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819

  “饭可以乱吃,但话不要乱说。”
  杨信说完转回了头。
  “你们说,我是不是忠臣?”
  他对着下面喊道。
  “忠臣,都督是大忠臣!”
  下面一片欢乐的喊声。
  “你看,他们都说我是忠臣,你们谁说我是奸臣?这里有十万人说我是忠臣,你们有谁敢说我是造反?”
  杨都督又回过头说道。
  “都督当然是忠臣,咱家跟都督认识多年,除了九千岁,就没再见过比都督对万岁爷更忠心的,都督的忠心可昭日月,谁敢说都督对万岁爷不忠咱家第一个不答应。”
  李明道义正言辞地说道。
  其他人纷纷附和,一时间对杨都督忠心的吹捧之声纷纷响起。
  杨信满意地点了点头。
  “留守右卫,立刻去将抚宁侯家及其产业全部看守起来。”
  他紧接着喊道。
  然后留守右卫的三千大军浩浩荡荡跟在留守左卫后面,去将抚宁侯朱国弼家产看守起来,可怜的朱国弼,估计以后再想买寇白门是很难了,他以后也就告别寇白门这个档次的了。
第545章
南京公社
  随着一队队士兵从长安左门涌出并奔赴城内的勋贵府邸,一场打土豪的狂欢正式拉开序幕。
  先包围起来。
  然后清点他们的家产并登记。
  紧接着开始抄没,金银珠宝全都送到杨都督的临时指挥部……
  就是夫子庙。
  杨信终究还是得离前线近一些。
  张名振的主攻就是聚宝门,而且他也没有别的地方可选,无论进攻朝阳门还是正阳门,都少不了将炮弹打进皇城,哪怕正阳门也一样能有打高了的炮弹落在洪武门,朝阳门就更不用说了。
  而他是从溧水方向过来,也只能进攻南边,想要进攻北边各门得绕过整个钟山,他也不可能把重炮离开水路拖到城北并且在此后持续不断为其提供后勤。从长江上绕过去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别说秦淮河水路得从南京城墙根走,就是出了秦淮河,阅江楼上也还有锁断长江的重炮,那可是十八斤巨炮。
  所以战场只能是聚宝门。
  同样杨信的指挥部也只能是离聚宝门最近的夫子庙。
  金银珠宝全送过去。
  在这些勋贵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中,他们的两百多年积累,就这样伴着那些运输金银的马车烟消云散,他们那些几十斤重一个的大元宝,他们那些成箱的金钱,他们那些光彩夺目的珍珠宝石……
  什么都没了。
  堆满仓库的绫罗绸缎啊!
  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啊!
  就是花园里养的珍禽异兽都被这些混蛋给抢走宰了吃肉了。
  “人人有份,都别急,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
  杨信喊道。
  他就像个大减价的摊贩般,手举喇叭站在魏国公府门前高喊着。
  而在他旁边摆满了绫罗绸缎,棉布,甚至成捆的棉花,各种珍贵兽皮,全都胡乱堆积着,在这些东西前面一排桌子排开,那些杨家家丁拿着笔低着头记录着。
  而在他们前面是那些排队上前的本地百姓,每个人都拿着保甲开出的户籍证明,然后根据他们家中的人口数量,在这里领取自己份额的棉花和布匹,包括丝绸,杨都督要实现人人有衣穿,所以在这个冬天就先一人来一身棉衣吧!丝绸也有用,这个可以做里面穿的,兽皮可以回家做鞋子。
  至于在本地没有户籍的,那个到杨都督那里报名,同样会得到新的户籍……
  民兵。
  不仅仅是布。
  人人有衣穿还得人人有饭吃。
  所以同样在不远处另一个人头攒动的地方,刚刚从徐家搬出的一麻袋一麻袋大米白面摆在那里,所有人拿着户籍证明,一口人先来一斗,正好都刚刚发了布,拿这些棉布包起来然后抬着就回家了。
  “还要有肉吃!”
  杨都督高喊着。
  分米的地方顺便一人一块肉。
  “还要有酒!”
  杨信继续高喊。
  这个就不用带回家了,前面最终的出口处摆着,谁想喝倒上碗,不过要是带着容器的也可以带走,实际上杨都督不支持喝酒,或者说不支持喝米酒。要知道江南米酒消耗粮食的数量惊人,甚至每年都数百万石,不过也有说这数百万石只是淮扬一带,总之每年浪费在酿酒上的粮食远远超过漕运的。
  这是肯定不行。
  他准备把这些酒都喝完,然后开始收重税。
  当然,这些老百姓不知道这个。
  他们狂欢一样领着布领着粮食拎着肉喝着酒,仿佛一步就直接跨入了盛世。
  至于徐家……
  他们还能怎样?
  难道还敢反抗?
  别逗了,他们的老祖宗的确是英雄,横扫天下所向无敌,但他们就是一群废物,除了躲在自己的府邸里战战兢兢地哭嚎再也没别的本事。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其他那些勋贵家没有一个反抗的,他们就像一群肉案上的猪一样,任由杨信拎着刀宰割,或者说就像二十年后任由异族宰割一样。没有人反抗,甚至连骂都不敢高声骂,没有面对屠刀时候他们的确是不可一世的世袭贵族,高高在上仿佛掌控众生的神灵,但被杨信一脚从神位上踹下来之后,原形毕露的他们其实就是一群外面刷满金漆的泥胎而已。
  贵族?
  他们还不如那些士绅呢!
  至少士绅还敢真刀真枪地跟杨信干。
  “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我就喜欢这调调!”
  杨都督满意地说道。
  不过这首诗应该已经失传了,现在还没发掘出来,只有五代文人笔记中提了现在这句,但整首诗失传千年,直到后来在敦煌古卷中发现,据说是因为作者写的太真实,遭到官员们一致谴责故此自己都没敢留在诗集中。
  不得不说这句诗的威力真狠。
  “瀛国公倒是博学,连这句诗都知道。”
  旁边一个声音响起。
  “诚意伯,你是来给魏国公吊丧的吗?”
  杨信说道。
  他旁边是刘孔昭。
  刘伯温的这个后代虽然在弘光朝被一致评价为奸臣,但他主要是上书崇祯要后者搜刮民财激怒士绅,再加上和马士英勾搭,但就其本身而言对得起老朱家,他是南京勋贵团唯一逃走并坚持抗清的。
  直到落水淹死。
  “下官是来向瀛国公请令的,下官身为守将,此时责无旁贷,然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杀敌,故此愿与怀远侯公子一同出城为都督求救。”
  刘孔昭说道。
  他其实是吓得想赶紧跑路。
  这的确太吓人了,杨信摆明了已经准备造反,这要是哪天反旗一树说不定要拿自己祭旗的,南京可就剩下他和常家了,他今年才二十,还有大好时光,可不能留在这么危险的地方等死。不仅仅是他,还有常胤绪的儿子常延龄,他们的借口就是出城求救兵,毕竟他俩年轻,真要是有杨信对着他们举起屠刀的一天,常刘两家还能留下条根。
  他们已经坚信杨信是要造反了。
  不造反不可能杀徐弘基等人,现在只不过时机还没到,还在等待,但反迹已露,这是毫无疑问的。
  都杀勋贵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