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819

  这时候下面的武献哲等人进入长安右门,然后直奔登闻鼓院,后面看热闹的老百姓紧接着跟进来,很快武献哲等人进入登闻鼓院,象征性敲响了登闻鼓并递交上书。随即他们退出登闻鼓院跪在了御道旁,隔金水桥面对着承天门,一个个举着孔夫子牌位和大明历代皇帝牌位,而且外面还不断有士子跑来,一个个庄严肃穆地加入跪着的行列……
  “杨都督,你又在闹什么?”
  匆忙赶来的韩爌,一脸凝重地质问杨信。
  “韩阁老,这与我有什么关系?你觉得这些士子会听我的?人家就是来给陛下上书,老老实实地敲登闻鼓,一不吵二不闹,与我们锦衣卫有什么关系?”
  杨信说道。
  “真不是你?”
  韩爌很怀疑地说道。
  “韩阁老,那下面一堆你的山西同乡,你要问也该去问他们!”
  杨信很无语地说道。
  韩爌看了看他,最终还是匆忙下去,找他的老乡们问情况去了。
  紧接着其他几个阁老也到了,这些家伙也被搞懵逼了,但这种举子大规模集结闹事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这种临近会试的特殊时候,这些老家伙不会在乎老百姓聚集闹事,但对士子们是无比重视的。这是从大明一个个府县布政使司一级级精心筛选出来的,是这时候整个大明的精英,每一个都无比宝贵,每一个都可以说大明未来的栋梁,泥腿子们闹事排枪打过去就行,栋梁们可不能委屈了。
  他们可不像杨信,无论什么人一概大炮伺候。
  阁老们以最快速度跑去做思想工作。
  紧接着六部尚书们,都察院都御史们全都跑来了,礼部尚书盛以弘一看为首的全是自己乡党,脑门上大冷天都冒出汗,赶紧堆着笑脸跑过去,话说一帮红袍在一片青色里看着还是很协调的。
  杨信弄了张椅子,悠然地坐在那里,看着下面越来越混乱的场面。
  那些知道了消息的北方士子依然不断赶来,这个机会对北方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明朝科举的确是南北卷。
  准确说目前是南北中三卷。
  但不是考题不同,考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各自的试卷上单独标注南北中的标记,录取的时候强制性分比例,以此来保证南北进士数量的均衡。
  但只限于此啊!
  一甲二甲没有限制的。
  而一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阁臣都出身翰林院,而且都是至少也得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除了从庶吉士往上爬,最简单的途径就是鼎甲,三鼎甲直接入翰林院,起步就是编修。但明朝上一个进一甲的北方人,还是十二年前,而且还是个南北分界线上的河南新野人,是榜眼,上一个状元还二十四年前,一个北方人中状元是何等艰难。
  而一甲绝大多数都落在南直隶,江西,浙江三地。
  如果骑射考核实行,那么这些地方的士子,绝大多数都会被按在三甲,北方人进一甲的可能性暴涨。
  至于那些偏远边塞之地,原本出个进士简直奇迹,江西吉安一个府整个明朝出接近一千个进士,而整个辽东两百多年出了二十三个。但徽州歙县沙溪凌氏一门出了二十一个,这些偏远边塞之地士子,如何能与这些科举机器一样的南方儒学世家同场竞争?
  争不过人家。
  绝大多数这些地方的士子,只能一趟趟来京城当陪衬,在落第的苦涩中看着人家高中。
  不甘心也没用。
  因为远离文化核心区,他们这些边塞举子除非那种天纵之才,否则根本不可能比得上人家,人家有祖祖辈辈几百年传下的学问,再不济还有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这种专门研究八股文的学院,无数进士甚至状元亲自教导,他们这些边塞的见过状元吗?
  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现在六艺考核给了他们机会,虽然名额只有十个,但却是他们稳拿的十个。
  十个也很多了。
  两百年考出二十三个,现在十个还少啊!
第292章
夺门之战
  “你又想闹什么?”
