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19

  “徐公,这个问题很复杂,这牵扯到一个系统的科学,一时半会很难讲清楚,哪怕编成书也得堪比永乐大典的,如果您想研究,估计有生之年是别想真正研究得透了,当然,您要是真有这毅力,我推荐您做个仪器,话说您应该知道望远镜吧?两个镜片叠加看到远处的东西。”
  杨信说道。
  “阳玛诺提过,伽利略观测星辰的,但未曾有实物。”
  徐光启说道。
  “好吧,您找个好的水晶工匠,再找几块好的水晶,另外找一个铜匠,很显然我又可以给陛下献宝了。”
  杨信说道。
  他没想到大明居然没有望远镜实物。
  不过这也很正常,尽管荷兰人早就发明了这个,但进行了技术封锁,直到十年前伽利略才自己制作出来,十年的时间,数万里外的大明,能够知道有这种东西已经算紧追潮流了。而这对他无疑是好事,他可以大批量的制造然后应用在战场上,能不能有用先不说,至少对目前的他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可以顺便制造一台原始版显微镜,让徐光启看看植物的真面目。
  列文虎克可是在五十年后,就用显微镜吹响了现代生物学的号角
第043章
昔有百家争鸣,如今遍地政治家
  徐光启也不是喜欢拖延的,紧接着给杨信准备好了他要的,不过研磨水晶是很费时间的,而且得看两个雇来的工匠手艺。
  好在这不是大事。
  实际上现在眼镜早就不稀罕。
  什么时候有的,是本土产生还是外来的,这个很难说,但至少大城市里眼镜店已经是标配,这一点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大英博物馆的一副明朝古画。画的是苏州商业区街景,就跟现代眼镜店一样,一个试镜的站在柜台旁戴上他的新眼镜,而柜台内掌柜正殷勤介绍。
  至于凸透镜就不值一提了。
  中国考古最早的凸透镜,发现于汉朝古墓中,而且摆明了是当放大镜使用的,周围还镶一个金框。
  所以制造真很简单。
  中午杨信留在徐府,然后徐光启请了一个人来……
  “浮丘老弟!”
  徐光启笑脸相迎。
  “玄扈兄!”
  后者还礼同时看着他身后的杨信和陈于阶。
  “瞻一,守诚,快见过浮丘公!”
  徐光启说道。
  杨信和陈于阶同时行礼。
  “瞻一无须多礼,至于这位是?”
  后者看着杨信说道。
  “晚辈杨信,字守诚,正在此帮徐公做一件献给陛下的宝物。”
  杨信说道。
  “你是否献过一次?”
  那人似笑非笑地说道。
  “浮丘公明鉴,晚辈的确为方阁老做过一个大明八纮一宇仪,并且献于陛下,还得到陛下召见。只是晚辈又想起个新东西,名为千里镜,能令人视数里之外如在目前,此物可用于战场上,以助我大明剿灭建奴,故此求得徐公相助在此制作。”
  杨信说道。
  那人继续那种表情,然后点了点头。
  “玄扈兄,小弟来此途中得知尚有公务正待处理,故此特来告罪,待晚间再邀兄一叙以赔罪,若瞻一有空不妨同去,至于这位……”
  他看了看杨信。
  “就不敢劳烦了!”
  他冷笑着说。
  说完向徐光启一拱手,然后径直那么走了,搞得老徐一脸尴尬。
  “这是?”
  杨信疑惑地说。
  “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左光斗!”
  陈于阶叹了口气说道。
  “他为何不在浙江?”
  杨信关注点异常地说道。
  “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多个,轮流带巡按印巡视各地,不去巡视的留在京中,他们是都察院的骨干。都察院虽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及左右佥都御史,但陛下这些年很少补缺,这些职位几乎都派出作为各地督抚。都察院目前掌院就是最高的左都御史李鋕,但他已经年老不管事,其下各道监察御史以名气大者为首,而左浮丘就是名气最大的。今天西城御史薛贞已递了题本,要陛下以圣旨明示该如何处置你,但留中了,估计陛下也不会批的。而通政司也已经把这份题本泄露出去,此时你再出去就能从小报上看到了,不出意外明天早晨左光斗这些人就会紧跟着上奏。
  老朽原本想让他见见你,你说说千里镜的好处,再加上甘薯玉米等物的推广,说不定还能有缓和余地,毕竟还是大局为重,你那点事情本就不值一提,他们不过是利用此事对付皇贵妃和方阁老。
  但内斗终究是次要的。
  目前局势下,还是要顾全大局。
  但显然老朽想错了”
  徐光启说道。
  “人家是政治家,当然和您想的不一样!”
  杨信说道。
  这就是脑回路不同啊!
  徐光启是技术型,一看就明白他这个人的价值,和他的价值比起来其他都不重要。但左光斗不一样,人家是政治型,人家关心的只是他可以用来当攻击郑贵妃及方从哲的武器,至于他的千里镜之类……
  人家眼中那算个屁啊。
  “政治家?”
  徐光启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个词倒也的确形象,昔有百家争鸣,如今大明朝遍地皆是政治家,可政治家终究不能靠朝堂内斗就斗出粮食啊!”
  他说道。
  当然,他怎么感慨就与杨信无关了。
  因为这时候他大爷已经出现在门外了。
  “徐赞善,咱家得告罪了,咱家与这个侄子还有些事。”
  九千岁笑着向徐光启行礼说道。
  徐光启还礼点了点头,看得出他对九千岁并无好感,不过文官对低等内官大致上都是如此,换成高级太监就得虚与委蛇了。九千岁对此也不在意,这时候的九千岁脾气好着呢,整天笑呵呵就跟个弥勒佛一样,也就是上次暴露出了一点点真面目。杨信也没多说什么,反正镜片还得慢慢磨,他随即向徐光启两人告辞跟着他大爷走了,两人出去紧接着上了马……
  “大爷,您这马骑得比我强啊!”
  杨信意外地说。
  “你大爷我骑得马挽得弓,年轻时候跟老黄几个也是好汉子!”
  九千岁不无唏嘘地说道。
  “呃,那咱们去哪儿?”
  杨信说道。
  “东宫!”
  九千岁说道。
  他们俩说话间出了明时坊,在坊门处正遇上汪汪的马车。
  她趴在窗口做了个鬼脸。
  然后她从里面拿出一张小报,对着杨信示意了一下,不过看起来她并没在意谣言造成的名誉影响,实际上更有可能窃喜,毕竟她对这一趟相亲之旅并没什么兴趣,京师的风气和南方差别太大。而且她爷爷也是言官这段时间攻击的主要目标,毕竟她爷爷是萨尔浒之战的责任人,杨镐顶多算前线统帅,但她爷爷可是战区统帅。她爷爷算是楚党,齐楚浙三党联合通过前年京察,给了东林党凶猛一击致使这个主要敌人败退后,紧接着三党也分道扬镳开始互搞,这也是东林党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这时候大明朝廷乱的很。
  目前情况下杨信也不好再当街调戏她,两人就这样用目光交流一下然后匆匆分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