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19

  方小姐财大气粗,当然,也有可能气糊涂了,砸他那钱袋子里,除了几枚西班牙人的双柱银币,居然还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让杨信一下子就很富有了。不得不说这有钱人家的小姐就是不一样,砸人都能用银票砸,下次一定要登门拜访,看看她能不能再砸一袋子。
  而他们这次总共拉了两万斤菜籽油,这东西目前供货才不过零点零一几两一斤,到不了零点零二两,两万斤不过三百多两,哪怕零售也才零点零二多点,万历末年物价简直令人发指。明朝灭亡后广东一个人哀叹,万历盛世一去不复返,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这一年,他家一斗米才不到二十文。咱大清十全老狗时候一升米就得十文,算成斗得是万历四十七年的五倍,哪怕就是以京城米价算也高不少,因为这时候大米零售价依然是零点几两一石。
  黄镇这一船油就值三百来两。
  而这些是货值又不是利润,哪怕其中一倍的利润也才赚一百多两。
  但不可能一倍的利。
  他们的油是从河间贩来,黄英家就在五官淀,也就是白洋淀东边任丘北边,属于河间府和保定府交界。
  这距离又不远。
  这样的距离不会有太高利润,真要可以轻松获得一倍利,那得一堆商人蜂拥而至,这点距离又不存在信息差,从五官淀划艘小舢板,都能走浑河也就是卢沟河到北京。不过这一次因为有老管家帮忙,免去了过河西务钞关和雇纤夫的费用,另外张家湾的税也免了。毕竟那些税官不知道他们之间真正关系,给老管家面子就是给侍郎面子,这样黄镇省下了不少。但总得来说仍旧利润微薄,要知道这种生意一年做不了几次,总共也就是九个月的通航期,光来回这一趟就得超过一个月。
  他这一趟是特殊情况,如果不是跟着汪家的船,光在河西务钞关就得不知道排几天队。
  同样在张家湾这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靠泊码头。
  而且在来之前还得加上备货的时间。
  他的货是自己的。
  这些货得从那些专门在民间收油的商贩手中收集凑够一船。
  而他还得给那几个水手工钱,总共六个水手是不可少的,他还得沿途各种花销,在苑家口也得交税,还得面对各地官员刁难勒索。
  真算起来也就赚个几十两。
  这还有风险。
  因为路上肯定有抢劫的,三角淀是一片广袤的水域,光东西长度就差不多相当于现代北运河到胜芳,周长两百多里,其间除了水就是沼泽,这样的地方不可能没有水匪。话说这片水网沼泽可以一直绵延到白洋淀,几百里河流串联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除了水就是芦苇荡,这样的环境不生水匪那就见鬼了。抗战时候日军都拿这里面的游击队无可奈何,更何况大明朝的官兵,也难怪黄镇船舱里藏着一堆武器。
  这生意也不好做啊!
  至少这正经生意是不好做的。
  “你以为赚钱那么容易?再说几十两也不少,都够在这京城买一处宅子了。”
  黄英没好气地说。
  “也就是说我居然可以买得起北京的房子?”
  杨信掂量着方小姐砸他的那个钱袋一脸的震撼。
第011章
这小娘子,颇有几分野味
  第二天。
  “你爹真抠!”
  杨信一边撑船一边不满地向后面看着说道。
  他此时在萧太后河上。
  这条古老的运河依然在给京城发挥着作用,虽然真正意义上的通航已经不存在,但仅仅是撑着小舢板到十里河还是没什么问题,能不能到左安门得看运气。
  不过这是夏天应该差不多。
  毕竟他们这种小舢板无非就是装几百斤货,护城河都能走。
  “闭嘴!”
  黄英瞪了他一眼说道。
  他们这是往京城送那批杂货,很显然这批货更值钱,但黄镇为了节省费用,就雇了两艘小船来运货,剩下的则堆在这艘小舢板上。既然杨信能从三角淀划到张家湾,那他就继续好了,话说这个便宜劳动力还是很让黄镇满意的,堪比一头大牲口。此刻三艘船前后排开平稳地航行在这条小河沟,伴着竹篙的一次次起落,不断向着前方的目的地无声前进。当然,这河上不只是这两艘船,实际上用文人笔记形容,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
  显然这种描述还是真实的。
  河面上一艘艘同样小船不时迎面而过,河堤上行人偶尔可见,在树荫下悠闲地走着,甚至还能看到轿子……
  “方家庄在哪儿?”
