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7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819

  反正镇南王就是以法律强行规定了必须买他家的高价烟。
  另一项就是酒了。
  这个同样引发一片怨声载道。
  而且是一致的抱怨,包括镇南王的亲信们,毕竟镇南王首先强行规定了他们必须带头不喝米酒,倒是反贼们对此很理解,毕竟他们也受不了那些米酒。
  还有……
  总之镇南王的一系列改革,在支持与埋怨中,一项项强行推行开,就算不支持也只能接受,连士绅都接受分田地了,这些改革又算什么?再说也都不是什么大事,不准喝米酒就去喝高粱酒地瓜酒,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准自己种旱烟抽,那就去买呗,虽说价格贵些但无非少抽点。
  又不是不抽就会死。
  倒是对于其他如采矿,工业,商业这些,镇南王完全不管,爱怎么搞怎么搞,只要交税就行,以前朝廷封禁的矿山之类随便采,受限制的行业完全解禁。
  军火继续造。
  别说是火枪,就是造大炮都不管。
  松江那些大小兵工厂歌照唱舞照跳,浙江之前那些被士绅瓜分的银矿同样随便采,只不过采出的白银交完税之后要给银行铸币,银行当然也要收一点手工费。但铸造的银币还是会给他们的,如果他们愿意存在银行就更好了,包括铜矿的开采也一样,谁爱采随便,别忘了给镇南王一份子就行了。
  至于其他煤炭,钢铁,纺织等等,不涉及铸币权的工矿业,那个就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了。
  商业更是如此。
  总之镇南王只要交税,虽然他规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工商业税,但只要交上税,在他限制的范围以外,那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不会有贪官污吏的故意刁难了,一切制度都明明白白,只要遵守制度,那么有人刁难就去告。
  包括到镇南王那里去告。
  镇南王仿效登闻鼓院,在自己的官衙单独设立机构,谁有冤屈都过去告,而且这个机构归陇夫人管,也就是说告状人身份保密,对事情的调查同样保密,只有在查清事实后才动手抓人。所以那些官员们可以过的提心吊胆了,因为他们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被人告了,或者陇夫人的密探是否正在秘密调查自己。
  不过有一个行业是受限制的。
  出版业。
  尤其是报业。
  这个必须得接受一个专门机构的监督审查,各地可以办报纸,但每一份报纸都必须经过审查,包括出版的书籍,像大同国这样的禁书以后不能再泛滥了。
  当然,这也没什么用。
  毕竟它这时候都已经卖的满世界都是了。
  江浙的繁荣就这样开始。
第608章
九千岁的雄起
  正当杨信在南方展开一系列改革的时候,天启同样亮出他的爪牙。
  皇帝陛下终于不再蛰伏。
  他也没法蛰伏下去了,猫在科学院沉迷所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作为皇帝他得真得负起责任。
  过去有杨信给他捞钱,这以后他就得自力更生了,他很清楚这些年如果不是杨信在外面抄家,他根本无法维持财政的正常,而这场战争包括辽东的战争,又几乎耗尽了九千岁积攒的白银。以后肯定不会有一笔笔横财重新充实他的小金库,而杨信既然说天灾降临,那么应该就不会有假,他既要维持南北的几十万大军又要面对接下来的天灾……
  没银子玩个屁!
  他和九千岁必须得行动起来了。
  第一,海关。
  广州重新设立税监太监。
  在广州海关维持包税,并且将包税额提高到五十万两,广东税监额外掌控广东所有陆关,而且九千岁给广东税监太监强行定下了最低七十万两的限额。
  低于七十万两赐死!
