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精校)第8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0/940


第2160章
真实可信
  没有人预料到“一天”会是这样一个结束,就如同没有人预料到“一天”会有之前那样一个开头一般。与原著小说相比,“一天”的结尾显然更加意味深长。准确来说,也许在电影的开始,那一片幽蓝色光芒之中安妮·海瑟薇眉宇之间的沉重就让观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故事的最后也的确是以悲剧收场,但却没有观众想到,“一天”的最后却是回到了艾玛和德克斯特相见的第一天,两个人热情的拥吻,艾玛迈着轻快的步伐转身离开,德克斯特看着手里的电话号码意味深长。
  1988年的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开始,也是结束。
  这种带着强烈命运暗示的环形格局,为“一天”画上了一个句点,同时也将整部电影那种震撼心灵的感动推向了巅峰。
  看着那平缓到安静的画面在眼前缓缓落幕,那种窒息的感觉刹那间席卷而来,在自己能够做出反应之前,泪水就突破了所有的防线,彻底决堤。即使有的观众在看到艾玛意外去世时,还嘲讽着“又一次矫情的煽情戏码”,认为这是埃文·贝尔导演生涯最大的一次败笔,可是在此时却无法再继续淡定下去,他们只能看着沿路的街灯在艾玛欢快的脚步中一盏一盏亮起,爱丁堡缭绕的迷雾模糊了视线,汹涌的情绪没有给人们任何迟疑的空隙,就在大脑里掀起了一场情感风暴。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你为其拒绝了自己、拒绝了世界,却依旧傻傻地等候,即使你知道不管等多久他也依旧不会回头;即使在想念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里都痛不欲生,可是你依旧学不会放手。你说,“我认了,从喜欢上他的那一刻我就认输了。”深爱注定无法拥有时,包括你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说:放弃吧,真的不值得。但是只有自己内心明白,是真的放不下。如果能够放下,早就已经放下了,谁还会画地为牢困死自己。
  这样的人傻吗?傻,愚蠢至极。他不知道自己傻吗?不,他知道,而且比任何人还要清楚明白,只是依旧,依旧义无反顾依旧奋不顾身依旧飞蛾扑火。也许,这就是爱情。
  艾玛等待了自己深爱着的德克斯特,这让“一天”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但是一场车祸让她没有能够和他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让“一天”充满了俗套的艺术色彩;可是,这一次等待的人换成了德克斯特,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等待,却成为了德克斯特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勇气,这让“一天”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最后,德克斯特回想到了自己和艾玛认识的那一天,一切都那一天开始,其实也早就在那一天结束了,这让“一天”的痛苦刹那之间席卷而来,如此童话如此现实如此艺术,如此矫情如此俗套如此低劣,却如此美好。
  她等待了他十七年,拥有了三年的幸福;他享受了二十年的美好,却用自己的余生继续等待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最童话却又最现实最残酷的故事,如同闪电般狠狠地集中了观众,那种汹涌的悲伤和遗憾将所有空气都抽光,窒息的感觉轻而易举地就让泪水和鼻涕狼狈地在脸上肆意横流。
  埃文·贝尔从来都不是煽情的,即使在“恋恋笔记本”那部赚了无数热泪的电影之中,其实埃文·贝尔也是有意在控制电影的煽情指数,不过“恋恋笔记本”作为埃文·贝尔第一次导演的作品,其实还是算比较刻意比较煽情的了。紧随其后的“神秘肌肤”就逐步将埃文·贝尔的风格建立起来,不刻意煽情不刻意说教不刻意矫情,更多的反思是在许多细节之中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这一次,“一天”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矫情的文艺味道,使得电影整体风格略显煽情,特别是在艾玛遭遇车祸去世时,这种文艺的风格到达了巅峰,几乎所有人都在疑惑着:埃文·贝尔这是怎么了?这可不是埃文·贝尔的电影风格,包括“首映”的艾略特·卡特等记者在内则有些幸灾乐祸——看来埃文·贝尔导演生涯终于是要出一次纰漏了,虽然说“一天”整体质量依旧不俗,但却无法与埃文·贝尔之前那些优秀的作品相提并论。可是埃文·贝尔很快就给出了他的答案。
  德克斯特压抑到痛苦的沉闷,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闷在了拳头里,所有的发泄都被生活的重压狠狠抑制在了胸膛里,而故事的最后还是回到了1988年的七月十五号,让故事在开始的地方结束。无限的余韵在那浪漫的拥抱、美好的亲吻、欢快的脚步中悄然满溢出来。
  这让人不得不流泪,让人不得不震撼,让人不得不信服,强大的反思漩涡,蛮横而不讲理地将所有人都拖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这个故事,绝对不仅仅只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而已,余韵袅袅的反思在脑海里不断回荡。
  而对于进入首映式的媒体记者来说,他们却是完完全全兴奋了起来,哪怕此时泪流满面的狼狈也没有阻止他们嘴角微微上扬的笑容。当电影院灯光缓缓亮起来时,被电影结尾的余韵震撼到无法思考的记者们却忽然意识到:当看完电影,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再否认他们之间的火花,有人相信才怪!
