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作为妥协代价,朝臣也默认了对魏国公和另外三个勋戚散官的任命。还有一点令人醒目的事情,新宁侯钱泰去南京担任协同守备。不过光禄寺少卿黄鉴的提督五城兵马司还是被否掉了,那是文官廷推出来的职位,说什么也不能随意简用人选。
弥漫了几天的政治危机顿时消解,参与了今日大谏议的官员人人与有荣焉,虽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但仍旧红光满面、神态亢奋的各自回家。人生难得几回搏,今天搏的真划算……
按照最主流的标准说法,在太后倒行逆施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迫使太后改正行为,成功拯救了倾颓的朝纲,应该能上史书了!唯一遗憾的是,这个太后不是正牌天子,含金量差了点。
至于李佥宪,更是声名大噪,望重一时,令朱放鹤、左郎中等一干友人眼热得很。言官界向来以藏龙卧虎出名,这厮才去都察院十余天工夫,满打满算真只有短短十余天,只怕连椅子都没有坐热,就力压群雄,隐隐然成为言官界招牌人物。
果然从秉性到口才,不愧是大家早早公认的最佳编外言官,这下进了都察院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孔明遇皇叔,干柴遇烈火。真要让他干上三五年言官,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只是李大人回去后便闭门谢客,每日两点一线,概不见客,并谢绝一切宴请。
在这次事件中,另一个明显得分的是归德长公主,她的表现可圈可点,获得朝臣的一致好评。
唯一失分的似乎就是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了,众人都感到当时内情没那么简单,但又说不上是哪里的问题。只能以李佑对彭阁老那句话来解释了——休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只有寥寥无几的清醒人物知道,真正帮了太后忙的人是李佑,但公论却都怀疑是彭阁老。
有心替彭阁老辩解几句的,仿佛也像被什么堵住了嘴一样,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政治便是如此,成王败寇而已。亦有传言,已经六十九岁的彭阁老生了致仕的念头。
其实事已至此,结果摆在这里,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历史上有那么多不清不楚的不明不白的事情,也不差这一件。若是桩桩件件都一清二楚的,那还不知要有多少后世史学家失业。
但位于漩涡中心的当事人李佑深深知晓,大谏议只算个开端而已……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远没到落幕时刻。
闲话不提,却说大谏议事件刚刚结束,朝廷便得到消息,三天之后,天子将抵达京东通州。每个人都晓得,一个新时代的帷幕已经缓缓拉起了。
热血澎湃的运动总要冷却并过去,回到了本职工作,李大人所负责的差事还是只有一件,审理两淮余盐案。
但李佑的审问方式依然是那么销魂,不紧不慢的,好整以暇的,每天发一个传帖,让魏国公世子到都察院接受质询。
当然,徐世子依旧不配合,此时他更沉得住气。父亲马上就要进京了,熬过这几日,李佑就再也没借口拿他代替父亲来质询了。
而且徐世子不信李佑在全无实证的情况下,有胆量去传太后倾力支持、伴驾进京的魏国公到都察院审问。
别人对李佑的审案方式颇有疑惑,前凤阳巡抚、前两淮盐运使和前扬州知府已经在天牢里住得快发霉了,李大人不去提审这三个,却天天与徐世子消磨工夫,这又是为的哪般?但案情敏感,别人唯恐牵连自己,不太敢多嘴说什么。
话说从扬州解来的三人组当初听到由李佑主审案子,惊愕之余又有了几分解脱感。因为他们在扬州看得出来,李佑行事风格颇有几分雷厉风行的架势,再说李佑是很熟悉情况的人,来审这个案子怕不得三下五除二就了结。
他们三人已经在天牢住到快疯了,期待早点完事早点解脱,可是不曾想,李佑接手以来根本不提审他们,只在那里虚耗时光。三人再一次认识到,指望可气的李佑能变得善解人意一些,实在是个错误。
都察院副都御使郑大人与江总宪碰面时,疑问道:“让这李佑究竟行不行?当初本官推荐李佑主理此案,似是有些冒失了。”
江总宪抚须笑道:“此言差矣!李佑不是不行,是太行了!他多半是等待天子回京,观风之后才好定夺,所以你不必为此忧虑,他心里很有数。”
