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明(精校)第6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6/756

  阿史那朵朵点了点头,不再嘱托什么。
  她站起来,看着李闲的眼睛说道:“我要走了。”
  李闲没有说话,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动作。他张开双臂猛的将阿史那朵朵抱进怀里,抱得极用力。阿史那朵朵张着手有些不知所措,脸色一瞬间就红的好像一朵盛开了的桃花一般娇艳。她不是个极美的女子,可这一刻的她看起来那么动人心魄。
  她张着手,愣住了片刻之后缓缓的合拢也抱住了李闲的腰。
  “昨夜我想了一夜,却不知道在你即将离开的时候说些什么。”
  李闲在阿史那朵朵的耳边轻声道:“在燕山上的时候,我便在想是不是能抱抱你?在巨野泽的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能抱抱你?昨夜我忽然醒悟,既然想抱,那么何必这么犹豫不决?”
  阿史那朵朵嘴角微微上扬,勾出一个极迷人的笑意。
  “当你抱住的时候,你就没有了后悔的余地。”
  李闲无赖的说道:“抱住了再说。”
  叶怀玺看了看阿史那朵朵,又看了看李闲,有些茫然,又似乎是想通了什么。
  ……
  ……
  马车缓缓启动,很平稳。这辆马车军稽处大档头出行时候才会乘坐,代表着的是在军稽处中绝对的身份和地位。因为谢映登赶去东都是纵马疾行,这马车就留给了叶怀袖。马车纯黑色,外面包了一层厚厚的皮革,便是最锋利的弩箭也射不穿。由四匹强健的战马拉着,奔跑起来的速度不弱于骑兵。
  车厢里有不少书籍,有不少时鲜水果,还有一套煮茶的工具,车厢里布置的极舒适,坐在厚实柔软的坐垫上,马车行走时候本来就不大的颠簸更是被消除的无影无踪。
  “想什么呢?”
  阿史那朵朵看着李闲问道。
  李闲笑了笑说道:“这个光景是不是应该做首诗更好些?感动的你稀里哗啦然后主动投怀送抱……可我想了半天,竟是一个字也没憋出来。”
  阿史那朵朵忍不住笑了笑起来,想起昨日夜里叶怀袖和她说过的那些话,她心里就情不自禁的有些发慌,和面前这个男子之间以前的感觉是那种淡淡的,有思念,却不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有动心,也不是死去活来的动心。一直很淡,可当李闲在北衙门口抱住她之后,这种淡淡的情愫却瞬间升温,以至于让阿史那朵朵乱了心境。
  “阿史那结社率就交给你了。”
  她垂着头将话题移开。
  “我不知道自己能教他多少。”
  李闲看了一眼坐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叶怀玺,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我可以让他知道如何活着,为什么活着。”
  “草原的事,你不必太过担心。”
  阿史那朵朵再次转移话题,却只能说明她的心境确实有些乱。
  “不要送我太远,出城门即刻。”
  她说。
  “送三十里吧。”
  李闲回答。
  “不行的。”
  阿史那朵朵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靴子低声道:“送三十里的时间太久了些,我又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万一在这三十里之间我忽然舍不得离开长安城,我自己都劝不住我自己的话,谁还能?”
  她抬起头,看着李闲说道:“出城就好,再远我会把自己逼得很难受。”
  “好!”
  李闲点了点头,没有再坚持:“送你的时候,只送到门外。接你的时候,我也会接你到门外……我记得小时候,跟着阿爷一块出门去某个地方,我总有一个问题纠结。比如说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我总不明白,为什么去的时候我出发的村子那么大,要走很久才能到目的地。而回来的时候我又想不明白,为什么回来的时候目的地那个村子又那么大,要走很久才能回到出发的村子?”
  他不知道阿史那朵朵有没有听懂,这是他前世小时候的糗事。
  前世的小时候跟着他父母去姥姥家,他一直纠结到十来岁才想明白这个问题。原来……中间还隔着好几个村子的。
  “好,我等着你。”
  阿史那朵朵笑了笑,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舍。
  黑色的马车和三百多名骑兵在城门口停了下来,李闲拉着叶怀玺的手从马车上下来。阿史那朵朵没有跟着下车,也没有道别,只是嘱咐了李闲和叶怀玺每人一句相同的话。
  “别忘了你对我的承诺。”
  李闲和叶怀玺同时点了点头,一个无声垂泪,一个脸色不舍。
  阿史那朵朵放下马车的帘子,坐好。
  然后擦去一颗本不应该流下的眼泪,只是这眼泪却一点也不苦涩。
  李闲的视线一直盯着马车离去,没有注意到在进城的人群中有一双惊愕的眼睛看着他随机快速的移开。在城门口,排着队等候进城的人群中,高碑坊的里正高来才回头有些骄傲得意的说道:“外乡人,你运气太好了!知道那边那个穿黑色锦衣的人是谁吗?他就是燕王殿下!”
  周来才兴奋的说道:“那日大雨滂沱,燕王亲自到了高碑坊视察民情。虽然只见过燕王殿下一面,但一辈子我都忘不了!”
