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5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819

  “这就是屁股问题啊!”
  杨信说道。
  “何意?”
  徐光启很有兴趣地问。
  “屁股坐在哪个阵营啊,您看,哪怕您老知道红巾军是怎么回事,您老也知道红巾军今年秋收,为陛下上交了相当于过去苏常镇三府赋税总和的地租,这还是今年遭灾减产的情况下。照这个地租额,好年景这块相当于过去镇江府加上一小块常州府的土地,就能为陛下增加相当于过去苏松常三府总和的粮食,今年尽管发了大笔银子救灾,但靠着这些粮食,朝廷仍然没出现用度不足。
  但您仍然必须反对红巾军。
  因为您的田产在松江,您害怕有朝一日那里的贫民也会这样,故此您必须无视这个事实。
  这就叫屁股问题。
  不管对错,站在士绅的阵营里,就必须支持士绅。”
  杨信说道。
  “可你觉得老朽应该如何?”
  徐光启说道。
  “很简单,放弃土地控制,转而全力发展工商业。”
  杨信说道。
  “但老朽和苏松士绅都在这样做啊。
  苏州城超过一多半人口依赖工商业,我们每一家都有你说的工厂和商铺,上海开埠之后,城内几乎所有人口都依赖工商业,我们的货物卖到整个世界,今年甚至有商人想跟着荷兰人去泰西看看。
  我们都在全力发展工商业。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掌握大量的土地,毕竟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我们的。
  不要说我们不交税,徐家的地都在依律纳税,我们不缺那点税款,甚至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带头减租,今年我就让徐家的田租降到最高不超过六成,事实上我们不得不减租,因为工商业用人太多。如果我们不减租,那么农民就都去城里找活了,而如果我们降低工钱,让做工和种地差不多,那样我们的工商业就得从外地雇工人了。
  但我们又怕地方百姓闹起来。
  毕竟如今那里都被红巾军搞得人心不稳。
  你看,并不是一定要像红巾军一样,如果需要的话,士绅也会改变,毕竟没有人喜欢玉石俱焚。”
  徐光启说道。
  “不是你们改变了,而是红巾军在旁边,并不是你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你们害怕了,你们看到了不改变的后果,你们不想玉石俱焚,那些贫民无非一条烂命而已,但你们却都家大业大。所以你们可以做出一些让步,给他们一些对你们来说不值一提的好处,换取他们感恩戴德,老老实实继续为你们干活,你们继续风花雪月。
  如果没有红巾军你们会怎样?
  你们会加重地租,逼迫农民破产进入工厂,然后从外地购买家奴,用这些家奴给你们种田,甚至去外国购买奴隶。
  或者你们更喜欢用奴隶。
  毕竟你们不能让佃户带着脚镣种田,但却可以让那些蛮夷奴隶带着脚镣,这样你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了,而那时候你们比使用佃户收的更多,佃户需要养活父母妻儿,蛮夷奴隶只需要吃饱饭。董其昌儿子抢个佃户女儿,就搞得园子被人烧了,自己流亡半年多,但这些蛮夷奴隶就是拿鞭子抽死都没人管。
  多么完美。
  但红巾军让你们不敢。
  你们怕激怒那些农民,他们让你们的一切荡然无存。”
  杨信同样很不客气地说道。
  “你这样说,老朽也无话可说。”
  徐光启说道。
  “可你们这样想的前提是什么?”