  方从哲一副心力交瘁的模样出现在杨信身旁。
  后面锦衣卫赶紧也给他搬来椅子。
  “您不要管我是闹什么,这个对咱们北方人有好处就行了,陛下已经准了衍圣公的奏折,你们也已经出了票拟,礼科某些人因为我们都明白的原因封驳圣旨是不对的,就连礼科都有人看不下去,就更别说这些士子了。
  他们敲登闻鼓是他们的权力。
  事不平自然有人鸣。
  陛下会亲自批阅他们的上书。
  内阁只要照着陛下的意思继续出票拟就行了。”
  杨信说道。
  “票拟老夫会出的,但你们就不怕这样闹大了,最后南北之间无可挽回?
  科举的事情是几百年一次次互相妥协出来的,并不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拍着脑袋就一下子想出来的,从太祖时候的南北榜到后来的南北卷,再到如今的南北中三卷分别取士,这是南北之间用了两百年时间,才得出的各方都觉得可以接受的办法。
  南方人的确几乎霸了一甲,但庶吉士选拔是有规矩限制的,一批庶吉士只有一个南方人时候也有过。
  我就是庶吉士出身。
  南方人并不会真的因此而控制内阁。
  南方高官的确多一些,但南方人控制着财赋。
  苏松常这些地方的确遍地科举世家,每一科都少不了几十个进士,甚至鼎甲都少不了份,但朝廷吃的饭是人家的,苏州府一个府交的赋税超过多数省。
  想让人家愿意交这些赋税,那就必须得给人家好处。
  你们这样闹他们会怎么想?
  原本我可以保证,这科一甲这些地方至少一个甚至两个,但你们搞骑射考核他们一个也出不了,那些原本能中状元的,被你们硬生生按在三甲,他们心中能没有怨气?他们的家族甚至桑梓能没有怨气?就连朝廷的那些南方官员都会为他们抱不平。
  他们的确奈何不了你。
  但他们会认为是北方人联合起来对付南方人。
  这朝廷还想和睦?”
  方从哲说道。
  此时下面已经人山人海,那些阁老尚书们在士子中劝解,甚至也有人在斥责他们,但结果却是加入跪地行列的北方士子越来越多,已经开始有人不耐烦地喊起了口号,围观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几个阁老在催促锦衣卫驱赶,但后者继续无动于衷地看着。
  “但我们并不需要和睦啊?”
  杨信一脸纯洁地说道。
  方从哲眼神复杂地看着他。
  很显然这个小坏蛋比他想象的还坏啊!
  这些混蛋就是故意挑事情,挑起南北官员士绅的斗争,然后他们这些人渔翁得利,把自己扮演成北方人的主心骨,在朝廷玩拉一派打一派,用扶持北方官员对付东林党。人家根本不在乎朝廷和睦,人家要的就是不和睦,和睦了就变成南北士绅官员联合起来对付他们了,只有南北不和睦,他们才有操作余地,不得不说这个小坏蛋太狡猾了。
  他一回京城就指定会搞出事来。
  但是……
  “你们好自为之吧!”
  方阁老长叹一声,然后站起身走了。
  他又能怎么样呢?
  他也很无奈啊!
  这个小坏蛋终究是方家的未来啊!
  他们方家是湖州籍不假,但那是祖籍,本籍是北都锦衣卫籍啊。
  方家也是北方人。
  这时候他们身后一片喧哗,杨信和方从哲同时转过头,就看见后面的街道上一支同样的队伍出现,为首的是文震孟,同样高举着一份上书,后面跟着陈仁锡怀抱孔夫子牌位,然后是华允诚,方一藻,甚至还有黄道周,李明睿等等,总之杨信在南方认识的本科举人基本上都在。
  就连卢象升也在。
  他估计是不需要在乎骑射考核的。
  但作为一个南方举子,这种事情也是不能缺席的。
  这支摆明了要来打擂台的队伍还没进长安右门,就激怒了几个正要过来请愿的北方士子,他们很干脆地堵住了城门。
  敲登闻鼓必须得走这个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