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999

  荣禧堂东廊下三间小正房内,贾政坐于炕边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上,右手胳膊搭在一面梅花式洋漆小几上,正啜饮着香茗,悠闲自得。
  雍容的王夫人坐在另一边,面带微笑。
  彩霞、彩云、金钏等几个大丫头侍立在旁。
  政夫妇二人正在闲话,就听外面小丫头传话,贾琮来了。
  贾政面色一喜,忙吩咐传入。
  贾琮入内后,与贾政、王夫人见礼罢,起身问道:“不知老爷有何吩咐?”
  贾政先未答,而是从小几上拿起一叠信来,一旁王夫人则笑道:“琮哥儿来了?坐着说话罢。”
  贾琮谢过后,就听贾政道:“不日你就要南下了,如今琮儿是我贾家的承爵人,去了南省,许多故旧老亲不可不拜会。今日我什么也没做,就写了这些书信,待你南下后,记得一一去拜会。如此,你公干时也便宜些。”
  不管用得到用不到,只这份心意贾琮就要心领。
  有了这些信,他在江南的行动,的确会便利许多。
  不管古今,华夏土地上都是人情社会。
  再度大礼谢罢,贾琮犹豫了下,还是开口道:“老爷、太太,果真不能让宝玉去游学一番么?在家里老太太溺爱着,短时间里来瞧确实受宠,可到底于进益无补,往后的日子还长呢。若是能随侄儿南下,托付于真正的名师教诲,只三五年必能脱胎换骨。再以后,不拘是做官还是做学问,总有一番事业……”
  这番诚恳之言,别说贾政,连王夫人和彩霞等丫头听了都动容。
  然而却是贾政叹息一声后摇摇头,语气遗憾道:“琮儿好意我与太太知矣,只是……老太太那里着实难成。若只老太太宠溺也罢,关键那个孽障自身不争气不愿去,也就不必强求了。他若是能有琮儿一半用心好学,我就是死也瞑目!”
  “老爷……”
  王夫人心里难受的紧,赶紧劝了声。
  贾琮却笑道:“老爷,命数乃天定,强求不得。有的人整日奔波操劳,虽有权势傍身,但到底过的好还是不好,还真不好说。而有人虽清闲,却胜在逍遥自在,又能受用荣华富贵。只要有一颗孝心,也不必苛求太过。不敢瞒老爷太太,若是侄儿能有这份命数,必会欢喜不尽。只可惜侄儿命数不比宝玉富贵……”
  听他自嘲,不说王夫人露出笑脸,连贾政心里都好受了些,人心便是如此。
  不过贾政还是连连摇头摆手道:“这等安慰之言,琮儿就不必再说了,也只老太太信这个……那孽障,往后到底能有什么造化,现在说还早。无论如何,往后总要你们弟兄相互扶持。”
  贾琮笑着点头应下,王夫人亦是面带微笑,只是心里却并未当真许多。
  在她看来,宝玉日后或许没贾琮那么大的权势名望,但富贵日子绝对少不了。
  只老太太和她的嫁妆,就足够宝玉一生衣食无忧,几辈子花不尽。
  至于权势……
  宝玉母族王家,有他舅舅在,难道还庇佑不了他?
  王夫人只是因为顺从贾政,才善待贾琮罢。
  贾琮虽然如今愈发出众了,又袭了爵,可他才多大点?
  王夫人自忖身子骨还算不错,以后未必不会像老太太那样康健。
  如此,她还可再活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哪里还需要贾琮去庇佑宝玉?
  又说了几句闲话,见贾政困顿了,王夫人便让贾琮下去了。
第二百八十二章
欣喜
  东府,偏厅。
  贾芸赔尽小心,半躬着身,满目恭敬的看着主座上这个比他还要小几岁的少年。
  他之恭敬,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真心敬服。
  贾族人谁人不知眼前这位当初处境之艰难?
  要说惨,怕没几个比这位还惨。
  包括他。
  可偏这样一个被大老爷、大太太百般凌虐,恨其不死的庶子,竟走到了今日这个地步。
  这让贾芸怎能不敬,怎能不服?
  “侄儿给三叔请安。”
  跪下行大礼问安罢,贾芸就听上面传来一道平静清淡的声音:“起来吧,五嫂还好?”