  这就好像当初“恋恋笔记本”一样,瑞恩·高斯林和瑞秋·麦克亚当斯两个人热情似火的恋情,从大屏幕一直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轰轰烈烈的热恋了一场。这一次也是如此。
  在“一天”的故事里,艾玛和德克斯特的眼神交流、笑容交换、觥筹交错,折射在安妮·海瑟薇和埃文·贝尔身上,是如此的真实可信。艾玛和德克斯特之间的故事,记者们更愿意相信,这其实就是安妮·海瑟薇和埃文·贝尔之间的故事。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两个人内心深处都始终怀揣着对彼此的爱,而坚守着爱情的底线,但是双方却坚持“我不能以我尚未成熟的心去试探着和你在一起,因为你就是我生命里的独一无二”,所以始终没有能够打破那一层窗户纸。
  在电影之中,德克斯特在游泳池里半开玩笑地跟艾玛表白的那部分,绝对是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彼此都互相有感觉,但是埃文·贝尔却知道,如果他打破了青梅竹马的友谊界限,那么就没有办法收回来了,这段珍贵的感情恐怕也就告一段落了,在未来的几次性生活之后,两个人就彻底告别。但是电影里,德克斯特残存的理智让他坚持了下来。当他们经历过人生最懵懂、最不成熟、最糟糕的那些岁月,回过头来,发现还好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人,不求回报的陪伴在自己身边,无论辉煌与落魄,那将是怎样的弥足珍贵。
  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之间的眼波流转是如此拥有说服力,让人们甚至分不清楚大屏幕上上演的到底是虚构小说还是真实故事,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拥有一种让人心醉的能量。不仅是记者们,就连观众们都更加愿意相信,德克斯特和艾玛的过去,就是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的过去,而现实生活里捅破彼此之间这一层窗户纸的契机,正是“一天”这部电影,这也使得埃文·贝尔终于和安妮·海瑟薇走到了一起,两个人的眼神、拥抱、亲吻、微笑、问候、告别,都是如此的动人,美好得根本不像是现实。
  “纽约客”针对“一天”的一篇评论就可以看出,现在关于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的绯闻已经不仅仅是记者们的胡思乱想了,更成为了所有观众们乐见其成的一个结果,不仅是八卦报刊杂志,就连专业电影杂志都开始针对这一段火花四射的屏幕恋情送上了属于自己的祝福。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但是请允许我说这样自私的话,‘多年后,我若未娶,你还未嫁,那,我们能不能在一起?’”
