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819

  杨信问道。
  “长洲举子文震孟!宋之文信公之后,曾祖文衡山公!”
  老青虫说道。
  “读书读到是非不分,难怪胡子都快白了还是举子,文天祥后代又如何?文天祥有你这样的后代,在天之灵也难安息,文征明是你曾祖又如何?不就是书画好吗?董其昌书画不比他差吧?”
  杨信说道。
  “你这奸臣,辱及曾祖,我跟你拼了!”
  文震孟怒不可遏,吼叫着冲向他,旁边几个青虫赶紧拉住。
  “怎么?把你曾祖和董其昌并列还辱没他了?董其昌写字不如文征明还是画画不如文征明?你不要歧视董少卿。”
  杨信喝道。
  文震孟依旧表现他的愤怒。
  董大师终究是朱常洛老师,虽然民间名声的确有些臭,尤其是在苏松一带就更臭了,但朱常洛登基后还是迅速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天启也没有改变这个任命,所以董大师依旧在京城做官。不过对于文震孟来说,把他曾祖文征明和董其昌并列还是过分了,毕竟抄董家是苏松士子们干的,里面有没有他们这些就很难说了。
  当然,更有可能是被杨信那句胡子都快白了还是举子刺激的。
  他可不知道自己明年会中状元。
  今年都四十七了,前年连外甥都中进士的他,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敏感的。
  “文起兄,何必与此等奸臣做口舌之争!”
  他身旁拉着他的青虫说道。
  “动手吗?那我更欢迎!”
  杨信跃跃欲试地说道。
  当然,动手就更不可能了。
  “我等只问阁下,闲适先生究竟身犯何罪?”
  那青虫义正言辞地说。
  “你是谁?”
  杨信鄙视地说。
  “长洲举子陈仁锡。”
  那青虫说道。
  “你他玛一个举子,居然来质问我一个锦衣卫都督佥事?你配吗?等你考中进士当了御史再来吧!叶茂才犯了何罪我没有必要向你解释,御史可以问,刑部官员可以问,应天府可以问,哪怕就是保长甲长也可以问,但你没有资格来问这个问题。”
  杨信毫不客气地说。
  “事有不公者,天下人皆可问!”
  一个青虫怒斥。
  “玛的,看我这暴脾气,我还收拾不了你们了!”
  杨信很不爽地说道。
  他看着眼前这帮家伙,后者毫不示弱地看着他。
  不过宋应星那几个被挤到了后面,毕竟他们这些江西来的不如这些南直隶的强势,此刻大街上拥挤着上千名青虫,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他们被挤到后面几乎不仔细都找不到了。杨信并不在乎青虫多一点,实际上他今天玩的就是大闹南京城,所以举子越多越好,而且杨寰率领的荡寇军主力,这时候估计也已经进城并且赶来增援。
  所以事情闹得越大他越开心。
  “拿衍圣公给我的宝书来!”
  杨信喝道。
  他后面的锦衣卫茫然。
  “我包里那本红封皮的。”
  杨信无语地说道。
  那锦衣卫赶紧给他翻出这本鬼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书来,然后双手捧给杨佥事。
  后者下马随手接过,一直走到陈仁锡等人面前。
  “长洲举子陈仁锡。”
  杨信捧着书说道。
  陈仁锡傲然地近距离看着他那张金灿灿的脸。
  “阁下没脸见人吗?”
  他冷笑道。
  “我的脸你没资格看。”
  杨信说道。
  紧接着他开始翻那本书,这本书封面正对陈仁锡,那上面孔胤植敬上五个大字非常清楚,而且还有三个更大的字……
  《弟子规》。
  这个名字看得陈仁锡皱了皱眉头。
  “拿下,就地笞二十!”
  然后杨信指了指他说道。
  身后荡寇军士兵立刻上前,直接抓住了陈仁锡胳膊,那些青虫立刻一片愤怒的骂声,紧接着就要围殴,但荡寇军的长矛瞬间逼住他们。这种丈八长矛实在太适合这种场合了,那一片密密麻麻的长矛林面前,所有青虫本能般停下,不少人还在战战兢兢看着……
  “我身犯何罪?”
  陈仁锡倒是一脸平静,他很有风度地冷笑着说道。
  杨信捧着他的书,或者说衍圣公亲自撰写的《弟子规》,露出一副灿烂的笑容……
  “违制!”
  他说道。
  说话间他指了指陈仁锡耳朵上。
  今天刚下过雪有点冷,陈仁锡的耳朵上戴着暖耳,也就是类似现代耳罩一样的东西,通常都是狐皮或者貂皮之类制作,冬天里还是很好用,朝廷大臣经常戴着这东西。而这时候还是刚出正月,这些身子骨本来就弱的富家子还是少不了这个的,不仅仅是陈仁锡,实际上面前这些士子还有不少戴着这个东西,但是……
  “神宗皇帝万历五年,朝廷明令禁止举人及生员戴暖耳。”
  杨信捧着他的红皮书说道。
  “所以,你违制了,笞二十。”
  他紧接着笑道。
第179章
我们出来混要讲信用
  杨信这话一说,那些青虫们立刻一阵混乱,所有戴暖耳的人都忙不迭往下摘这东西。
  而另一些人同样检查身上。
  必须得明白一点,大明朝从太祖时候起,为了抑制奢靡之风,对于士庶官吏的着装,配饰,居住器具统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朱元璋因为知识面问题的确存在很多局限性,但他仍然以一个传统农民的头脑,试图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尤其是他崇尚节俭。
  他认为一个合理的社会就是节俭。
  任何奢靡,攀比,浮华都是不对的,所以他就以制度硬性规定出来,甚至就连衣服下摆到哪儿都规定好。这在现代人看的确很可笑,但在物资匮乏就连吃饱饭都很难的古代,所有人衣服下摆长出一寸,很可能就意味着数十万亩良田改种棉花来解决。而这数十万亩良田不能种粮食,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很多人挨饿,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可笑的制度,在古代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始终徘徊在饥饿线上的古代,必须用最大限度的节俭来确保供应。
  但是……
  到这时候早就没人遵守了。
  朱元璋有兴趣做这种事情,他的后代可没有,他从小在饥寒交迫中长大,他的子孙后代可没尝过饥寒之苦,当皇帝都无所谓时候,下面的闸门当然就彻底敞开。穷人的确想违制也没能力做到,但有钱人身上没有不违制的,这一点在士子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毕竟他们是最不受制度约束的人,同样因为年轻人居多他们也是最追求特立独行的人。
  这个时代又没有太多显摆的方式可供选择。
  衣着违制是几乎所有士子必备的。
  “把他拿下,笞二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