天子一举一动,都有礼法,回京自然也有回京的套路。什么人去通州迎驾,什么人在永定门外扫马路,什么人在正阳门外蹲坑位,都是有规矩的,李佑便是在正阳门外蹲坑位的一种。
九月初五,天子从通州起驾,与此同时,李佑和一群身份相近的官员聚集在正阳门候驾。
闲得无聊,唯有闲聊。官员们从清晨一直侃到了正午,才得到先锋报信,陛下来了!登时人群骚动,一个个庄严肃穆起来,整整齐齐列在御道两侧。
李佑目不斜视,嘴中与旁边吏部文选司左郎中说笑道:“陛下来的真巧,正午到了正阳门。”
远远望见天子旌旗浩浩荡荡,遮云蔽日的朝着这边而来。各种名目繁多的如大汉将军、带刀官,勋卫散骑、旗校、力士等等卫士,穿着红、青、金、明等各色盔甲,拿着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家什,簇拥着御辇向一年开不了几次的正阳门而来。
群臣接驾行礼不需赘言,天子卤薄仪仗过去后,随驾大臣又出现在人前。左郎中抬眼扫了几眼,对李佑说道:“比离京时多了几个,看来都是遇了天恩,得以随驾进京大用的。”
“你可识得都有谁?”李佑做官时间不过三年,人脉见识窄的很,哪里认得出许多人物。
左郎中暗暗指点道:“多数人无须挂齿,只有两个人值得一提。最前那位,我虽不识,但从服色看,必是魏国公无疑。还有袁阁老身旁一位,乃是已经做了六年浙江巡抚的冯抚台,也是功绩卓著之臣。”
“原来老资格巡抚……”李佑若有所思道:“只怕也是瞄着内阁空位而来的罢。”
第486章
明天将会很精彩
在天子回京的次日,也就是九月初六,大朝会照计划举行。
在李佑眼中,本次朝会规格比他参加过的景和八年元旦大朝还要高,听朱部郎说,是仅次于皇极门天子登基大典的。众人皆知,景和九年九月初六的大朝才是景和天子的真正起点。
这次大朝还有一点最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启用了皇极殿。景和天子御殿视朝,京城大小文武则过皇极门朝贺天子。
检校右佥都御使李佑被抓去充当了宣诏官,同时又被顺便安了一个纠仪御史的差事,便也上殿朝参。而且位置还很靠前,在中书翰林侍班官与朝臣方阵之间。
在景和七年年底到景和八年年初,时任尚宝司丞、中书舍人的李大人曾充当朝会导驾官,距离天颜更近的位置都站过三个月。对目前这场面算不上陌生,也谈不上怯场。
不然在这个重大场合,礼部和鸿胪寺也不敢轻易使用李佑充任差事官,砸了锅都要倒霉。不过李佑重新站在大朝会的最前沿,回忆过往,一番感慨唏嘘是免不了的。
其他事情与李佑关系不大,随着大流对着殿中宝座舞拜山呼而已。此外作为纠仪御史,在李大人鹰眼扫视下,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没发现谁敢君前失仪。倒是有位侍郎似有咳嗽动作,但没有出声,便被李大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
到了宣诏环节,才轮到李大人准备出场。这种时候的诏书多是象征性意味大于实际功用,堪称是软文鼻祖。
不过还是有两道惯例诏书具备一些实际效用。一道是大赦天下,执法偏于从重从快从严的李大人对此颇为腹诽;另一道是表彰天下各府州县中功绩卓越者,二十个中便有李佑治下的江都县。
可惜,李大人已经因为扬州府的特殊情况,提前升迁进京,这次得到赏赐基本相当于无。赏赐中有叙功一次,只能当摆着看的花瓶,不可能为此再有升迁了;赏赐中还有增加俸禄,更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他去年就已经是岁入千石的赐食一品禄了,还能加到哪里?况且到目前为止,俸禄越多赔出去的越多。
插一句话,从前罚俸时,李佑尚没甚感觉,一年也不过百十两,但自从祖陵之功得到一品禄后,罚起俸来还是颇令他肉疼。
每一道诏书宣诏人选不同,宣诏形式也不同。有翰林宣诏的,有尚书宣诏的,有在皇极殿里当着朝臣面宣的,有出午门宣的,还有爬承天门宣的。
该到赐予藩属的诏书出笼,被礼部、鸿胪寺联合推出当差的天使李大人隆重登场了。
天子宝座之侧设有御案,锦衣卫官从御案上拿起诏书,李佑恭恭敬敬上前,锦衣卫官将诏书送到李佑手中。
随即李佥宪手捧诏书,缓缓步出殿门,十余名藩属使臣早早就候于殿下丹墀。
朝会从清晨就开始了,到此时日方初升,金光大放。殿下使臣抬眼向上望去,看到宣诏天使出殿,迎着绚烂日光高高在上,极其耀眼夺目。
又见得他身量挺拔颀秀,本是宽大厚重的朝服穿在他身上显出几分修长的洒脱味道,相貌亦是不凡。又恰有一阵秋风扫过,绯衣袍袖飘飘,恍如神仙中人,一时让使臣看得呆住。
听闻旁边礼赞官一声高喝,藩国使臣醒过神来,齐齐伏地跪拜接旨,一如事先训练那般。
李佑居高而立,扫了扫下面,这些使臣有的是专为朝贺而来,有的是朝觐时凑巧遇到今日之事,全都被拉来壮门面了。
