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5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2/819

  得到授权的孙应元拎着鞭子吼道。
  很显然他说话就没有杨都督好听了,包括李锦在内一帮新兵乱糟糟的列队去领他们的军服,而且他们还有新式的盔甲,这个都是杨信的兵工厂自产,反正水力锻锤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一人一件胸甲,头上扣一顶笠盔还是可以的。实际上以杨信的风格,连胸甲都不用配备,不过考虑到这东西多多少少能给士兵们一些安慰,还是给他们配上吧。
  左右也没多少重量。
  他又不是给士兵防弹的,就是抵御弓箭而已,一点五毫米厚的胸甲足够。
  冬天里面再加棉衬。
  甚至棉衬里还可以再加两层丝绸内衬。
  这样就可以了,建奴的弓箭就算能射穿一点五毫米渗碳锻铁,也很难再射穿一层棉衬,最后还有丝绸和士兵们里面的军服。
  总之防御很完善了。
  至于四肢什么的就不用管了。
  “孙游击,你就是步兵第一旅的旅长,这里的训练就交给你了,我会每天过来的,有什么需要的再说,别的我不管,但必须每天都要让兄弟们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虽然酒肯定不能喝,但肉每天必须有,跟着杨某,就是要大块吃肉,让兄弟们饿肚子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有。”
  杨信说道。
  “末将尊令!”
  孙应元赶紧说道。
  那些士兵们更是一片欢呼。
  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了。
  他们多数都是陕北的,榆林的募兵都经常吃不饱饭,军队里能真正衣食无忧的也就将领的家丁。
  能吃饱饭的兵就很好了。
  杨信满意地看着他们欢呼的场面,然后骑着他的马瓦里马返回京城,还没进朝阳门就看见等他的崔应元。
  “怎么了?”
  杨信问道。
  “侯爷,新科举子们又伏阙了。”
  崔应元小心翼翼地说道。
  “为了史可法?”
  杨信说道。
  这个早就在他预料之中。
  这些家伙除了伏阙还能干什么?
  “他们上书请求陛下赦免史可法,另外还有释放王象春,不仅仅是他们,都察院那些人同样在乾清门上书,另外那些举子还说,要是不赦免史可法他们就集体罢考。”
  崔应元说道。
  “罢考?”
  杨信忍不住笑了。
  “去通州,让援朝军骑兵营过来,在城外候命。”
  他紧接着说道。
  反贼嘛。
  就适合干这个了。
第462章
这昏君无可救药了
  “陛下,如今已经不是史可法如何处置,而是这种士子一不顺心就跑来向陛下示威的歪风必须刹住。
  陛下是君。
  而他们只是臣。
  陛下要刑部将史可法移交锦衣卫。
  那么刑部无论以什么原因,都必须交给锦衣卫。
  同样,史可法犯了罪,是否赦免他不是这些士子能决定,就算要赦免他也必须得是出于圣意,这些人无权要求陛下这样做,如果对于史可法的惩处没有按照法律,他们可以来向陛下申诉,但是,如果对史可法的处置依据法律,或者并没有做出处置,他们无权来逼迫陛下按照他们的要求做。”
  承天门城楼上,杨信继续蛊惑圣听。
  天启又不在乾清宫。
  皇帝陛下如今白天百分之九十时间都在科学院。
  整个兔儿山,旋磨台一带,完全被改造成了一片专门的科研基地,工部和全国各地挑选的能工巧匠,都在那里伺候皇帝陛下,甚至都有冶铁炉,其实在最偏僻的角落还有一个火药试验区。用一丈半厚两丈高的水泥墙,围起一个小院,里面有火药工匠试验各种配比,颗粒化,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火药,硝的提纯,统统都在那里试验。
  已经发生过一场爆炸。
  但因为水泥墙实在太厚,而且里面实际上还加了钢筋,所有尽管爆炸威力相当于近百斤火药,却只是把里面毁掉。
  外面没受任何影响。
  最后在九千岁的提议下,这座试验基地火药存放量不得超过五十斤。
  甚至武之望在那里还有一个制药作坊,专门对草药进行提纯,从临江府特意找了数十名制药工匠,专门配置类似中成药的药丸药膏药水,至于他们能研究出什么杨都督也不是很清楚,反正他就是提醒了一下三七之类。这个东西早就使用了,本草纲目就记载得很清楚,甚至已经在军中使用,但能研究到什么程度就看他们的本事。
