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999

  此时,也就更容不得旧党余孽生事。
  赵昱年不过四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性格也刚烈,他沉声道:“陛下,朝廷已经极为优渥老臣。国库如此艰难,陛下和元辅还是拨出一大笔银子,专门用来赐归恩赏。此等礼遇,不可谓不重。可恨这些人却犹不知足,胆敢心怀怨望,做此等诽谤君父朝廷的怨诗,理当警告严惩,勒令他们速速离京!”
  林威同样是个刚强的性子,没有这等脾性,也不敢为天下先,与天下士绅为敌变法。
  虽然身材干瘦,脾性却比赵昱还大,他厉声道:“孙敬轩、陈西延二人,为相十数年,却只知趋奉葛致诚,欺上而侮下,致使国朝根基动摇,地方豪强坐大,中枢权威日减。如今皇恩浩荡,准其还乡,已经容情。却如此不知好歹,陛下当派缇骑捉拿,治其诽谤君父之大罪!”
  原本心里十分生气的崇康帝,听闻林威之言后,反倒有些哭笑不得。
  真真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儿,办事果决,雷厉风行,是把好手。
  只是这天下,却不能这样治理啊……
  宁则臣淡淡道:“赵大人、林大人,二位暂且稍安勿躁。如今新法虽已大行天下,可有的省份效果极好,有的省份却不甚如意。归根到底,还是官员问题。这个时候,朝廷的精力务必要全放在巡察各省新法成效上,其他之事,暂且稍放才是。只要不涉及变法根本……一切荣辱骂名,本官一并担之。”
  赵昱、林威闻言,登时默不作声了。
  至今为止,变法之效,也只能勉强说是五五开。
  新法是好法,但执行难度之大,也是十分棘手。
  除非牧民之臣一心向着新法,且毅力果决,否则,地方上的反弹都足以令其束手束脚。
  这个时候,中枢的确没有闲余力气,再起大风波。
  这些老朽,哪一个都不是好相与的,一辈子为宦,门生故旧遍布天下。
  真要擅动一人,牵扯起来整个朝野都要震动。
  虽不怕成祸,但难免殃及新法。
  为了新法大行,此刻他们最好的处置法子,也只能是恪守一个“忍”字。
  不过,等到新法畅行天下,国富民强之日,总会还回来便是……
  崇康帝揉了揉眉心,对戴权道:“就依宁爱卿之意,再去看着吧,只要不过分……让他们去怨。对了,回头让贾政好好管束一下他这子侄,大好的才华,不要浪费在这种破事上。好端端的,一天到晚惹是生非!”
  一直未说话的吴行吴琦川则忽然笑道:“陛下说的没错,贾存周这个子侄,果真好大的才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连臣听了,都怦然心动,恨不能身临其境,与之同游……
  松禅公有此弟子,何其幸也!
  臣还听闻,此子勤学之极,入国子监二年,监内教谕无不对其赞不绝口。
  又因其命运乖蹇,故而多加关照。
  且松禅公格外爱之,甚至连曲阜衍圣公府牖民先生都十分爱护。”
  这算是委婉的劝诫了……
  崇康帝如何听不明白,他忽然失声笑道:“都说朕这天子之位,乃天下至尊,贵不可言。可你们瞧瞧,朕连教训一个童子都不能,背后竟牵扯到这么多朕也惹不起的大人物!也不知这贵,到底贵在何处?”
  吴行忙笑道:“此皆因陛下乃当世明君,礼贤下士,仁德宽厚,才使得朝野中多贤臣而少小人。若换前朝桀纣之君,自然无人敢逆,然天下将亡。”
  崇康帝闻言,冷笑一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君权与相权之争,历来都极为明显。
  这等话,就是劝谏帝王听话的,不听话便是桀纣之君,垂拱而治言听计从的才是圣君。
  对于皇帝,听听也就罢了。
  真当真,只能成为傀儡。
  崇康帝摆手道:“罢了,朕也非不明事理之人,虽说贾家这个子弟麻烦颇多,不过多是麻烦寻他,倒不是他主动挑起麻烦。真要将板子打在他身上,回头九儿再和朕闹……咱们也只作一回‘也无风雨也无晴’罢。”
  此言一出,宁则臣等人都微微变了脸色。
  他们心中疑惑,难道那贾家子,果然和叶家那位有什么?
  若真如此……
  无论对谁,都并非好事啊。
  毕竟,勋贵一脉,迟早都要清理……
  ……
  曲江亭。
  看着一个个潸然泪下悲戚感叹的老翁,宋岩、曹永、李儒等人都拧眉肃重。
  他们理解孙敬轩、陈西延等人的悲痛,对于执着于权势的人来说,被突然剥夺权势,不亚于亡妻丧子之痛。
  可是,对于他们的表现,宋岩等人却着实不赞同。
  果真老糊涂了不成?
  在这样的皇家园林里,一个二个满腹牢骚,这不是怨望又是什么?
  只此一点,都可以治罪了。
  而且,还会牵连其他人……
  宋岩不得不劝道:“孙相,陈相,诸位大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吾等操劳一世,也到了致仕还乡之时了。忙碌了一辈子,待归乡之后,吾等可坐看风云起,唯盼海波平。若真闲不下来,也可入民间观疾苦,有不平事还可上书朝廷,发挥些余热贡献。岂不极好?”
  好个屁啊!
  但凡失了大权归乡的人,少有能活过三年五载的。
  心中的失落感,都足以让他们郁郁而终。
  这种事,在后世都屡见不鲜,更何况在赤裸裸的官本位时代。
  见劝不得,宋岩也没了法子。
  正寻思着,是不是尽快散场。
  就听一旁贾琮之侄儿贾兰,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疑惑,问道:“三叔,如今分明为春,可诸位老大人,缘何言必有秋?是因为雨水太大而生愁吗?”
  其他人都不愿理会这等稚子之言,贾琮却认真思考起来。
  见他这般模样,有人莫名其妙,以为故弄玄虚,宋岩却有些重视起来。
  他知道贾琮如此,行必有因。
  果然,过了半盏茶的功夫,贾琮忽地笑道:“环哥儿,再研墨。兰儿,展纸。”
  “嗯?”
  宋岩闻言眸眼一睁,其他人的注意力也都齐齐吸引了过来。
  不得不说,赋诗作词,绝对是个天赋活儿,和相貌一样,不是靠努力就能改变的……
  毫无疑问,在众人心里,贾琮就是天赋绝佳的诗词奇才,可比古人。
  见他又要动笔,莫说宋岩等人,连正在悲戚的孙敬轩、陈西延等老人,都分散了注意力过来。
  孙胜、李和、陈墨等年轻一辈,无不面色骇然。
  心中震怒又忐忑,方才贾琮将他们的“丑行”写进诗词里还没算账,这要是再将他们祖父也写进去,传播天下,那他们各家还活不活了?
  可让他们阻拦,却又说不出口。
  这时,贾琮已然又动笔。
  宋华径自上前做诵读官:
  “《丑奴儿·书芙蓉园曲江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咦?”
  众人纷纷目光一亮,也有人瞥了眼面色羞红的小儿贾兰。
  唯独贾环哼了声,眼睛觑视贾兰,有些吃味……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好!!”
  宋华方诵罢,贾琮这边还未搁笔,那边叫好声已然震响。
  尤其是孙敬轩、陈西延,喊声最大,直觉这阙词,写尽他们的心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