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999

  “去了尚书府那边,记得多孝敬师父师娘,日后,仰仗那边的时候多呢……”
  听着平儿用轻轻的声音,娟娟细语的叮嘱着,贾琮眨着眼,看着那张温柔可亲如画般的容颜,心中暖煦微醺。
  一一应下后,过了好久,平儿才说完,自己倒先不好意思笑了,对贾琮道:“那年我陪二奶奶进门儿时,你也就比板凳高些。一看就是本分老实的孩子,却不知被哪个黑了心的,哄着拿着一束白花来送我。二奶奶和我都知道你必是被人哄了,可大老爷还是使人将你好打一通。结果没二天,你伤还没好,再次看到我,还是笑的那么稀罕。你是个好孩子,这些年一直都是……”
  贾琮闻言,笑了笑,看着满面感慨的平儿道:“平儿姐姐,如今我长大了,不是孩子了。下回再送花儿,必不会送错。对了,姐姐喜欢什么样的花儿?”
  平儿忽然觉得脸有些烧,心里纳罕,分明当他是个孩子,口中却鬼使神差道:“你以为姐姐喜欢什么花儿?”
  贾琮想了想,笑道:“牡丹玫瑰太艳,水兰腊梅太冷,我以为,姐姐温柔贤良,谦和美德,当最喜欢山谷上的山茶花。必无差错!”
  说罢,对着有些恍惚的平儿,贾琮得意的灿然一笑。
  满院阳光。
  ……
  贾府外书房。
  除却贾政并五六位清客相公,贾琏、贾宝玉、贾环也在。
  贾琮行罢大礼后,贾政叫起,和声问道:“可都准备妥当了?”
  贾琮道:“都妥当了。也给老太太、太太磕了头,等见过老爷,就去东路院……”
  说着,贾琮垂下眼帘。
  见贾政沉下脸来,一旁贾琏忙道:“三弟今日不必去了,之前我去请示时,大老爷和大太太都说,身子不大适,今日不好相见。让三弟好生进学,不必以家里为念。”
  这话……只能蒙鬼。
  多半又是一通尖酸刻薄的谩骂。
  贾琮也乐得装作不知,转身遥遥往东路院方向跪拜了番,再起身面对贾政。
  贾政对他此举很满意,可见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点头道:“既然大老爷大太太这般吩咐了,敬孝道也就不急于一时。你链二哥给你备好了车马,选了长随和小厮,一会儿他们护着你去尚书府。”
  贾琮道:“老爷,有马车就好,长随和小厮就算了罢……先生出行,也没跟那么些人,我不大合适……”
  贾政一想,还真是如此,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就备一架马车吧。不过今日不成,今日要送你的丫鬟一并去尚书府,还有些行礼书籍。”
  贾琮笑着点头应下。
  贾政忽地话音一转,问道:“琮儿,有一事你是否知情?”
  贾琮问道:“不知老爷所说何事?”
  贾政微微皱眉道:“据闻昨日朝会后,大司空当着满朝重臣的面,给了礼部李侍郎一叠状纸,上面都是其子所犯罪行。李侍郎几乎下不来台,惊怒之下,说必会给朝廷一个交代。下午,就命刑部进入其家,将其幼子锁拿下狱,随后又上了乞骸骨的奏折……此事,我隐隐听说,和你有些干系?”
  贾琮闻言忙道:“老爷,我几乎从无出门时,都未听说过李侍郎家,怎会相干?
  倒是前日从先生家归来时,李侍郎家的公子拦下我,说了些不明不白的话,还邀我去他家做客。
  我不敢擅专,说要回来禀明老爷太太,他却说不必惊动,不用了。
  具体怎么回事,我亦不糊涂着。
  至于他为何疑我,想来是因为去岁秋日,我在南集市胡同上,顺手帮过一家人,那家人正好是苦主。
  因而疑到了我身上。
  但我从未听过李侍郎公子之名……”
  这是宋岩再三叮嘱于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贾琮牵连到朝廷党争中。
  所以无论对谁,都是这套说辞。
  贾政闻言,颔首道:“我料也是如此,琮儿只管好生读书,这些事不必理会,我会派人去侍郎府支会一声的。”
  贾琮躬身应是。
  贾政又叮嘱了几句,不过是去学里要好生读书,不可被旁人教坏,也要注意身子云云。
  一直到了辰时末刻方完毕,贾琮皆一一应下。
  贾政见他如此懂事,心里忽地一叹,道:“时候也不早了,琮儿早些出发吧。”
  贾琮闻言点点头,然后撩起衣襟前摆跪下,微微哽咽道:“琮生而卑贱,为高堂父母厌弃。
  若非老爷太太慈恩,几不能苟活至此。
  今蒙老爷看重,送琮去那天下第一等学府进学。
  琮虽奋作,誓要取一番事业,不负老爷所重。
  然心中实有牵挂难放。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琮得老爷大恩,此时难报万一。
  唯望老爷太太保重慈身,待琮学成归来,日夜侍于膝下,以全孝道!”
  说罢,诚心的磕了三个头。
  见其如此,贾政大受感动,连声道:“好好,好孩子!你安心去读书,家里什么都不用去挂念。你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便是对我和太太最大的孝敬。”
  书房一侧,贾宝玉目瞪口呆的看着贾琮,又羡又嫉,他是做不到和贾政这样亲近的。
  而贾环则撇嘴不齿:贾琮愈发不要脸了,这样的话都说的出口,我都替他肉麻的慌……
  不过见贾政感动成这样,他眼珠子悄悄转了起来……
  ……
  午时初刻,贾琮拜别贾政等人,自荣府西角门而出。
  临上马车前,回头朝正门方向深深一望:
  敕造荣国府。
  ……
  午时三刻,贾琮与春燕、晴雯、小竹、觅儿四个丫鬟,入布政坊尚书府,九梅院。
  未时二刻,贾琮告别尚书府,由尚书府长孙宋华相送,与尚书府太夫人侄孙吴凡为伴,自通义坊鼓楼大街,过集贤门琉璃牌坊,入国子监外舍国子学。
  正式成为了一名,国子监监生。
第八十一章
清臣
  崇康十二年,春。
  陌上杨柳,初发青枝。
  国子监红墙黛瓦周边的紫荆,也抽出了嫩嫩浅紫色的芽苞。
  东南角处,一座飞檐斗角的阁楼静静矗立着。
  三月的暖风微醺,拂的几只柳燕于阁楼重檐前翩翩飞舞。
  阁楼木门上,有一青匾,上书斗大三字:
  藏书阁。
  若是用后世的说法,也叫图书馆……
  只是这个时代,儒生们多愿意独处学习,读至兴至时,常大声诵读,亦可做狂恣之态,岂不快哉?
  少有人愿在公共之地修习。
  不过,也有例外……
  自二年前国子监新入监数位公候高官子弟,藏书阁内便多了道奇景。
  每日早课之前一个时辰,午休半个时辰,晚课后两个时辰,几乎是除却上课、吃饭、睡觉外的所有空闲时间,总有一人,静静的坐在藏书阁东窗一角的桌几前,苦读不辍。
  窗外雏燕啼鸣,声声悦耳。
  楼内万千本藏书,墨香熏人。
  着一身月白浅青色长衫的少年,跪坐于几案前,专注的读着手中书籍。
  头上长发被一支木簪簪成发髻,绾于头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