  反正杨都督又不用。
  有这样一个好地方,天启哪有闲情在乾清宫,他也就是晚上回去,最近倒是被张嫣哄得很好,毕竟玫瑰精油还是有点新鲜感。
  这次也是杨信去把他请来的。
  而承天门外面依旧一片青色,那些刚刚结束六艺考核的举子,最少得四千人聚集在外面,这一科总共五千人参加科举,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都参加了,这些和以前几次不一样,这次是清一色的举人。他们以类似静坐的方式,在承天门外组成一个庞大的集群,也不喊也不闹,就是等待皇帝给他们答复,不过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好日子,腊月里在头顶难得的暖阳下晒着还是很舒服的,不时有送水的拎着大茶壶在他们中间走过。
  文官们没有出现的。
  内阁首辅叶向高装什么都不知道。
  他其实是赵南星一伙的,也就是旧东林党,而这本身就旧东林党搞的。
  其实旧东林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与利益有关。
  以前大明工商业核心就是南直隶,闽粤虽然有同等的工商业,但却始终被南直隶压制,尤其是运河控制在南直隶手中,闽粤就算北上也必须借助南直隶,这就是为什么东林党里面闽粤两省成员众多。
  他们利益一致。
  但现在南直隶因为红巾军的出现自顾不暇,甚至今年输往北方的棉布数量都暴跌,而闽粤两省却因为李旦的合法化,再加上杨信的新式纵帆船投入航线,尤其是李旦和杨信在台湾建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直接把货物经台湾乘着台湾暖流直达北方。
  南直隶在大明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在减弱。
  福建和广东,尤其是广东的地位却在增强,今年虽然南直隶输往北方的棉布丝绸之类数量暴跌,但广东纺织品输往北方的数量却暴涨。
  不仅仅是李旦的船队在运输。
  就是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也一样在贸易季装载广东货送到北方,杨信控制的天津和登州两关都有大量这样的货物进港。
  海运的繁荣,正在使得闽粤两省包括广西摆脱对南直隶的依附。
  既然这样,他们为何要继续捧南直隶人?
  他们过去捧南直隶人,无非就是后者控制运河,所有南方货物都得走运河北上,闽粤商船直接北上太麻烦,还得必须依赖季风,哪怕夏季顺风也得顶着沿岸流,但现在有台湾,朝鲜这些中转站根本不用走沿海。
  走台湾就行。
  从台北杨家的鸟粪港起航,哪怕旧式帆船也就七天到木浦港,半个月内足够到达葛沽。
  新式纵帆船七天都能开进葛沽了。
  过去在江浙转入运河到京城得几个月。
  既然这样闽粤士绅干嘛还要伺候南直隶士绅?
  同样北方东林党也换了金主,现在他们的主要支持者是闽粤士绅,毕竟南直隶士绅已经无法为他们提供太多利益,后者现在可以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常州和镇江的损失惨重,而且现在他们还得维持团练,他们的全部财力,现在主要用于对付红巾军,哪有多余的向外输送?
  这就是新旧东林党的分裂。
  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幕后金主已经换了。
  而且还有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南直隶产棉区大幅萎缩。
  红巾军的控制区不产棉花,或者说产量大幅下降,周围士绅控制区害怕贫民起来造反,开始适当提高其待遇,导致价格转嫁在棉布上,而广东的棉布通过海路大幅涌入导致价格又受到冲击,所以南直隶棉布产量下降。至于广东的棉花则是进口的,他们都是从印度购买,原本历史上广东的棉纺业,在清朝就是靠进口印度棉花支撑,每年进口数百万两银子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2/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