  福建同样设立税监太监。
  限额五十万。
  低于五十万两同样赐死。
  怎么收随便,总之加上福州和漳州两大海关的包税银,福建税监太监必须每年上交五十万两。
  第二,盐税。
  效仿杨信的盐业制度……
  这个的确有点难度,盐业牵扯的人实在太多了,上到藩王下到地方士绅,可以说无数人寄生在这个最大的利益链上。
  天启倒是想改革。
  毕竟杨信的盐业制度是直接从源头控制,无论官盐也罢私盐也罢,最终无非就是从那几处盐场流出,查运输体系需要的人力太多,但把盐场控制起来就简单多了。通过在批发价上加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让盐税收入暴涨,实际上杨信计算过,光两淮的盐税就够他手下限额的那六个军发军饷了。
  两淮盐业过去每年也能为朝廷提供一百多万两。
  盐税的确很低。
  但还有查私盐的各种罚没。
  杨信接手后在严控源头的情况下翻翻没什么问题。
  而长芦,河东,四川这些盐场加起来如果能控制住源头,估计一年捞两百万毫无压力,但问题是这牵扯的利益集团太多,所以……
  所以正在纠缠中。
  第三,对北方土地进行重新清丈。
  尤其是藩王名下的,理论上藩王自己扩的田庄是不合法的,藩王的田产只能是赐田,而这些本来就不合法的田庄还不交税就更夸张了。所以必须对这些田产重新清丈,所有藩王名下田产超出部分可以承认,但必须按照普通民田交税。
  这一项就很狠。
  谁都知道藩王名下多出来的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诡寄田。
  士绅诡寄在藩王名下避税的。
  这下子也就没法再玩下去了。
  那些藩王不会反对的,因为这些田产收入本来就不归他,只不过是地方官员和士绅,再加上他那些田庄的管事们合伙的。
  本来就不关他的事。
  而且这次清丈不只是户部,还包括了锦衣卫和内臣,算是三家联合执法,每个有藩王的省,设一个专门的清丈太监,带着从辽东调的骑兵,一个省一千骑兵,在清丈期间有闹事的直接上铁骑兵。很显然九千岁对于杨信的话理解很透彻,再闹还能闹得过一身板甲,拎着火枪的铁骑兵?万历时候的太监就是缺少保护,所以才被人用各种方式杀死,现在直接就带着骑兵过去,看谁还敢。
  三项,准确说正式开始的一项改革就已经搞得朝野一片反对。
  而且南北齐反对。
  闽粤籍文官强烈反对重新设立常驻的税监太监,过去那种巡视员式的税监已经搞得民怨沸腾,现在重新恢复万历的恶政,难道皇帝陛下你不想做圣主明君了吗?
  湖广,江西,四川包括北方文官倒是不反对清丈。
  毕竟针对的是藩王。
  藩王不出来反对,他们也没有理由跳出来,但他们反对太监清丈,尤其是还带着兵,这是要干什么?以九千岁这些年的风格,摆明了这是早有预谋,杨家那些商号这些年在各地估计早就清楚有多少士绅把田产诡寄在藩王名下。九千岁这是摆明了要把这盖子掀开,然后以此增加岁入,派太监带着骑兵跟随,就是准备好了一旦有士绅抵制,直接学杨信那套先抄家再说。
  这肯定不行。
  再说九千岁肯定不会止于藩王,对藩王的田产清丈只是个引子,真正的目的肯定是北方田产的全面清丈。
  杨信可是早就告诉他全面清丈的结果。
  镇江府当初民兵化时候,对所有田产进行清丈,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多出四分之一的田产,九千岁和皇帝早就知道民间隐田比例,这次杨信在各地民兵化期间得出的结果也差不多。
  皇帝摆明了就是对这个问题下手。
  先查藩王的。
  最后肯定得出大面积的诡寄和投献土地。
  藩王自己不能抢占民田,要么是赐田,要么说不够吃饭,找皇帝再赏赐部分土地,但本质上还是赐田,剩下就是投献和诡寄的,这两样都是不合法的,如果藩王都这样,那皇帝一震怒顺便也查查士绅吧,一下子就全揭开了。
  绝对不行。
  这关系所有士绅的利益。
  尤其是北方士绅又绝大多数都是土地士绅。
  所以太监带兵清丈扰民啊,不能这样,再说这也不是太监的工作,这是户部的工作,还是户部负责就行。
  但九千岁又不傻,户部清丈能清出个屁啊!
  最后随随便便增加个几十万亩糊弄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