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明(精校)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756

  这便是燕王,这便是皇帝口中那个三个窦建德,十个杜伏威也顶不上一个的燕王。
  二十三骑人马缓步而来,速度很慢,随行人马如此单薄无论怎么看也不符合燕王如今的身份,但偏偏只是这二十三骑,看起来竟然有一种万千骑兵整齐踏地而行的气势。这二十三骑,竟然给人一种天下莫敌的错觉。
  离着还有一箭之地,燕王李闲下马步行。在他身后那二十二个随从也跟着下马,他步伐不快,但每一步似乎都踏在人心上一样。只这简简单单的举动,也不知道城门口多少人湿了手心,乱了心跳。
  不出刘政会的预料,站在前面的那几个王爷们并没有表现的太过热情。直到李闲距离城门只有二十几步的时候,才在年纪最长的那位王爷带领下缓步迎了过去。
  裴寂会心的笑了笑,低声对刘政会道:“也不知道几人心里打鼓,几人汗流浃背。”
  刘政会自嘲的笑了笑道:“别人不知道,我心里倒是开始打鼓了。”
  “为何不安?”
  裴寂问。
  刘政会自嘲的笑了笑低声道:“也不知道怎么了,竟是看着燕王身后仿似带着千军万马一般。明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但心里却忍不住在想……秦王进城死了三万几千人,朝臣斩了百余个……燕王进城,又是怎么样一番光景?”
  裴寂怔了怔,叹了口气道:“但愿平安无事。”
  ……
  ……
  御书房中,李渊将手里的一份奏折放下抬起头看向面前站着的人,眼神中有些惊诧一闪即逝,随即摇了摇头叹道:“倒是出乎朕的预料了。”
  他面前站着的人正是监门卫将军独孤学,躬着身子道:“燕王只带了二十二个随从,十八个护卫,穿青衫,背缚环首刀,应该就是燕云寨中刀卫营中的精锐。燕王身边有两营刀卫,每营三百人,据说都是江湖上的好手,当初夜入江都城便是带了其中一营。”
  “还有一个身背巨刀的年轻人,应该便是刀卫的统领冷亦。据说这个人才十九岁,是燕王自燕云寨演武院中破格提拔的人。寒门出身,叫聂夺。据说性子冰冷嗜杀,有人曾经说过,要杀燕王,先杀聂夺。”
  “另一个穿儒衫带铁枪的,是燕云军锐金营的将军伍云召。传言他自幼习练的是赵家枪法,便是三国时猛将赵云留下的,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此人机智过人,曾经是燕云军军师徐世绩最看重的将军。”
  “至于那两个女子,臣倒是认识。这两个女子曾经是文刖的义女,一身的本事。”
  独孤学将李闲的随从全都仔细介绍了一遍,竟是如数家珍一般了解。
  “朕也是见过的。”
  李渊提笔将最后一份奏折批阅完,放下朱笔后微叹道:“偏生是个风流性子的,朕允许他带五百甲士进城,是给足了他面子,毕竟说起来他肯回来便为大唐一下子增加了四十个郡!这份功劳,谁也比不上。他却只带二十二个随从进城,这事本来是极漂亮大气的,可偏偏还有两个侍女在其中……落了下乘啊。”
  最后一句话,皇帝透着一丝不满。
  皇帝为什么不满?
  独孤学心里一紧,似乎是隐隐间猜到了什么。
  “让他直接来御书房见朕吧,来的这般晚朕还得破费一顿晚饭……让裴寂和刘政会也跟着一块进来,朕也有事交代他们……”
  独孤学刚要领命出门,李渊忽然声音发寒的问了一句:“独孤鼎抓到了没有。”
  “当日他只身逃出长安,家眷子女都擒住了,臣派了人去追,已经查到了踪迹。”
  “他妹妹杀了朕的长子,朕就灭他独孤这一脉!”