  “纽约客”无疑喊出了所有观众的心声,在看过“一天”这部电影之后,呼吁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真正交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显然现在已经和绯闻无关,现在这已经成为2009年秋天最动人的屏幕爱情,让观众无法自拔。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可以说“一天”是成功的,因为让观众们无法分清电影和现实的界限,彻彻底底被电影所感动了,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之间的火花也是真实可信的。
  看看“一天”首映式结束之后,灯光缓缓亮起时的场景就可见一斑了:全场观众集体起立,为剧组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看到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一起出列表示感谢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巅峰,现场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第2161章
挚爱成殇
  在现代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之中,爱情已经逐渐流失,以前人们还习惯的说“用钱买不来爱情”、“用钱买不来幸福”,但现在人们却更多习惯于讨论真爱背后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上还残留多少真正跨越一切界限的真爱,没有人能够给出回答。当你还在为了生计犯愁时,爱情显然成为了奢侈品。
  所以近两年爱情电影又逐渐有了复苏的势头,人们都希望在电影里来寻找到生活里逐渐消失的爱情。暑期档里“假结婚”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作为一部爱情电影,“一天”上映之后,依靠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的强大号召力,票房表现就不会差太多,但人们更加关心的是,继“恋恋笔记本”之后,埃文·贝尔生平第二部导演的爱情电影、同时也是他个人第一部严格意义上来说的爱情电影,质量到底如何?从首映式结束之后观众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至少第一波的反馈信息给出了正面积极的信号。
  随后,第一批专业影评火热出炉,关于“一天”的第二波反馈信息正式问世。
  “洛杉矶时报”意外地成为了第一个发布评论的专业媒体,他们在百分满分制的打分系统里,给出了九十五的高分,一清二楚地看出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赞赏。
  “其实这是一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如果你期待‘恋恋笔记本’式一见钟情后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你定然看不下去,这更像是‘神秘肌肤’那样需要细细品味、慢慢思考的作品,因为伴随着电影的推进,你会进入埃文·贝尔所编织的一个童话世界,然后流连忘返。
  回想,人生之中关于感情,因为懵懂而错过了多少,还是因为内心太过于清楚而不敢去面对,最终擦肩而过。他和她相识二十年,漫长的二十年。
  二十年中的前五年,德克斯特一如既往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靓丽、金钱地位,在一个又一个女孩女人之间流连忘返,疲惫了之后在艾玛的身边停留,他清楚的是她不会离开他,他可能又那么一点点爱她;二十年中的前五年,艾玛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在一家墨西哥餐厅打工,随时随地恭候他的光临,她希望有那么一瞬间德克斯特会放弃自己放荡的生活方式,说爱她。二十年中的前五年,我等着他们说爱对方,然后滚滚床单。
  二十年中的第二个五年,德克斯特的事业扶摇直上,继续在不同的女人的肚皮上辛勤耕耘,可是他母亲因为癌症而离开了,他仍然想找她倾诉,不过她却说她不喜欢他了;二十年中的第二个五年,艾玛的事业终于开始起步,与她的梦想接近了一点,可是他依旧不改风流做派,对生活毫无目标,沉沦在毒品和酒精之中,变得真让人讨厌,但很痛苦的是,她还是爱着他。十年过去了,他结婚了,她同居了,不过不是和彼此,我仍然期待着他说爱她,然后发生一夜情。
  二十年中的第三个五年,德克斯特跌落谷底,事业失败、婚姻破裂,他开始缩手缩脚,他甚至不敢告诉她,他爱着她;二十年中的第三个五年,艾玛魅力四射,事业成功、恋情美满,她尝试遗忘过去,不再记挂着他,但她内心是否还有他,只有她自己知道。十五年过去了,我想应该成为情侣却固定在知己位置上的两个人,会不会就这样分手,过上自己魂不守舍的生活,从此不可能再做爱。
  然而,在二十年的最后一个五年,他们等待了那么久,眼神互相交流了那么多次,终于迈出了最后一步,当看到他们激动拥吻的一幕,让观众激动得无法自已;当看到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刻,无所谓尺度无所谓性爱,一切都已经美好得让人羡慕。可是,当我们静心期待着美好的时候,生活里留下的永远都是遗憾。
  在电影的最后,我很难再继续看下去,因为埃文·贝尔用了最为平实的镜头,将最最细腻的感情生动地牵动了出来,真实得让人感受到,这不是遥不可及的,这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
  我们不由在想,如果你是德克斯特,转过身告诉那年穿着旗袍的艾玛说你爱她,这样二十年的时间里幸福会不会多一些,遗憾少一点?如果你是艾玛,给自己最爱的他一个狠狠的耳光,告诉他,混蛋,我爱你,你爱我吗?
