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999

  贾琮好奇问道。
  叶清无奈一笑,道:“回京之后,难免会有些风言风语,若是让太后知道了……你还是要倒霉。”
  贾琮沉吟了好一会儿后,缓缓摇头,坚定道:“清公子,虽然我至今没有明白你南下的真正目的,但我能感觉到你的善意。所以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你背负上一个不好的名声,回去让人耻笑。而且这样做,太后同样会不满。”
  不管叶清到底抱着什么目的而来,但在外人来看,她都是为了贾琮而来。
  事实上,贾琮虽然猜不透她的本心,但他也能分辩出,她的确是为了他而来。
  天家贵女千里迢迢前来寻他,结果却爆发了一场争吵,然后灰溜溜的折返回京。
  在这个男人为尊的世道里,责备贾琮的声音不会有多少,甚至还会有人称赞他不媚权势。
  可是叶清的名声,必然会臭大街。
  就算碍于太后,无人敢当面说什么,但背地里都会给她贴上“不自重”、“不自爱”的下贱标签。
  等太后薨逝后,她多半会成为这世间最惨的那一类女子。
  贾琮虽对她无别的意思,但还有友情,所以他不会这样做。
  叶清见他如此,恐吓道:“你不怕回京后太后逼你?”
  贾琮呵呵笑道:“到了我这个位置,想来陛下不会见死不救。”
  叶清闻言一滞,皱眉道:“这样做对你我都有好处,我都不在乎,你又何必拘泥不化?”
  贾琮直视叶清,道:“如果清公子能坦白直言,缘何对我如此另眼相看,或许我会答应。”
  叶清闻言眼眸微微一眯,避开贾琮的目光,咯咯笑道:“当然是对清臣你的倾世之才和……”
  话没说完,就被贾琮打断:“好了好了,你不愿说就算了,不必拿这些来搪塞我。总之,不管是因为什么难言的苦衷,我能感觉到你对我没有恶意。所以,对于你许多次明着出手相救,实则将我牵扯到你们天家的凶险纷争中,我都没有怪你,依旧将你当朋友。我只是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你自己最好也不要……罢了,这些事你比我更明白,我就不劝你了。清公子,你是我在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我很珍惜这份友谊,所以我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还能如今日这般泛舟游湖,共赏江南风色。这一杯为你践行,干杯。”
  “干杯!”
  叶清似心情不错,丝毫不受即将离别的影响,爽利的与贾琮碰杯后,一饮而尽。
第四百三十八章
怜爱
  扬州城,莲苑。
  除却甄应嘉为中老年人外,其余七家家主,皆为白发老人。
  此八人面色凝重的坐在宋岩的房间内,看着宋岩怡然自得的在书桌前挥毫……
  他们分明是逼宫之势,可在老而弥坚的宋岩面前,八人的气势如冰雪遇到阳光,只能化为春水东流去。
  足足写了大半个时辰,宋岩才收笔。
  然而纸面上,却只留下九个大字。
  自宋华手中接过帕子净了净手后,宋岩面色淡然的看着房间内诸人,道:“叔和、东明,你们来品鉴品鉴。这幅字,是老夫近年来的得意之作。伯歧,你是书法大家,也来指正一二。”
  八人听闻此言,相互看了看后,都看出彼此眼中的无奈,却不得不压下心中的焦躁,起身去看宋岩的字。
  众人来到书桌前,就见桌面纸笺上,书着九个苍劲古拙的大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松禅公……”
  褚东明等人看出宋岩之意,不由都变了脸色。
  宋岩不等他们开口,便摆手止住,道:“你们除却是江南诸家的族长,亦是大乾士林中有数的当世大儒。许多道理不用老夫赘言,只是我没有想到,你们还是寻上门来,老夫很失望。”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面露惭愧之色。
  方哲方叔和拱手苦笑道:“汗颜呐!松禅公教训的是,我等……唉,终究做不到松禅公知行合一的境界。”
  道理他们都懂,他们哪一个不是饱读经史子集,哪一个不是千年青史烂熟于心?
  难道他们不知道土地兼并之祸,是亡国之由?
  所有的这些道理,天下能说得过他们的,寥寥无几。
  可那又能怎样?
  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寻常人家,供养一个普通读书人都要三代积蓄。
  而他们这样家里人人读书的家族,一年的花销缺口又要多大?
  况且他们又与寻常读书人不同,江南十三家中的子弟,读书不止要考试,还要扬名。
  纵然科举不第,也要成为江南名士。
  成为名士之后,地位并不比中第的举人进士差。
  然而想要扬名,却需要极大的代价……
  这些,都是他们当族长的人需要费心考虑的事。
  如果任朝廷推行新法,丈量田亩,摊丁入亩,且按律法严格执行读书人免税赋的定额,那对他们而言,将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因为按律,一个秀才优免田不过八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未仕进士优免田三千三百五十亩。
  听起来很多,但在江南这个堪称科考灾难之地,中秀才容易,中举人却是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一个宗族能中举者,百中无一。
  能中进士者,更是十年难有二三人。
  相比于江南各家动辄数十万亩的田产,这些优免田的份额相差太远太远。
  一旦执行新法,光交田税,他们就能交到破产。
  这让他们如何能够知行合一?
