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819

  李忠上前把人头端走。
  那些客人们战战兢兢地回来重新入席。
  “杨某今日请诸位过来,主要就是为了赈济灾民一事,如今遍地灾民皆嗷嗷待哺,朝廷的确出了大笔的救灾银,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诸位耆老乡贤们鼎力相助,钱公,听说你家一年收租九十万石?”
  杨信说道。
  “谣传,谣传。”
  钱公擦着头上的冷汗说道。
  “谣传也罢,不谣传也罢,这五万石捐粮你得认了,另外必须以不超过八钱一石的价格,在两个月内,向外出售二十万石粮,而且今年一直到明年麦收前这个价不能再高了。我会派人看着的,两个月,二十万石,里面不能掺沙子,每人次限购一斗,每天不能低于三千石,我是一个讲道理的人,灾前八钱一石,也就是说今年原本就是这个价。
  这个价你们也满意。
  目前的一两六钱只不过是趁机发灾难财。
  这是绝对不行的,谁敢再这么做,那刚才那颗人头就是下场。
  钱公?”
  杨信说道。
  “老朽,老朽尽力而为。”
  钱公说道。
  “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必须做到,哪怕你们钱家没有这么多存粮,花钱去外地买来再卖,也必须得给我做到。”
  杨信说道。
  钱公还能怎样?
  杨信都把东山王家的那颗人头摆上了,他可不认为杨信会不敢把他的人头同样摆在桌子上,王家可是出过状元的,他钱家还不一定比得上王家,再说杨信也没把他逼到绝路,五万石而已,对钱家不值一提,少赚点就少赚点吧,八钱一石也不是说不赚钱,总之他除了接受也没别的选择。
  “那么诸位,这里有份单子,这是你们各家的。”
  杨信掏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名单说道。
  紧接着那些世家名士们开始传看,这上面是他们各家该的份子,捐粮,平价售粮的份额,总的来说都还符合他们各家情况,不算太难为他们,只不过是让他们不能趁机发财而已。当然,他们仍旧很亏,因为这次水灾他们的田租也不可能收到了,就连秋收都不会很多,今年他们的存粮会大量损耗,对于目前还在支撑团练的他们来说就很肉疼了。
  原本还计划对团练进行扩充呢。
  但现在别想了。
  能维持住目前的团练实力就不错了。
  “杨都督,顾家会照做的,现在老朽可以走了吧?”
  顾天叙最后一个看完,然后把名单往旁边一推,阴沉着脸说道。
  “笋洲公请便。”
  杨信说道。
  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告辞。
  这就可以了,他们总共认捐了四十万石,这些米可以在最短时间分到灾民的手中,四十万石可以让这三县灾民支撑一个月,而一个月后基本上外地的米就可以大量涌入了,八钱一石的限价,那些士绅同样平价出售的大米保证市场上的供应量,基本上就可以维持正常了。说到底苏州不是纯粹农业城市,这是大明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苏州灾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工人太多,这些工人本身就没有存粮,但手中并不缺少买米的银子。
  他们怕的只是士绅囤积居奇,让粮价飞涨到他们无法承受而已。
  一两六钱很高了。
  上次水灾也涨到这个价格。
  虽然这个价格对于北方来说,只是一个正常略高的价格。
  不过到崇祯后期,就连这一带粮价也暴涨到二两以上,但那次就不完全是士绅囤积居奇了,而是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已经严重不足,那时候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这次水灾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本身就在一个完好的基础上,但接下来这样不断发生的灾害,会迅速掏空蛀蚀这个基础,那时候当灾害再次降临时候,哪怕就是这样等级的,也一样会造成毁灭。这次可以让士绅们拿出四十万石,可明年如果继续发生此类灾害,再想让他们拿出同样的,他们也拿不出了,他们的确都有存粮,但只要连续三年这样的灾害,地主家也一样没有余粮了。
  就是真把他们人头摆在桌上,他们也一样拿不出了。
  银子他们的确不缺。