  可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这二十年的酝酿,如果没有这二十年的相知相守,如果没有这二十年的纠结徘徊,也许德克斯特还是德克斯特,艾玛还是艾玛;也许他们会在一起,但却很难再有之后的二十年了。这段感情之所以真实之所以美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他是德克斯特,她是艾玛,他们彼此相守了整整二十年。
  一句‘我爱你’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这句告白背后那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这才是‘一天’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同时也是埃文·贝尔赋予这个故事最美好的部分。那一份属于爱情最纯粹的感动,在‘一天’缓慢而静谧的画面之中,犹如涓涓细流缓缓汇入每一个观众的心底。”
  “洛杉矶时报”这篇标题叫做“挚爱成殇”的评论,将“一天”的整个故事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了十分细腻的分析,同时也揭开了北美第二波反馈信息的序幕。
  “纽约时报”来自尼尔·达西的评论则延续了“洛杉矶时报”的好评,送上了九十分的评价之余,用“灵魂伴侣”这样的标题定位,为“一天”整个故事定下了基调。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好电影,需要的不是奢华的道具、炫目的特效和不找边际的吹嘘,而是让观众动心的故事,让观众在电影时间内的荡气回肠,在别人的故事里体味不一样的人生,对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回忆,在两者的交集之处产生共鸣。当一部电影能够带着我们进入这种境界,那么它就是不折不扣的好电影。而所谓的导演、演员、投资、票房、评论都只是附加价值而已,埃文·贝尔的电影,就是这样的电影,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个人意见。
  ‘一天’,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带给了我荡气回肠、久久不散的感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德克斯特和艾玛两个人的爱情,经过二十年的纠葛,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却又不离不弃,见证了彼此平凡人生的沧桑与甘苦、冷暖与悲欢,最终这才坚信自己的真爱就是对方。只有艾玛才能读懂德克斯特的才华,也只有德克斯特才能给予艾玛真正的快乐,这二十年的生活,不是虚度、不是蹉跎、更不是错过,而是成长,他们可以自信地对彼此说,‘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埃文在这一个故事里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种假设,那就是如果有一个异性知己,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天,你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当你把一个放不下的人放在了心底,那么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别人?
  显然,这种平衡是很难把握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当肉体得到满足之后,精神上的寄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前提是肉体必须要得到满足,而这种需求对于正常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身体来说,那是无处不在的,德克斯特和艾玛在无数个场合都可以发现这种来自于肉体上纯粹的吸引,而当他们出现了类似笑场之类的尴尬之后,选择了理智的交流,放弃了激情的交缠,这也使得他们成为了彼此特别的存在,纯情得像是当今社会的异类。
  其实人的本性中都有纯情的一面,也就是精神上的渴求,特别是对于当今社会都市人越来越孤单寂寞的精神生活来说,寻找一个精神伴侣也就成为了格外重要的过程。寻找到精神伴侣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更加困难的是在男女关系上并不越过界限,而是海阔天空地让对方保留属于自己的生活,不管对方做出地选择自己内心多么难以接受,都要把悲伤留给自己,将祝福放在朋友的行囊里,目送着对方离开。因为,他们是朋友,不是恋人。
  德克斯特和艾玛幸运地找到了彼此,并且坚守了二十年,虽然说岁月像是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他们的模样和生存状况,但同时也雕刻出她们爱情璀璨的光芒,在三年不见的重逢里、在无话不谈的倾诉里,他们互相牵着彼此的手,一起在艰苦的生活之中缓慢前行。可是当他们选择走到一起时,还未说完温柔,就已经天人两隔。
  艾玛的离开,与其说是现实的必然或者艺术的需要,不如说是两个人关系走势的注定结果。艾玛用十七年的守候等到了三年的幸福,但是德克斯特却要用自己的余生为之前十七年的挥霍付出代价,就像两个人之前相知相守的岁月里一样,德克斯特将会和回忆永远生活下去。
