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999

  但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自绝于天下士林,因而他再度大声道:“我能明白诸位此刻的心思,但我此刻还是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同年,你们因何而读书?”
  下面没人回答,贾琮也没指望谁现在给他捧哏,所以他继续道:“认识我的人,想来都知道我的身份。
  我乃大乾荣国公亲孙,身上承有国公府的世位。
  哪怕我不读书科举,日后自有官爵可做!
  可我,始终不坠读书之志!
  昨日接得圣旨,贾琮虽深感皇恩之重,但并未惊喜若狂。
  因为贾琮读书从未以功名为重……”
  这话,别说那些被罢考的生员了,连杨养正身后的官员们都有些听不下去了。
  这不是得了好处又卖乖么?
  这等情形下说这种话,未免有火上添油炫耀之嫌。
  果不其然,立刻有生员声音怨恨的讥讽问道:“却不知这位天生有官做的贵人到底为了什么才读书科举,说出来,也让我等寒门子弟开开眼,见识见识你的志向。”
  “对!贵人到底为何读书?”
  “日后必有官爵还跑来做这样的事,忒不知足了,日后指不定想干什么……”
  一道道或讥讽或怨恨的话响起,却见贾琮竟从青云桥上,一步步踏阶而下,引起一阵骚动。
  在最后一阶石阶上,贾琮站住脚,只比诸生员高出一头,他目光毫无畏惧的看着众人,忽然举起一手,大声道:“告诉你们又何妨?君子当世,无事不可对人言!
  贾琮以为,我辈儒生读书,当不为功名前程而读,亦可不为高官厚禄而读!
  我辈儒生读书,当有始有终,只抱一种初衷,那便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某,贾清臣,以此读书,问心而无愧也!!”
第二百零七章
终于
  张子四言在今世的初次面世,带给诸多儒生乃至在场官员的冲击,只能用振聋发聩来形容。
  便是在后世,人们在读这四言时,心中都有震动,更何况这些自幼饱受儒学熏陶的儒生们?
  贾琮摘抄于前世的那三阙词作,虽然也动人心,却也只是让人喜欢罢了。
  然而张子四言,却完全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意义。
  词作可陶冶情操,让人爱不释手,而这四言,却可成为世间儒生的读书灯塔。
  为天下儒生指明读书的方向。
  这一刻,京城贡院外青云桥畔的空地上,三千生员和诸多兰台寺官员们,无不面色动容的看着身姿笔挺的站立在那的贾琮,甚至都忘却了罢考之事,心中如黄钟大鼓般反复涤荡着那四言,每个人,都是发自灵魂的震撼和颤栗!
  吾辈儒生,读书所为何事?
  当为天地立心!
  当为生民立命!
  当为往圣继绝学!
  当为万世开太平!
  面色激荡的杨养正携十数兰台寺御史,步步而下,至与贾琮平齐处未止,再下一台阶,站于众生员前,又整肃衣冠后,竟以古礼拜下。
  三千生员丝毫没有哗然之意,跟随拜下!
  贾琮却匆忙避开,急急还礼道:“实在折煞我了,贾琮如何当得起?”
  杨养正坚持深揖一礼罢,起身声如洪钟道:“如何当不起?少年可为百世师,四言当为天下法!自今日始,吾辈儒生终知为何而读书!百年之后,清臣必得‘贾子’之名,故当得起吾辈读书人一礼!”
  何谓“子”?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
  这些“子”,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天下师!
  稚儿可为百世师,四言当为天下法!
  这是要生生将贾琮捧上圣位啊!
  只是,贾琮心里却极为冷静。
  若他是一寒门子弟,或是寻常官员家的子弟,倒也则罢了。
  厚着面皮认下,日后清贵一生也不错。
  可他一个武勋贵戚子弟,人间成圣,却绝非什么好事。
  宫里本就因他不知道的缘由,给他设置屏障,这会儿再披一道金光,日后怕会更难。
  贾琮并不需要这等虚名,因而躬身还礼道:“御史大夫实在过誉,此言虽为吾志,却是吾师松禅公教诲及与曲阜牖民先生书信中受益而来。吾师松禅公和牖民先生虽未说过此言,但却始终践行此言。故此言非小子之言,贾琮不过一少年,又焉能凭白说出这等深言?实乃此言本为松禅公与牖民先生毕生之行,亦为其二人毕生之德,小子不过以口言出罢。故万不敢窃此虚名,贻笑大方。”
  杨养正闻言,心中的激荡稍稍平复了些,也终于明白过来此言非经年大儒不能言,的确不该是一个稚子能说的。
  他深深看了贾琮一眼后,转头看向众生员,问道:“可还有以为贾清臣出卖尔等,以换取功名者?”
  三千生员再无此声。
  别说一个举人功名,就是拿个状元拿个翰林来换,他们都不愿换这四言。
  真正可以一步登天啊!
  然而贾琮竟然生生让了出去,实在让人钦佩。要知道,这四言的确出自贾琮之口啊……
  杨养正再问:“可还有人以为,贾清臣不配得这个举人功名的?”
  依旧无人开口,还能说什么?
  杨养正见之满意,最后道:“今日我等何其幸也,能得闻此涤荡吾心吾志之言,更幸者,能见得如此品性高洁之少年君子。尔等当以其为友,也要以其为师,本官亦会禀明圣上,士林中虽有赵敏政之流为吾等之耻,但也有牖民先生、松禅公和贾清臣之人,为吾等荣耀。大乾养士百十年,终究德大于耻也!尔等归去当好生读书,以此四言为师,老夫相信,必有所得!”
  三千生员,即使心有不甘者,可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至今心情依旧难以平静,似第一次找到了人生之路……
  众人纷纷与杨养正并贾琮揖礼告辞,贾琮不停还礼……
  三千生员,最终如水流般,分散流向京城各处,再流向关中各地……
  贡院之难,虽有波折,总还算圆满结束。
  站在青云桥上,待目送最后一个生员离开坊间后,贾琮忽然想明白,崇康帝为何单单给他一人举人功名了。
  抛开其他的不谈,单单树立一个靶子来吸引火力,让人不再全都去嘲笑阉党,嘲笑强行扶持阉党的“昏君”,就足以让崇康帝付诸行动。
  念及此,贾琮心里一片清寒。
  怪道古人常言,伴君如伴虎。
  他还没伴君呢,就已经被虎威所伤……
  “清臣。”
  青云桥上,杨养正看着微微出神的贾琮,唤了声。
  贾琮回过神,忙躬身道:“老大人有何吩咐?”
  杨养正微微摇头,道:“吾与汝师松禅公相识数十载,虽不及曹润琴、李寿衡亲密,但却是君子之交,汝不必太过见外。”
  见贾琮依旧恭敬守拙,暗自点头,又道:“今日之事,你做的极好,远比老夫想象的更好。原本老夫以为……能得现如今这样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汝心中不可有他念。”
  贾琮明白,杨养正必是在警告他,不可心生怨望。
  贾琮坦然笑道:“多谢老大人提点,小子知轻重。”
  见他如此明白,杨养正难得淡然一笑,道:“松禅公之孙子厚,吾亦见过,远不如你得松禅公之神韵。”
  贾琮又不言,杨养正微笑敛起,道:“好了,剩下之事,便和汝无关了。老夫还要去兰台寺与北静王一起审问赵敏政、卢肇等一群败类,你回家去吧,记得好生闭门读书,等闲不要外出。京中风浪太大……”
  说罢,杨养正与兰台寺一众御史们上了官轿,依次离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