  但粮食那时候他们真得也无能为力了。
  明末的旱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江浙湖广产粮区全部囊括,这一带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持续了七年,就像一片死亡的阴云般,在整个从太湖周围到洞庭湖周围,从浙江南部到淮河沿岸,就这样不停游荡,这个地方稍微喘口气另一个地方就大面积绝产了。
  最终在这漫长的七年里,把这片原本主要产粮区的元气耗尽。
  当然,北方更狠。
  但北方终究不是主要产粮区。
  真正彻底毁了大明的,就是这片产粮区元气耗尽。
  而且不是普通干旱,在明朝这段时间有历史记录的三百个旱灾县里面,一百七十个是完全绝产的赤地千里模式。
  而明朝总共一千一百个县。
  全国有历史记载的,近三分之一的县大旱,五分之一的绝产,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留下的,那时候是真的地主家也没余粮,明末的局势不是说朝廷有银子就能解决,有银子没粮食有什么用?就这个旱灾等级,意味着至少三千万人没有粮食可吃,别说是明末了,就是现代突然出现三千万人颗粒无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会造成重创。
  外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目前东南亚所有国家加起来,也没有三千万人口。
  他们哪有那么多余粮?
  所以关键并不是银子,而是粮食。
  “这罐头厂建设不能停啊!”
  杨信叹息道。
  唯一的最现实选择就是海洋,当然,不只是海洋,还有长江和沿岸那一座座湖泊,或者说里面的鱼类,尤其是捕鲸业,北方的确不多,但南方沿海并不缺少捕鲸场,比如说徐闻一带一直就在捕鲸,甚至把鲸油当贡品,而台湾南部同样鲸鱼众多。
  没有粮食?
  那就吃肉糜吧!
第434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杨都督的下一站是吴江。
  这里情况和江阴一带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说一片汪洋。
  应该说这里更严重。
  毕竟这里不同于江阴一带靠着长江还容易泄水,这里深处内陆,无论向哪边排水都困难,相反接纳周围洪水的太湖,还会向这里倾泻,好在杨信到达吴江时候,持续一个多月的梅雨天终于结束了。不过太阳出来也就意味着这片被淹没的土地上很快就会一片腐臭,然后就是无数苍蝇在炎热的夏天,四处传播着可怕的瘟疫。
  所以防疫的形势很严峻。
  “种地瓜吧!”
  杨信对着被召集的士绅说道。
  如果说江阴一带还能勉强抢种水稻,这一带就根本来不及了,这一带水退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对于士绅来说,当然还是要种稻,他们种地瓜又没什么用……
  “不用摆出这幅模样,到时候我来收你们的地瓜。”
  他紧接着说道。
  “都督当真?”
  一个老乡贤小心翼翼地说道。
  “立契。”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他直接跟这些控制吴江绝大多数土地的士绅签合同,今年秋收后从这里收购多少地瓜,就像后世的粮商和农场主一样,这样就能让这些家伙种地瓜了,他现在必须得让这些过惯了好日子的家伙习惯地瓜。主要是种地瓜就可以接着种冬小麦了,如果种晚稻收获得到霜降了,那时候也不可能再接着种小麦了,但地瓜无所谓,哪怕为了种小麦提前收也行,而且地瓜比晚稻生长期本来就短。
  得短一个月。
  不过他们其实并不是种晚稻。
  他们是种黄穋稻。
  当然,也不只是黄穋稻,还有赤籼,乌谷子等等一大堆。
  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都不知道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可以直播,而且生长期极短,号称六十日,可以保证在水退后种下,目前那些人工车出积水的圩田就可以播种,虽然六十天夸张了些,但三个月内绝对收获,不耽误秋播,不过产量低于普通品种。
  这里面尤其是赤籼,也就是红籼米,这个是经过了上次水灾检验的。
  至于黄穋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