼人接下来怎么跑,因为他们在战术上似乎没有统一的指挥,能不能跑掉或者捞到优势、全凭各部的应变和运气。
这片战场上,简直混乱异常。
第六百八十五章
杀气难藏
明军前锋军的辎重大队、在南边两里地外,事先没有得到任何结阵的军令。
人力武钢车,仍然成长蛇一样的队形,其中还有一些骡车和独轮车;直到刚才,大伙儿还没有任何动作,因为上峰的命令是保持队形。
辎重兵们临时只好原地调整方向,把有利刃和挡板的一头对准西北方,就地警戒。
远处烟雾滚滚,马蹄轰鸣、喊声鼎沸。
穿着一色灰色军服的辎重兵将士们,大多数身上一片铁甲也没有,他们唯一的防护是脑袋上的铁盔。有的军士拔出了腰刀,盯着马蹄轰鸣的方向;有的军士端着开山铳观望,还有一些人正忙着装填弹药。
“隆隆隆……”马蹄声越来越大,一股蒙古骑兵已经甩开了明军马兵的阻击,向这边直奔而来。藏在枯草下面的干燥泥土,在马蹄的反复践踏之间,便如有一片浓烟向前弥漫!尘雾中骑马的人发出一阵阵怪叫声。
敌骑保持着不快不慢的奔跑速度,摆得很开,在烟雾中不知人数,场面十分恐怖!
武钢车后面,一个辎重营武将提着腰刀,死死地盯着前面的敌骑。
“准备!”武将高高举起了腰刀,大声吆喝了一声。
“嗬!”手里拿着开山铳的辎重兵齐声高寒,纷纷举起了开山铳。
武将的眼睛瞪得溜圆,整张脸都是僵的。他已经看清越来越近的蒙古兵了,但手里的刀仍然高高举起对着天空。他在等待着敌军更近一些!
开山铳的铳管依旧是铜铸,除了点火机关不同,射程与以前的铜火铳(火门枪)没有本质区别,有效射程非常近!太早放铳,没有任何作用。
前面的蒙古骑兵已经跑到二三十步内了,“噼噼啪啪”的弦声已是清晰可闻。
“咚!”一枚箭矢忽然钉进了武钢车的挡板上,发出劲力的撞击声,箭羽还在剧烈地战栗!旁边一个拿着火铳的军士看着那枚箭羽,脸色有点发白。忽然一阵劲风呼啸,他“啊”地叫了一声大叫,胸口上中箭,人也站立不住,向后坐了下去。
“放!”不远处的明军武将终于放平了腰刀,斜指着骑兵慢跑的方向,大吼了一声。
“砰砰砰砰……”火铳声沿着辎重大队一线闪亮,白烟顿时成片腾起。
将士们稍稍闭上眼睛扭了一下头,等他们睁开眼睛看时,从硝烟之间看过去,见中间时不时有一些敌马的马背已经空了。
片刻之后,“啊……”的疯狂呐喊声忽然增大,这时蒙古骑兵突然加快了速度,迂回着、向这边靠近过来。
“别跑!找地方躲……”附近一个武将话音未落,忽然闷哼了一声,仰倒在地上,手里的腰刀“哐当”掉了。周围传来了一阵“张千户”的呼喊声。
灰尘与硝烟弥漫的地方,弦声到处在响。武钢车的挡板上,骡车独轮车的木头上,各处都钉着箭羽,仿佛长出了一根根芦苇一般。地上已有哭喊的军士,一匹骡子躺在地上,正在痛苦地挣扎着。
一些军士蹲在武钢车的挡板后面,埋头重新装填火药。急促的马蹄声在不远的地方大作,仿佛顷刻间就能冲到面前!不少军士的手都在发抖,装填得更慢。
成群结队狂奔的蒙古骑兵并未冲杀过来,他们时近时远,看见人之后、便在马背上放箭射杀。
这时南边远处的一阵马蹄声传来了,另一股蒙古马队正在向西边奔涌!明军将士们观望着各处的敌军,无不面露绝望恐惧之色。大伙儿是干活的辎重兵,这样被几面反复袭扰,反击的火力却很弱;人们只能躲在车队里动弹不得,损失将会很大。
然而明军的马队不知在哪里,毫无增援的迹象!
就在这时,远处吹起了一阵阵奇怪的号声,那蒙古人的号角。明军的军号声音,大伙儿早就听得耳朵出茧了,却并非这样的声音。
不料,各处的蒙古马队,竟然纷纷调转方向,向西北方向跑了。敌军径直放弃了已经疲于应付、无甚反抗之力的明军辎重大队!
“援兵来了!俺们的援军……”有人激动地大喊道。
本来凶多吉少的将士们,顿时兴奋地喊叫起来。可是大伙儿回顾左右,仍然连一个明军骑兵也没有看见!
……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前锋军长蛇一般的各部人马,才开始渐渐收拢,凭借武钢车组成一个个防御阵型。
若是对付近处这股鞑靼骑兵,此时才调整防御已经晚了!但若在此之后,捕鱼儿海方向再有敌骑出现,他们将正好撞到明军的防御阵型上;军阵上还有打散弹的汉王炮和无数的开山铳!
这时明军前锋军、靠北面的队伍里,不断有骑兵离开军阵;一股股马队,陆续向两侧的军旗聚集。西北、东北两个方向,远处的大股明军马队,正在朝着各自的方向疾奔。
平安也亲自在西北方向的马队里,他双腿用着力度,控制着战马奔跑。
明军骑兵没有发动冲锋的时候,一般都是用走、或者慢跑,行军时骑兵甚至会下马步行,为了节省马力。但此时大伙儿的奔跑速度很快,周围仍未见敌军!
敌军未见,但战斗已经开始!能不能迂回包抄蒙古骑兵,才是此战的关键;拼杀反而不太重要,因为前锋军的骑兵兵力,远远多于鞑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