  杨信问道。
  “摸了人家一次还不够?”
  黄英冒着寒气说道。
  “别胡说,我只是怕再遇上了尴尬!”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
  他真得冤枉啊,人家里面穿着小衣呢,而且还有一个很短的衬裙,话说这个时代的女人,在内部防护上已经很现代,不仅仅有小衣这种坚守最后防线的,还有衬裙这种类似安全裤的二层防线。
  他就算真摸了……
  他又能摸到什么啊?
  “方家庄在西边,方家祖上跟着永乐爷北迁的,锦衣卫籍,还出过一任指挥使,祖坟就在方家庄,方老先生就在乡间守着祖坟教书。至于那位方小姐应该是他最小的女儿,他两子两女都已经成年,不过据说这位方小姐还待字闺中,但颇善经营,方家很多生意都是她在主持。”
  黄英意味深长地说。
  很显然她在张家湾对此也进行过一番调查。
  “我就不喜欢这种女强人型,还是活泼可爱型适合我!”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
  “像汪家小姐那样的?”
  黄英说道。
  “那不叫活泼可爱,那叫刁蛮任性,动不动就要把人扔河里!”
  ……
  说话间十里河到了。
  这里看起来就更像水乡了,不仅岸边到处都是稻田,而且还有人在这河上撒网捕鱼,岸边鹅鸭成群,光着屁股的小孩快乐地在水中嬉闹,丝毫感觉不到近畿的气息,更像是一个幽静的江南小村庄。
  倒是也有一条行人寥寥的官道。
  不过再向上就真走不动了。
  萧太后河早就今非昔比,这条当年辽国的运粮河,在通惠河建成以后就没落,后者夺走了它的绝大多数水源,目前这条河基本上相当于北京外城的排水沟。不过北京南边和东边到处都是湿地沼泽,泉眼众多,所以夏季雨水多的时候,仍旧可以通行小舢板之类。要是没载货,这些小舢板大概能这样一直撑进护城河,但载了几百斤货之后就真走不动了。
  好在黄镇原本就计划到这里。
  紧接着小船靠岸,他熟门熟路地去找了五辆手推车,迅速把那些货装上车,再把自己的小舢板交给熟悉的人家照顾,给了两艘舢板的工钱,带着这五辆车沿官道向前。
  很快一座城楼就浮现于蓝天白云间,继而连横亘的城墙也浮现……
  “这就是京城?”
  杨信一脸无语地看着低矮的城墙和同样低矮的城楼。
  “这还不如天津卫城呢!”
  他紧接着说道。
  “这是外城,五十年前才修起来防鞑子袭扰的,朝廷缺钱修得简陋了些,这南垣尤为简陋,东西垣越向北越高,不过仍旧比内城矮得多,毕竟这京城防御靠的是内城。”
  黄镇说道。
  好吧,这外城其实没多少年。
  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倒数第三年,外城才真正建成,而这是万历四十七年,中间再加个隆庆,可不是就才五十来年,不过北京外城之低矮,还是刷新杨信对帝都认知。可怜这城墙也就六七米啊,这年头哪怕一座稍大点的府城,不修个九米高城墙都不好意思见人,堂堂京城修这点高度还是太丢人。而且哪怕左安门城楼也就才一层,最多完善一些,比如瓮城,马面,护城河都有,但标志性的箭楼还没有,就这防御水平连天津卫城都不如,更别说是山海关这种顶级要塞了。
  他一脸无语地步行,跟着车队走过护城河上的石桥。
  进了瓮城后,黄镇拿出一张盖印的路引,走到守门士兵跟前递过去,在后者接过的同时手一晃,一块碎银子落在他手中,后者随意地看了一眼路引,直接挥手示意通过。
  杨信一行赶紧走过。
  士兵后面一个官员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端着茶杯,旁边士兵给他打着扇子一副岁月静好。
  “不交税?”
  杨信疑惑地问。
  “进外城商人在崇文门交税,各处城门都有固定的职责,咱们这样的商旅只能走崇文门进内城。不过咱们不进内城,收这些货的铺子在外城,他们的税也由崇文门税关来收,那些就不关咱们事了。”
  黄镇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