  李渊看了独孤学一眼,独孤学立刻跪倒了下去。
  “朕没说诛九族,牵扯不到你,滚出去办事吧。”
  李渊摆了摆手,想了想又吩咐了一句:“朕要留他今日留宿宫中。”
  独孤学心里巨震,竟是比刚才听到皇帝说要灭独孤一脉的时候还要震惊。心中似乎抓住了什么,但他却不敢确定。
  第624章
是否怨我?
  站的高度决定了视野的广度,所以李闲真没有觉着进御书房甚至是和皇帝共进晚餐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当初他远走草原之前曾经在渔阳郡见过李渊一面,也见了李建成和李慧宁,那个时候的李闲还不会想到以后自己会和他们这三个人有什么交集。甚至因为看见了传说中的大唐开国皇帝而有些小激动,如果换做是那个时候李闲有机会进御书房,只怕他会感觉紧张而兴奋。
  当一个人连皇帝都扇过耳光,那他还会觉着皇帝是高高在上只可仰视的存在吗?
  从玄武门进入宫城,顺着平坦宽阔的石板路一直向南走,快到宫城尽头那座宏伟的建筑便是太极宫大殿,大殿的一侧就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的御书房。李闲走进宫门的时候就被告知,皇帝陛下正在御书房中等他。
  从进门之后李闲的步子就放的有些缓慢,饶有兴趣的打量这个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如今的大唐帝国虽然还远不如大隋,但成为天下正统已经不可争辩。以大唐的国力,谁都不会怀疑再用不了多少日子就能平定天下实现一统。
  他虽然对这宫殿有些兴趣,但却还没到左顾右盼的地步。那些心里准备看燕王笑话的朝臣,等了很久也没见那年轻俊美的男子有什么失态的举动。他们失望之余才想起,面前这个年轻男人虽然是个马贼出身,但他见过的世面比起任何人来说都不小,甚至还要大的多。
  杨广的寝宫,他进过,屠尽了杨广的红袍侍卫。
  突厥可汗的王庭他去过,虽然没有杀进去但不可否认,当时留守王庭的大可敦几夜都没睡好,生怕这个瘟神兴趣所致真的带着精骑在王庭中犁一遍。
  从宫门走到太极宫大殿门口的时候李闲脚步顿了一下,脸色微微有些变化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如果不是仔细盯着他看的话,很难发现他神情有所改变。即便他身边几个大唐的朝廷重臣都在盯着他,也几乎没有人发现他眼神中闪过的那一丝变化。
  是几乎没有,而不是确实没有。
  第一个发现李闲眼神闪烁了一下的是刘政会,当他下意识的看向裴寂的时候,却发现裴寂也是脸色微微惊诧。
  李闲站在太极宫大殿的门口停了一小会,嘴角忽然勾出一抹笑意。
  “有些意思。”
  他自语般说了四个字,随即举步继续往前走了出去。
  刘政会故意落后半步等了一下裴寂,看着李元景,李元昌,李智云,李元则等皇子众星捧月一般跟在李闲身侧,不时有人出言介绍宫殿,他摇头笑了笑,心说有些人就算身世再坎坷,生活再辛苦寒酸但也无法遮挡住他身上的光芒。看着李闲的背影,再看看那几个明显紧张局促的皇子不得不让人感慨。
  “他一路看太极宫的建筑,竟是还有心思发现这个。”
  裴寂跟上刘政会的脚步后低声赞叹了一句:“只怕那些皇子到现在也没有有留意过这个细节,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好消息还是一个坏消息。”
  “管他好坏呢,反正这个人让我看着很舒服。”
  刘政会笑了笑说道。
  “原来你也发现了。”
  裴寂也笑了笑道:“自玄武门走到太极宫正殿是四千五百步,正应着九五之数。咱们都知道,却不是自己走出来的。第一次进宫城就发现这个细微之处的,据说只有一个人。”
  “谁?”