  他只顾着兴奋说话,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的那个外乡人深深的低下头,似乎是在逃避着什么。
  第722章
女人
  已经九月份,所以出兵之事既然已经定了下来,那么就必须尽快起行,等大军赶到襄阳的时候已经入了冬,若是再拖下去,仅仅是严寒中行军对于士兵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送走了阿史那朵朵,回到天策上将军府之后李闲就开始准备亲征之事。如今他麾下猛将大部分都分派了出去,在身边可用的将领只剩下程知节,雄阔海,程名振等人,且还必须留下一人坐镇长安,在调兵遣将上留给李闲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多。
  杜如晦以丞相之职居文官之首,朝政上的事李闲并没有太多的担心。至于如今被幽禁在寝宫里的李承德,就更不必担心什么。没了李渊为依靠,李承德就如同被困于干旱河床上的鱼。
  但长安初定,只以文官留守显然不够稳妥,必须留下一个强有力的武将站在杜如晦身边,两人合作方能震慑诸臣。而这一文一武,又不能有所冲突。
  雄阔海,程知节,程名振,裴行俨,还有侯君集,这几个人皆是燕云军嫡系出身,从其中选一人协助杜如晦留守长安,这选择其实并不是一件太轻易就能决定的事。罗士信已经率军南下,雄阔海,程知节,裴行俨为当世之猛将,自然还是随军出征为好。程名振和侯君集两个人心思灵动,倒是适合留下。
  可程名振在军中威望不够,而侯君集……
  想到以往的种种,李闲就忍不住摇了摇头。
  一时之间难以取舍,李闲便令人将杜如晦,房玄龄,魏征,和已经降职但爵位没有降低的几个李唐旧臣都召集了来。不多时,虞世南,刘政会,张公谨,唐俭等人也先后赶到。天策上将军府不大的书房,顿时显得有些拥挤起来。
  “孤率军南征之际,朝中诸事,杜如晦可与诸位朝臣商议着定夺,若有大事不决,可让胜屠小花用军稽处的方式迅速送往军中。”
  李闲看了众人一眼道:“这次进兵,不同以往……朝廷大军皆在河北之地,孤若调兵,无异于给懋功肩膀上的胆子又增加了不少分量。窦建德若平,河北数十郡之地尽归大唐,而且张亮的人马才到东平郡,若是再调往襄阳,莫说打仗,行军也能将人马之锐气尽数挫掉……所以,只以长安城中诸军出征之事不变。”
  “现在只看懋功和谢映登两个人能不能解决了李道宗那边的事……虽然当初李道宗有心思靠过来,但那是基于孤打算诱李世民回长安然后斩之,李世民若死,李道宗再无别的选择。现在李世民不回长安,李道宗和李孝恭这两个人都是变数。”
  “孤已经给懋功和谢映登写了信,若是李道宗肯降,那立即将那十万唐军重新整顿,并入北征大军中,分在各营统调。然后自宇文士及军中抽调三五万人马,走水路即刻赶回长安坐镇。陈雀儿的水师已经开拔,再用不了多久就能与宇文士及汇合。”
  “不过这事不是一两日,甚至不是一两个月内能解决的。李道宗还指望着他手下那十万唐军做筹码,若是轻易就降了,他怕无法在朝中立足,这一点孤也能理解,所以才会让谢映登赶过去与他商讨。”
  “至于李孝恭那边倒是无需理会,辅机本已经快到了武当山,却被孤让军稽处的人追上拦了下来,令他在原地等候罗士信的先锋军。李孝恭不是喜欢观望么,那孤亲提大军南下之际,便看他是否还有心思观望!”
  李闲将大势说了一遍,顿了一下后继续说道:“本来长安城中,有诸位坐镇便已经极稳妥,但为保万无一失,孤打算自军中选一大将留守,你们看……谁最合适?”
  李闲伸出几根手指点名道:“程知节,雄阔海,裴行俨,程名振……此四人,谁可留守长安?”
  文官以杜如晦为首,他不说话,下面的人也不好先开口。杜如晦沉吟了片刻说道:“臣以为……小程将军可担当此重任。”
  军中有大程将军和小程将军,大程者,程知节。小程者,程名振。
  这话里有私心。
  李闲立刻就听了出来,但却明白杜如晦这私心不是什么龌龊心思。程名振在四人中资历最浅,杜如晦说留下他,便是因为这个缘故。若是留下程知节,雄阔海或是裴行俨,资历比杜如晦还要老,难以调度。
  “臣以为,雄阔海将军的重甲陌刀营坐镇长安,当保万无一失。”
  房玄龄垂首道。
  “臣附议”
  唐俭,张公谨,刘政会等李唐旧臣纷纷开口道。
  重甲留在长安城,确实极有震慑之力。
  “臣以为……”
  虞世南犹豫了一下说道:“还是小程将军合适些,杜大人之举荐乃老成持重之言。那日……”
  他抬起头看了李闲一眼,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那日长安城中军稽处缉拿叛贼,小程将军率军巡城,不知军稽处的安排,求见主公未果随即率军分驻城中各要处,调军戒备天策上将军府,甚至与军稽处的人有所冲突……但恰是因为如此,臣觉着小程将军行事谨慎持重,乃是合适的人选。”
  李闲嗯了一声又问道:“侯君集此人如何?”
  “兵部侍郎侯君集……”
  杜如晦沉吟了一下,摇了摇头道:“只怕难以当此重任。”
  房玄龄看了他一眼,垂首道:“臣亦如此认为。”
  “那就留下程名振吧!”
  李闲笑了笑道:“张公谨,你回去准备一下,随孤南征!另外……侯君集以兵部侍郎暂代尚书事,也留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6/7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