他脑中想着,手中不慢,展开诏书开始朗声宣读。“尔国僻处边远,世修职贡,自我皇祖,称为礼仪之邦……”
“……坚事上之小心,巩承先之大业,固我藩篱。其亨生平,惟尔君国,亦世世永争于仆。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在穿越者眼中,这个诏书内容实在霸道,就像是父对子的训导,绝对不符合五项基本原则。但在当下,却是很平常的口气,不这么写才是奇怪。
不过大明账面上藩属虽多,周围能叫上名字的国家基本都包括在内,但实际真正如同老子和儿子关系的也就三个,朝鲜、琉球和安南。其余则松散的很……
殿前宣诏仅是个形式,回头真正诏书肯定还得人手发下一份。宣完诏,李天使又领着使臣们进殿谢恩,至此他今天的任务顺利完成。并获得了鸿胪寺卿的高度好评,声称以后有类似事情必然还找他。
大朝会结束后,天子又御文华殿召开朝议,大臣见此松了一口气。
如今朝会基本就是个礼仪性质的仪式,没有决策功能,而且国朝决策模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很富有天子个人色彩。有日日视朝的勤奋型天子,有几十年不见大臣的懒惰型天子,有全丢给司礼监和内阁的贪玩型天子,种种情况不一而足。
今上在亲政第一日,便召开朝议,也算是一种政治表达,表示陛下将延续慈圣皇太后秉政模式,以大朝会之后小朝议的模式议政。
大臣为之松口气的原因就是,至少三五天可以见一次陛下,不至于宫门深深,天颜难见。否则全靠内监在中间传话,圣君被蒙蔽的后果谁都懂得。
天子下谕,召阁臣、九卿、各部院三品以上大臣、轮班翰林、掌科、掌道聚于文华殿,此外还有五府左都督。
前面都不稀奇,后面五府左都督则使朝野侧目,人人皆知五府是勋贵阶层的传统职位,五府都督更是正一品最高级武职。这次参加进来,很意味深长。
本次实为朝议,但名头还是召见,正如李佑事先所预料,大臣没什么理由阻止天子召见勋贵。
由景和天子亲自当家的第一次君臣朝议便就此开始了,可惜这个历史性时刻,李佑没有参加资格,回了都察院。
今天朝议的重头其实只有一个,各部院科道轮番向天子奏报自家事务,让初次亲政又是离京数月的天子熟悉情况。
景和天子全然不见疲惫之色,反而兴致勃勃。
六部奏过,该到都察院,左都御史江辛岳将院中近来公务简要说过,提了几句李佑主审的两淮余盐案的事情。
这引起了天子注意,脱口而出的疑问道:“朕离京之时,便听闻此案事发,堪称朝野震动,于今已有数月之久,法司还没有结案?”
天子垂询的太直爽,但这事儿又不能说得太细,徐首辅、彭阁老以及魏国公、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公爷都在殿内站着哪。江总宪很没面子的无言以对,只能叩首道:“臣无能。”
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不愿见自己人难堪,又担心天子顺嘴就给予什么处分,那样江总宪就真倒了八辈子霉,连忙在旁奏道:“此案重大,都察院不敢擅专,也是想等陛下回京。况且此事已交与检校右佥都御史李佑,别人皆要避嫌,陛下可直接过问李佑。”
首辅徐岳忽然也奏道:“昨日李佑发揭帖到阁,请廷鞫此案。”
所谓廷鞫,即廷审也,顾名思义,就是廷臣公审,此乃国朝最高级别的审判形式,超过三司会审,更高于都察院独审。廷鞫与廷推一样,也是由廷议发展出来的变种,形式很像,大概只有内容区别而已。
殿中群臣听到廷鞫二字,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是李佑或者都察院企图逃避责任。此案有什么事实不清需要群臣当庭对质的吗?都察院速速判决,呈请内阁阅过,并送天子朱批裁决才是正理。
不过从实际出发,廷鞫也有廷鞫的好处,避免了李佑暗箱操作,也未必是坏事,一时间众臣思量不定。当即还有御史跳出来,弹劾李佑推诿拖延、故意失职。
对这个弹劾,天子不置可否,默然沉思片刻。那李大人在扬州的表现可以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如今回想此人,看起来绝对称得上不畏权贵、勇于任事、刚强明断、敢作敢为,怎么也与推诿拖延、逃避责任这些词联系不上。
最终天子谕道:“准予廷鞫,仍由李佑主审,殿中诸卿明日借到场同理此事。廷鞫结果,再奏与朕。”
两淮余盐案今天算议论到此为止,众臣依旧各自奏报。徐首辅道:“内阁次辅缺位,如何补上,恭请圣裁。”
对这个最重要的大事,天子早有腹案,随即下谕道:“明日由卿等聚集廷鞫,之后一并廷推阁臣一员,奏与朕再作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