  刘政会问。
  裴寂脸色肃然的说道:“大隋的高祖皇帝杨坚……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据说宇文恺也没有告诉过杨坚有多少步,也有人说宇文恺都没在意过这个。但宫城建好之后杨坚带领群臣第一次从玄武门进宫城就发现了这个细节,他惊讶发之后现随即询问宇文恺是不是故意为之。宇文恺对杨坚说,建造宫城的时候并没有刻意保证走多少步,毕竟每个人迈出的步伐大小都不一样……只有杨坚走正巧是四千五百步,所以宇文恺赞叹道此乃天意,陛下乃是名符其实的九五之尊,天下共主,百官也皆拜服。”
  “其实哪里有这么巧合的事,当初杨坚的帝位是从周宇文氏那里禅让过来的。不少人都说杨坚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建造宫城的时候,杨坚特意吩咐宇文恺将距离留了这么远。据说为了保证按照他的步伐幅度每次走都是四千五百步,他曾经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让宇文恺记录尺寸,就为了保证建好之后不会差了一分。”
  刘政会叹道:“我只知道这个传闻,细节却并不知晓。”
  “我与宇文恺是旧识。”
  裴寂道:“自然知道的比你要多一些……杨坚是刻意而为之,但他却是闲庭信步一般走过来的,竟然步伐大小和杨坚一摸一样!”
  “嘘!”
  刘政会看了看左右皱眉道:“你小声些,这事虽然可能只是个巧合。但正在这个非常时期,这巧合说不得让人利用了去!”
  “其实……”
  他压低声音道:“在燕王之前,并不是只有杨坚一人走这段路正好四千五百步。”
  “还有谁?”
  裴寂惊讶问道。
  “秦王……”
  刘政会声音极低的说道:“但他是第三次走的时候才发现的,告诉我这件事的是长孙顺德。”
  裴寂怔住,随即长长的叹了口气。
  ……
  ……
  李闲走到御书房门口的时候,新任的总管太监高莲生已经在外面等了很久了。高莲生年纪并不大,看起来也就三十岁左右。他本来是晋阳宫中的宦官,那个时候地位也不高,但人很机灵谨慎,李渊称帝之后御书房伺候的太监只有两个,一个是吴英海,一个便是他。吴英海被剥皮处死,高莲生水到渠成的继任了内侍总管。
  “奴婢拜见燕王殿下,陛下已经等您很久了。”
  高莲生虽然不认识李闲,但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自然是个心思灵动的。不用猜也知道那一袭黑袍的俊美男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燕王,连忙躬身行礼。
  “有劳”
  李闲微微颔首道了声谢,然后脚步停住等了一下后面的人。
  裴寂曾是大隋晋阳宫留守,高莲生自然是认得他的。当初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的时候,正是裴寂调运了晋阳宫中大批物资补充军用,李渊才能顺利出兵。要知道当时李渊只有三万余人马,短短月余便发展到了十四五万人。这些士兵们的兵器甲械都出自晋阳宫内库。
  “陛下说,留裴大人,刘大人陪燕王殿下进去,其他人就先各自回去做事。”
  高莲生给几位皇子和裴寂等人行了礼之后说道。
  李元昌,李智云等人连忙告辞,似乎他们对父亲李渊都有些刻进骨子里的惧怕,因为惧怕其人,便是这御书房在他们看来都是洪荒猛兽一般。若是靠得太近的话,说不得真就会被一口吞进去永世不得超生。
  李闲跟他们说了几句寒暄话,那几个皇子转身离去,每个人都觉着心里一阵轻松,甚至还有人下意识的擦了一把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水。李闲看了一眼那几人的背影,眼神平淡,没有一丝讥讽嘲笑的意思。他理解这些人的难处,但却无法生出同情之心。若是有人觉着他们可怜那便错了,只要他们安分一些富贵几代人没有什么问题。比起那些还在为了吃饱肚子,那些读不起书的百姓来说,要幸福的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7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