  贾芸起身后,忙答道:“回三叔的话,母亲极好,也让侄儿寻机会,代她向三叔问好。母亲说,若非三叔惦记,侄儿能得一个好差事,真真是连年也过不去了。母亲教诲侄儿,虽没出息,但要知恩义,要有孝心,往后必要好好孝顺三叔。”
  贾琮看着堂下这个容长脸言语有些市井气的少年,点了点头,道:“芸哥儿,你自幼失怙,是五嫂辛苦将你抚养长大。吃过的苦头多了,处世也就圆滑许多,这是好事。清高不能当饭吃,若无祖宗些许余荫,好些人必不如你。所以你也不必妄自菲薄,当好生做事。如今琏二哥在姑苏林姑丈处做事,家里没人照看,我知你孝悌,所以举荐给老爷太太,让你进来管事。一来算是对你磨砺长进一番,二来也好添补些家用,孝敬你母亲。你好好学着该怎么理事,往后还有大用。另外,我也要警告你一点,眼皮子不要那么浅,不要学贾珩,貌似忠厚,结果贪心比谁都重。你要是想走他老路,就当想想,往后谁人给五嫂养老送终。”
  贾芸先听完贾琮一番犀利剖析,心中感动之极,还没等谢恩,又听其严厉警告,忙跪下起誓道:“侄儿手脚但凡有一点不干净,也不敢脏三叔眼睛,侄儿自己拿刀砍了去,也没脸再见母亲。”
  贾琮点点头,道:“你也不小了,穷人家的孩子都懂事的早……行了,不必起誓,心里有数就好,回去代我问五嫂好。”
  贾芸虽然还有些不适应贾琮雷厉简明的训话风格,他心里还想再聆听教诲,不过既然贾琮开了口,他自然没有继续停留的道理,毕恭毕敬的行礼罢,缓缓退出门外。
  刚走出偏厅,就见一行锦衣亲军从外而入,步伐谨慎,路过他时,甚至还微微躬身颔首与他见礼。
  贾芸忙慌张回礼,为首之人对他笑了笑,没有耽搁,大步向前行去,至偏厅外门而止。
  一行五六人齐齐躬身拜下,大声通报道:
  “卑职韩涛、向固……求见指挥使大人!”
  待厅内走出一亲兵,冷冰冰的道了句“伯爷请诸位入内说话”,韩涛等人连忙谢罢后,方恭敬入内……
  这番做派,端的让贾芸看直了眼。
  心中浪潮澎湃,脑中唯有一言反复回荡:
  大丈夫,当如是也!
  ……
  “这么说,江南各省的锦衣卫所,也早都烂透了?”
  偏厅内,贾琮听完韩涛等人的禀报后,眉头皱起,沉声问道。
  韩涛苦笑一声,道:“大人,当年那场风波过后,都中锦衣亲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指挥使到六大千户甚至绝大多数百户,全部丧尽。都中如此,外省的锦衣亲军自然更要个个缩起了脑袋不敢露头,唯恐遭到驻军的围剿……虽说这等事没发生,可也自此威望不再,自身难保。再加上后续的经费粮饷一减再减……外省各地的锦衣亲军比都中的虽好些,但也好的有限。”
  说罢,韩涛又小心翼翼的看着贾琮问道:“大人,卑职尝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建锦衣卫,最难的就是金银,不知陛下可曾……”
  贾琮摇摇头,道:“锦衣卫乃天子亲军,户部是不可能掏银子的,只能从内库中取。可去年天下天灾不绝,陛下早将内库中那点银子大半用于赈济,就算还剩下一点,也要留给太上皇、皇太后用,不可能给我们。”
  韩涛等人闻言无不大失所望,百户向固甚至忍不住直接开口道:“大人,若无军费,怎么可能重建锦衣?陛下莫不是拿咱们逗乐……”
  “放肆!”
  贾琮还未开口,韩涛就面色大变的厉声呵斥一声,向固回过神来,忙跪下请罪。
  这番话若是传了出去,向固怕是要领受家法了。
  锦衣卫的家法,是能将人活活打死的!
  贾琮先看了韩涛一眼,见其面带乞求,贾琮哼了声,道:“下次嘴里的牙齿再不能把门,就不要再留它们了?记下三十板子,回头再犯一并处置!”
  向固是韩涛的徒弟,是一手带起来了,也是为了等他退位后,庇佑他一双儿女。
  贾琮正是用人之际,也要给韩涛一点面子。
  听闻贾琮之言,向固心中海松一口气,再三保证绝不敢再失言后,方满头冷汗的起身。
  南镇抚使姚元沉声道:“向固虽然无礼,但所言……大人,若无军费,再树锦衣亲军,当真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贾琮摆手道:“陛下给了我自筹经费之权,这对我而言,不是什么难事。另批了十万两盐税,去江南后再提取……金银之难,不需要你们考虑。现在重要的,是要寻些可靠能干的锦衣老人,先把锦衣卫的架子搭起来。堂堂锦衣卫,就两个镇抚使和几个百户、试百户支撑着。六大千户一个都没有,实在是……原我还想着,江南之地人才鼎盛,又未受太大损失,必能填补上空缺。可如今看来……”
  顿了顿,贾琮难掩失望道:“这个刘昭……堂堂江南省锦衣千户,竟成了江南本地世家和巨贾们的走狗,偏偏他们利益关联,相互勾结,又成了坐地虎,不容小觑。还有两湖、浙省等地,情况也都差不多。我们南下后,这些人怕不止会阳奉阴违。”
  韩涛苦笑一声,道:“也能想到,如今是强枝弱干,中枢空有大义之名……此次南下,怕是极难之路。”
  贾琮沉吟片刻后,道:“有大义之名也就够了……韩大人,你是老锦衣了,不可能对外省的人才一无所知。想来总还有些联系,姚大人也是。你们二人可有举荐的人才?一定要忠诚可靠,身有傲骨……”
  韩涛和姚元两个素来不睦之人,闻言相互看了眼后,齐齐躬身,相互攀比似得各自说出了七八个名字……
  在这个体系中打熬了数十年,又怎会没几个班底,夹带里总有几个可用之人……
  贾琮将这些名字一一记在心里后,面色和缓了不少,道:“安排人先一步过去,前往江南诸省,通告各省锦衣千户:十月十五,本座奉天子剑南下金陵,要在紫金山玄武湖畔召见他们。逾期不至者,斩!”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