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819

  盐商是不能抄家的,因为这牵扯一个食盐供应的稳定问题,郑家是扬州的第一大盐商家族,掌握着数百万人的食盐供应,突然间抹去,就算有别人补上,一样会在短期造成食盐供应的混乱,这可比那些银子重要。所以对盐商就只能割韭菜不能连根刨,而且割韭菜也得有限度地割,不能割的他们倒下,在没有别的更好的盐业规则前,对他们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他们不是那些靠土地兼并的寄生虫。
  他们还有用。
  “都督,那些哭庙的文人到文庙了。”
  一个锦衣卫走过来报告。
  “哭庙啊,我就喜欢看这样的大戏。”
  杨都督多少有些开心地说道。
第405章
抗税,抗税!
  哭庙,必须得哭庙。
  哪怕大家都知道,这时候哭庙已经没什么卵用,但哭庙是一种态度,哭庙是一种原则,哭庙是一种生活方式……
  好吧,对于南京国子监那些学生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祸大明,生此妖孽!”
  夫子庙前的人山人海,在青色涌动中,一个青衫的中年人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高声吟诵。
  虽然用吟诵不太合适。
  但刘宗周的确是在用吟诵的语气念他的五人墓碑记。
  他是对着夫子庙的大门念的,虽然正规来说应该进去,但进去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毕竟他们又不是给其他青虫看的,这种大戏是用来唤醒百姓的,在里面念谁能看见听见?
  而在他周围无数青虫跪伏在地,从这里一直绵延到里面,至于里面的大成殿里则是另外一群人在祭奠,据说为首的还是衢州孔家的孔贞运,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不过这时候北宗也有一个孔贞运,而且是万历四十七年的榜眼,目前是翰林院编修,孔家繁衍到现在人口太多,重名已经毫不稀罕了,那个比衢州这个要高一辈。
  所有青虫都在痛哭着。
  虽然基本上都是干嚎,但也的确有几个掉眼泪的。
  毕竟这些年杨信在这一带祸害的太严重,此情此景难免有几个青虫想起那些被他迫害的朋友。
  “蕺山兄,你这就不对了吧?”
  在鬼哭狼嚎中,一个声音蓦然响起。
  正在念五人墓碑记的刘宗周,和那些哭丧一样的青虫愕然抬起头,紧接着全都露出愤怒的表情……
  “杨贼,下来!”
  “这个奸贼亵渎文庙!”
  ……
  紧接着在一片混乱的怒吼声中,那些青虫纷纷爬起来,伸出手指着他们前方的半空中。
  好吧,杨都督在大成门的屋顶。
  在这座实际上是三道门的大成门上方,青瓦飞檐的屋顶,这个此刻上万士子声讨的目标,正坐在那里悠然看着他们,手里还拿着个苹果,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上去的,什么时候上去的,但很显然已经在那里有一阵,刚才那些伏地叩拜的士子一阵恶心,恍如发现盘子里有只苍蝇幼虫。
  他们全都在向着他叩拜。
  简直令人发指啊!
  “杨都督,阁下亵渎文庙该当何罪?”
  刘宗周看着他冷笑道。
  “蕺山兄,你不要吓我好不好?我明明是来检查大成门是否损坏的,这些天又是风又是雪,长江都快冻住了,万一大成门因此损坏没能发觉,那岂不是对孔夫子大大的不敬?
  以杨某对孔夫子的尊敬,自然要亲自过来。
  正好杨某也善于飞檐走壁,也算是给朝廷省下雇佣工人的费用了,话说我简直太公忠体国了,为了给朝廷省钱,不惜在这大冬天爬这么高,蕺山兄不赞扬我反而说我是亵渎文庙这就太让我伤心了。”
  杨信说道。
  “无耻!”
  “卑鄙!”
  ……
  下面一片怒斥。
  刘宗周举手示意都肃静,虽然杨信的解释很不要脸,但也的确没法反驳,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纠缠。
  青虫们纷纷闭嘴。
  “那么杨都督可以下来否?”
  刘宗周说道。
  “不行,我还没检查完!”
  杨信坐在那里啃着苹果说道。
  下面又是一片骂声,这时候里面的青虫也发现了他,紧接着同样一片愤怒的咒骂,在这内外骂声中,杨信悠然自得地啃着苹果。刘宗周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念他的五人墓碑记,可那些青虫就不能再跪下了,再跪还是对着这个奸贼跪。
  “蕺山兄,杨某没得罪你吧?你这么骂我是不是有点过分啊!”
  杨信说道。
  “杨都督,汉贼不两立!”
  刘宗周很干脆地回答。
  “汉贼不两立,跟这奸贼没什么可说的。”
  青虫中间一个高喊着。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跟这个奸臣斗到达,忠臣义士们,进京向陛下揭露其真面目,陛下不见咱们就一分银子的税也不交!”
  另一个高喊。
  “抗税,抗税,抗税!”
  一个更激动地高喊着。
  然后剩下那些青虫全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挥舞拳头吼叫着,就像他们真得都交税一样,不过这也的确是这些年江浙士绅喊的最多的,甚至还有人在叫嚣要南直隶和江西各府一同抗税。毕竟这是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事实上大明朝士绅抗税到这时候,已经成了可以说日常操作,这个锅万历难辞其咎,虽然他也是缺乏控制力,但对那些抗税的软弱处理可以说助长这股歪风。
  尤其是江浙。
  苏州抗税之后万历那个“原因公愤,情有可矜”的圣旨用词,让这种原本需要强力镇压的行为成了合理的。
  同样葛成英雄般的结局,也让抗税成了光荣。
  这家伙至今还没死,万历三十年就判处他死刑,现在都万历的孙子当皇帝了,他依然活得很好,原本历史上自愿给五人墓守墓,一直到崇祯年间才病死,这样一个特殊的符号,让抗税者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直到现在也没能重新整肃起来。
  杨信也不行。
  他实际上并不关心这个,毕竟税收这套太乱太费精力,而且收效慢,远不如他到处抄家来的简单,更重要的是税收很容易转嫁给贫民,但抄家可以让他趁机分田。
  所以他没兴趣管这个。
  事实上大明只要把原本该收的税收齐,也不至于落到处处捉襟见肘,但目前根本没有哪个省份的税足额收齐,所有省份都拖欠,最高的都能拖欠到百分之五十。而万历对这种事情通常也是宽限,甚至于实在没办法了,就找个比如太子册立之类的理由,直接一笔勾销拉倒,反正他也清楚不可能收齐,他逼也没用,而且这里面有不少还是因为逃户增加导致的。
  而九千岁上台后,那些撒出去的税监很大程度上就是盯着这个。
  那官员怎么办?
  只好想方设法完成税收呗!
  天启又免了辽饷,还以圣旨强行规定了火耗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甚至苏松常一带不得超过百分之五,这一点感谢海瑞,海瑞强行规定百分之二,虽然现在也在上升,但终究他那里有个额度。这样那些官员实在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向那些农民下手,另外也怕压榨太狠老百姓造反,那时候把自己搞得人头落地,最终工商业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正好九千岁又鼓励这个。
  当官的终究不能说和地方士绅完全一伙,逼急了他们也得对士绅下手。
  也不用说巧立名目,只要把原本那些被遗忘的税收整理起来,该收的工商业税都收,那就能很大程度上完成额定税收。
  最终工商业士绅们越来越感受到压力。
  更何况还有这些年新设立的那些税种,光一个印花税就很让人头疼,还有那个遗产税,这个东西简直令人深恶痛绝。
  现在那些贪官就喜欢这个,毕竟这个税太容易发横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