  人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德克斯特的人生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终于学会了珍惜,并且要为自己的挥霍坚守余生。这不是一个二十年的故事,这是德克斯特和艾玛两个人一生的故事,荡气回肠得如同一阕史诗。”
第2162章
命中注定
  “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的评论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一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更多是站在爱情大局观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对于德克斯特和艾玛之间这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报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句“挚爱成殇”,让无数人为这段爱情长吁短叹。
  相比而言,“娱乐周刊”在威廉·伍德的指导下,却是对这段唯美爱情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以“命中注定”的标题撰写了一篇影评。
  “与今年暑期档赢得无数观众喜爱的清新文艺爱情电影‘与莎莫的五百天’充满了新意的灵活叙事相比,‘一天’这样二十年平铺直叙进行的故事线索好像实在太没有创意了,甚至可以想象不少人会提出这是一部流水账电影的批评。但埃文·贝尔会拍摄这样一部流水账电影吗?想象一下‘死亡幻觉’吧,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埃文·贝尔选择了每一个年份进行讲述,不仅仅是小说的一个创意而已,更是用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完整情节来填满我们所无法看到的不完整。除了顺着时间一路走下来,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能讲述这样一段爱情,它包含更多的是岁月对情感的浸染,是时间对一个人的塑造,每个人在二十岁、三十岁和四十岁时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方式也截然不同,这对于一段伴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爱情来说,更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不可取代也无法忽视。
  ‘我们可以只做朋友。’
  这句话其实只是德克斯特掩饰自己尴尬的托词,就像被追求的一方送出‘我们还是做朋友吧’的好人卡。不过也因为披上了朋友这层外壳,艾玛才能和德克斯特有勇气面对彼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友谊。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在一起’,似乎只有早早地在一起,才能稍微挽回一些那幸福太过短暂的遗憾。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没有后来了。
  还好毕业典礼的那一夜,艾玛的紧张让德克斯特兴致全无,否则艾玛只会成为德克斯特庞大的女性收集名单之中籍籍无名的一员;还好德克斯特的父母提早到来,否则两个人的一夜情缘根本无法让德克斯特看到艾玛内心的强大。所以,幸运的是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然而在德克斯特身上也隐藏着善良敏感的一面,看着艾玛从兴奋转为黯然的眼神,他选择了留下,拥抱着她讲起了七月十五日圣斯威辛节的由来。
  ‘我想我们要的东西不同,我不认为我做好准备了。’
  或许这就印证了女孩根本无需做主动表白的一方,因为女孩内心的悸动在悄无声息已经被男孩尽收眼底。至于男孩不给予回应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只不过不表白可以让他继续装傻下去。当然,德克斯特不是对艾玛没有感觉,谁能说手指轻抚背部时没有动过心?在泳池嬉戏时没有动过情?眉眼交换之间的暧昧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他们都理性地躲避着,正如艾玛的约法三章一般,努力划清着界限。或许他们两个人都在害怕失去友情的保护色,一切都会土崩瓦解。
  虽然说德克斯特和艾玛在朋友的位置上找到了最安逸的感觉,这才一直没有向爱情迈开步伐,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两个人个性和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德克斯特出生于富裕优渥的家庭,成长在一个开放关爱的环境之中,所以他敢于冒险、寻求刺激,自信的魅力让他可以轻而易举拿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世界就好像是他的游乐场。