  一阵难堪的沉默后,孙家家主孙伯歧沉声道:“优容养士,乃圣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当今天子苛待太过,搜刮太甚,岂不闻天命不可违,祖宗之法不可变乎?若朝廷逼迫太甚,难免江南不安。”
  宋岩闻言,淡然一笑,看着孙伯歧道:“不意伯歧竟有此等魄力,也好,不尝试一番,焉知哪条路能走得通?”
  孙伯歧:“……”
  方哲几乎是用耻笑的目光看了这糟老头一眼,威胁到宋岩头上,何等不智?
  再者,就你孙家那些势力,果真能造反不成?
  孙伯歧被方哲看的恼羞成怒,怒声道:“独我孙家一家自然掀不起大风浪来,但若我等八家联合,天下谁敢小觑?谁敢轻辱?只怕人心不齐,方使百年华族,被小儿辈各个击破,成为笑柄。”
  又是一阵沉默后,甄应嘉叹息一声,道:“秦、赵两家之过,怪不到清臣头上。”
  欧阳德谋摇头道:“元仲,此处无外人,事已至此,又何须再避重就轻?松禅公这位关门弟子南下之意,用那些借口瞒得过旁人,还瞒得过咱们么?他就是为了新法而来!”说着,欧阳德谋看了眼耷垂着眼帘的宋岩,眼中闪过不满之色。
  刘家家主刘彦才点头附和道:“白世杰、秦栝、甄頫,他们或许有违背国法之事之行,但若谈其谋反,实在难服人心。以此罪名大肆抄家灭族,手段狠辣,非君子之行也。”
  二人说罢,房间内再度沉默。
  他们在等宋岩给他们一个说法,或是说,一个交代。
  过了良久,一直垂着眼帘的宋岩缓缓抬起眼,昏老的眼睛扫过众人,苍老的声音道:“站在你们的立场,或许便是如此。但站在琮儿的立场,自有他的道理。老夫老了,已是风烛残年,接近油尽灯枯之时,无力再为你们做主。琮儿也已长大,你们若有何不满,可直接去寻他讨个说法。亦或是,你们联合起来,向朝廷讨个说法,皆可行。老夫唯一能提醒你们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言至此,老人浑浊的老眼渐渐锋利起来,看的众人不自在起来,听他继续道:“此时并非乱世,百年前,太祖高皇帝率领开国一脉,耗尽心血和气力,死亡百万之众,才终于覆灭异族,复我中华故土,安定了天下。谁若妄图以一家一姓之私利,动乱江南百姓,此为自取亡族之道。秦家不过抄家流放之罪,而梁溪赵家,九族难全。煌煌大势不可逆,不自量力者,只能化作齑粉!”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面色灰败。
  造反个屁啊!
  江南巡抚郭钊,按察使诸葛泰,再加上锦衣卫的人,早就趁着缉拿白家、秦家余孽之机,派军队入驻江南各州、府、县,昨夜更是再度调动了锦衣缇骑和江南大营,强压至江南省各处。
  当然,他们若果真想要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也能鼓荡起偌大的风波来。
  只托庇于他们各家的佃户和奴仆,加起来也有数万人。
  再加上故旧、姻亲等相交之族,还有他们几家在乡杍间的名望,掀起百万之众起事,也未尝不能。
  只是这等仓促起事,毫无疑问会以失败告终。
  而失败之日,就是他们阖家阖族男女老幼一起上菜市口被腰斩之日,且会背负上逆贼之名,遗臭万年。
  这等事,他们又怎会去做,怎敢去做?
  方哲苦笑道:“松禅公,我等岂会如此不智?若早知赵家一龙是那等身份,当初也不会和赵家走近。那孩子可惜了……”
  褚东明冷笑一声,道:“有何可惜?不过白日做梦罢。赵家有那么点前朝皇族的血脉,其实早就连宗室都算不上了,却做起了那样的蠢梦,自取死路又怪得了谁?只恨竖子混账,连累我等。”说罢,又看向宋岩道:“松禅公,我等此次上门,并非为发难而来。只是……实在走投无路矣。正如松禅公所言,大势煌煌,我等已无法抗衡。可若任凭新党施为,江南士族俱死无葬身之地。松禅公为吾江南士林执牛耳者,德望高隆,智谋如海。故而,吾等登门求见,只想请松禅公指点迷津,为我等江南士族,点一条活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