  杨信抚摸着眼前一根巨大的柱子说道。
  他们其实是在皇极殿,这座原本被焚毁的大殿,在经过了两年多不到三年的建设后终于完工,靠着用钢筋水泥替代那些昂贵的楠木柱子,这座大殿总共花了不足一百万两。而且把大明带进了钢筋混凝土时代,作为配套的昌平水泥厂和河间一座座铁厂,正在迅速改变着各地的模样,尤其是在北直隶北部,各种公共建设已经没有使用糯米汁的了,同样钢筋水泥桥墩也在那些河流上出现……
  北方这一带河流多数都是季节性的。
  夏天洪水暴发时候恍如滔滔黄河,冬天就只剩下小水沟了,这样在附近挖出水道引走河水绕过,然后在原来的河道深挖,用石头砌起来基础,上面用钢筋水泥做出一个个桥墩。
  至于桥面就无所谓了。
  实际上现在桥面也有使用钢筋混凝土的。
  锻铁筋虽然用在大型建筑上的确不太敢,但用在桥上还是可以,其实也没有使用锻铁筋的,这种承重用竹筋都足够,不要小看竹筋,清末民初一大堆小洋楼就是用竹筋,据说半个世纪后都还屹立。
  总之大型工程对工业和基建技术的带动效果,正在这座大殿的建设中展现。
  另外两座也快完工了。
  估计明年夏天,大明的三大殿工程就可以竣工,总共花费不会超过三百万两。
  原本历史上是六百万。
  当然,当年文官吓唬万历时候说是上千万的。
  这三座大殿的竣工,让整个皇宫立刻换了一种气势,此前一进午门入目首先一片日薄西山的苍凉,毕竟三座废墟杵在那里,准确说是四座,因为万历连皇极门都没修,进了午门就是皇极门废墟横亘,而这堆破烂的后面,三大殿就是三坨废墟。
  绝对的日薄西山。
  但现在巍峨的大殿矗立,展示大明的煌煌盛世。
  徐光启没有回答。
  他是以工部尚书,连同杨信奉旨来做最后检查的,完成之后很快就要冬至,天启要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顺便也正式宣告皇极殿的完工,说到底这项大工程也是天启的重要功绩。
  “你们这样想的前提,是你们已经开始看不上土地的收益,你们不在乎每年少收几万石谷,你们每年在工商业获得的利益,说不定是这点地租的十倍,你们都有钱,已经开始脱离纯粹的土地士绅,开始晋级我之前说的资本家。
  你们不在乎拿出一点利益,以此换取农民不闹事,他们不闹事是你们能够一直发财下去的前提。
  否则天天打仗如何搞工商业?
  可是,大明有几个松江府?大明有几个像上海,苏州这样,已经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的城市?有十个吗?那么其他地方的士绅怎么办?那些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的士绅怎么办?那些纯粹靠地租维持锦衣玉食的士绅怎么办?他们也会和你们一样减租?简直笑话,你们减一万石租,却可以从工商业上获得十万,他们减一万石就少一万石。
  红巾军?
  红巾军可吓不住他们。”
  杨信说道。
  “那么他们为何不同样发展工商业?”
  徐光启说道。
第450章
凌乱的世界
  “都搞工商业吗?
  可是我想问一句,若每年再有十个苏州府的棉布产出,然后都投入到市场上,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棉布廉价如木柴。
  你会看到那些卖不出布的纺织厂主拿棉布当柴烧。
  市场容纳能力有限。
  大明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早已经形成了平衡,每年苏松的纺织厂产出多少棉布,每年大明老百姓需要购买多少棉布,尽管没有人去算,但市场已经自动调整到了平衡。纺织厂增加了,棉布价格就会下跌,这时候就会有撑不住的退出,然后再一次回到平衡,同样买布的人增加了,棉布价格就会上涨,纺织厂主会增加织布机数量生产更多棉布。
  两百多年了,一切都由市场这只手在控制着。
  那么突然增加十倍呢?
  卖给谁?”
  杨信说道。
  “海外?”
  徐光启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这个世界上最多五万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在大明,剩下仅次于大明的是原本天竺一带,欧洲人称那里为印度,目前一堆乱七八糟国家,最大的莫卧儿帝国。这些所有国家加起来总人口大概超过一万万,但绝大多数是赤贫,类似咱们的流民,命比牲畜还贱,而且和咱们的内陆乡村一样,都在依靠手工纺纱织布,还是重要棉产区。
  就算我们的棉布更好,这片土地上有钱买我们棉布的人不会超过一千万,事实上他们绝大多数人连本地产的布都不一定买得起。
  而这是唯一一块人口超过一万万的土地。
  至于泰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