  而艾玛则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出生的女孩,生活对她来说要艰难得多。也只有德克斯特只有养尊处优的文艺青年才会鼓励她写作,而她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在餐厅里和顾客的呕吐为伍。这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胆怯使得她不得不小心谨慎,也使得她一直被自卑的情绪困扰。看看艾玛和德克斯特第一夜的相处就可以知道了,艾玛的自卑和德克斯特的自信是如此鲜明。即使德克斯特发自真心赞美她,她也会用问号表示质疑。面对心爱的人,她的第一反应是用‘荒谬’这样的形容词来否定这份情感,彷佛连这种爱慕都是对他生活的侵入。明明想和他在一起,但却不敢奢望他们能够在一起,就像和他约定做朋友时一样,她害怕他因为那一晚的内疚而施舍给她假仁假义,故意违背自己的意愿说自己没有想过要他寄来明信片、更没有想过和他生孩子。
  她没自信和他走到一起,他也没自信能够爱她长久。准确地说,其实当时的德克斯特对任何女人都无法长情。所以,在泳池里德克斯特直接说到,‘如果你想,想找点乐子什么的,假期伴侣,不用负责任……’,尽管他明白艾玛不是那种随便的女孩,她是那种爱上了就认定对方是唯一的人,和这样的姑娘在一起对于花花公子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他还要享受‘性,性,性’的放荡生活。爱情是唯一的,而友情却有着无比的包容,不会被任何义务或者承诺捆绑。所以,德克斯特希望和艾玛坚守在朋友的位置上。
  ‘我爱你,德克斯特,很爱,只是我不能再那样喜欢你了。’
  男人只会变老,不会长大。这句话就真实地描绘出男人在为人处事上的一种任性心态,像孩子就不用负责任不用被束缚,德克斯特就是这样的孩子。被宠坏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很难想出对应的办法,只能通过放纵来麻痹自己脆弱的神经,逃避连绵不绝的问题。而看似柔柔弱弱的女子在逆境面前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更有韧性,就像艾玛学会了如何脚踏实地去生活,她成为了老师、接受了新男友,日子虽然还是有许多波折但却逐渐走上了正规。而德克斯特不仅在名利场上彻底迷失了自己,酒精和毒品也成为了他最大的依靠。
  然而,德克斯特这个混蛋却不知道,艾玛默默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哪怕他只是一个依靠皮囊吃饭的烂主持人。他不知道,她满心欢喜精心打扮等待他们的重聚,换来的却是对她的奚落,这彻底让她爆发了。他不知道,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才会让她决意离开之前还为这个刺痛她的男人送去一个离别的拥抱。
  ‘我以为我把你放下了,我以为。’
  如果不是因为那一次决裂,也许德克斯特和艾玛可以少绕一个圈子。步入人生低谷的德克斯特终于意识到什么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他只能把可以停靠地港湾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时西尔维娅出现了,于是德克斯特有了第一段婚姻。等他和艾玛在好友婚礼相遇时,只能互相感叹彼此错过了。
  若干年后,当艾玛在塞纳河畔一路狂奔撞进德克斯特的怀抱,这却没有办法让观众心平气和得送上祝福。因为德克斯特不仅深深伤害过艾玛不说,见了面还嫉妒地对她男友品头论足。原本艾玛应该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告诉对方‘没了你我过得很好’,却依旧败在了这个离婚男人脸上的落寞之中。但,我们不过是局外人而已;但,这就是爱情,没有任何公平而言。她冷静告诉自己他现在不过是一个‘想找个肩膀睡觉’的寂寞男人,甚至故意带他去见新男友引他不快,可是十五年的感情岂是那么简单可以遗忘的呢?或许,艾玛坚持在自己男友的身边,报复成功了,让他带着满心的懊恼离开巴黎,而结果却是对她真实情感的一种背叛。为了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蹉跎岁月,这样的经历一次就够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艾玛和德克斯特深情拥吻,眼里晶莹的泪花迸发出来的感动和真挚,说服了所有观众。于是,我们鼓掌,我们流泪,我们微笑。
  “我恨这一天,七月十五日;我以前也恨你,很恨,实际上。因为你能让她发光,跟我在一起她永远都不会发光,这曾经让我十分愤怒,因为……我那时候认为你配不上她。她把你变成了好人,反过来,你也让她变得幸福。为此,我会永远感谢你。”
  这是来自于艾玛前男友伊恩的话语,却道出了艾玛和德克斯特爱情的真相,是艾玛让他蜕变为真正的男人,而任何男人都取代不了德克斯特在她心中的地位。只有德克斯特的洒脱狂放才能激发艾玛心底的叛逆和激情,他了解她缺乏的是什么,而不是其他人眼里含糊不清的‘还不错’的姑娘;反过来,也只有艾玛知道在关键时刻如何安慰这个大男孩,她为会他母亲送去精心挑选的礼物,而他的前女友只会在尴尬的时刻掉头就走。两个人在幽默上的默契,是外人所无法理解也无法介入的。那个点亮你生命的人,是否已经出现在了你的世界里?有时候,这个问题就禁锢了一个人的一生。
  在艾玛和德克斯特的二十年里,他们相互陪伴相互了解相互安慰,握着彼此的手走过了一生。艾玛的一生是在守候着德克斯特的时光里度过了,直到她人生的最后一刻,她渴望和德克斯特拥有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人生最大的幸福了,二十年,已经足够;德克斯特的前半生是在艾玛的陪伴下度过的,他懂得了珍惜幸福也学会了守护爱人,可惜的是艾玛没有能够和他走到人生的尽头,所以,德克斯特将在关于艾玛的回忆之中走完自己的余生。这一辈子,他们就是彼此的唯一,这是命中注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0/9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