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明(精校)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756

  “欲成大事,就要懂得变通!”
  陈寅寿针锋相对道。
  “二公子……”
  刘仁静想了想提醒道:“二公子可是在草原上大大的放了一把火!杨广当初封赏二公子的时候,已经将二公子直杀草原深处的事张扬了出去。始毕可汗必然怀恨在心,若是主公出兵南征的话,万一始毕可汗发兵偷袭太原怎么办?”
  刘弘基一怔,恼火道:“那也不能向突厥称臣,属下愿领三千人马坐镇太原,主公放心,便是属下战死也绝不会丢了太原城!”
  “不行”
  李渊摆了摆手道:“你不能守太原,士兵大部分是你训练出来的,进军南下,我打算以你和世民为先锋的。至于太原……就让元吉来守,寅寿的话说的不错,明日我便休书一封派人送去突厥王庭。待派人将慧宁他们从长安接回来,便发兵南下!”
  ……
  ……
  李世民在房中来回踱步,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他走得烦了,在书桌边坐下来,拿着毛笔在手里把玩,心思却全不在上面。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咔嚓一声,那大拇指粗的毛笔被他折为两段。
  “要安排的妥善些!”
  他看向李靖说道。
  “若是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莫说是你,就算是我也会被大卸八块!父亲虽然仁慈,可绝不会纵容家门子弟自相残杀之事!切记切记,若是事情败露,你我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属下明白!”
  李靖站起来抱拳道。
  他早就猜到了李世民会同意自己的提议,因为他早就看了出来。李世民和他自己一样,都是心够狠的人。有些时候,他甚至在面对这十几岁的少年的时候会感觉到害怕。李世民一旦下决心做某件事,莫说那些未曾谋面的庶出兄妹姐弟,便是再亲近的人,只怕他也不会下不去手。
  但李靖绝不敢点明这一点,不然他自己的仕途也就算到了头。
  “我会亲自去走一趟!”
  李靖郑重道:“二公子可在家中等待消息,一旦长安传来消息,二公子就立刻向唐公进言起兵举事,大公子性子沉稳但进取不足,这份拥护唐公起兵的功劳,切不可让别人占了去。而且,二公子要尽力争取讨要来一些兵权。”
  “我明白!”
  李世民点了点头,想了想说道:“慧宁姐姐那边,你还是想办法知会一声的好。毕竟他是我的亲姐姐,我还记得小时候她待我最好。”
  “属下明白。”
  李靖抱拳道:“属下这就启程。”
  “你去吧!”
  李世民说道:“父亲这边,我会劝他。”
  李靖嗯了一声,转身要走的时候忽然顿住,转过头对李世民说道:“若是唐公不放心太原的安危,二公子可向唐公建议与突厥始毕可汗结好。若是能保住太原安稳,便是暂时向始毕可汗称臣也不是不能接受。另外,若是唐公问二公子,谁能留守太原,二公子一定要全力举荐四公子元吉!”
  “这是为何?”
  李世民不解道。
  “元吉公子和大公子关系最好!”
  李靖见李世民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他压低声音提醒道。
  瞬间,李世民就明白了。李元吉和李建成关系最好,他们两个人若是都随父亲出征,李元吉一定会阻止父亲给自己兵权,他们两个联起手来,自己一点便宜都占不到。而李元吉若是留守,李建成便少了个帮手!再者,李元吉年纪还太轻,李渊必然不会放心让他独自一人镇守太原……
  “我还会举荐陈寅寿留下辅佐元吉守城!”
  李世民笑了笑对李靖说道。
  李靖也笑了笑,对李世民的应变能力当真有些佩服。陈寅寿是世子李建成的人,自幼就是他教导李建成,对于政务的处理安排,李建成更是经常问计于陈寅寿。自从李世民自陇右老家归来后,陈寅寿对他就没什么好感。
  “二公子,属下告辞。”
  李靖已经安排妥当,抱了抱拳就要离开。
  “等下!”
  李世民快步上前,拉着李靖的手说道:“药师此去千万小心,不管所图之事能不能成,你都要安全无恙的回来。我身边不能缺了你,切不可自误,要活着回来!”
  第440章
辩势(一)
  河东太原唐公府里在商议着一件大事,大到足以改变大隋如今的格局。在唐公李渊的书房里,他心腹的几个谋士都在,说起即将发动的大事每个人心里都有着难以压制的兴奋,同时也不缺乏慎重。陈寅寿,长孙顺德,裴寂,刘人静,刘弘基,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是轻狂无稽的,他们几个人凑在一起,任何事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李渊的书房中在开会,集中了李渊的心腹谋士。而他的次子李世民所在的独院里也在开会,却只有两个人。一个自然是二公子李世民,另一个则是他的心腹谋士李靖。巧合的是,两边的人都在商议着举旗造反的事,而不巧的事,李世民和李靖都显得略微心急了些,以至于如果李世民的决定再晚下半日,或许就没有死那么多人。
  可惜,李渊的书房中达成统一的时候,李靖已经告别了李世民,只带着十几个随从轻装快马直奔长安去了。
  晚间,李渊将所有今日参加会议的人都留下一起吃了晚饭,然后派人骑快马连夜出发,将在外面公干的唐公世子李建成和四公子李元吉都请回来。只是两个人最近几日肯定回不来,所以李世民的存在略微显得有些突兀。
  饭菜简单,但因为在座的人心情都极好,所以难免多喝了几杯酒,每个人都是红光满面。尤其是陈寅寿,他在唐公府中的时间最长,比长孙顺德还要长,世子李建成自幼便跟随他学习,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将李建成当自己的儿子看一样。唐公李渊终于决定要起兵举事,这对于李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最主要的,在陈寅寿看来,对世子才是真正的一件好事。
  以唐公李渊的人脉关系,以唐公府甲士之精锐,只要摇旗呐喊必从者入流,李家的影响力绝非是窦建德徐元朗那些草莽可以相比的。按照陈寅寿的分析,李家极有可能化家为国,而唐公若是真能完成大业,那么世子也就变成了太子,太子早晚要变成皇帝,而自己就是帝师。
  陈家,或许有机会取代裴家,宇文家,独孤家在朝中的地位,一跃成为新王朝的第一世家!这让陈寅寿这个早就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心里都忍不住有强烈的躁动兴奋。这感觉,是他此生绝没有过的。所以,他感觉自己现在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
  想到这些事,他难免有些得意。
  长孙顺德看了陈寅寿一眼,嘴角挑了挑,浮现在嘴边的一丝冷笑一闪即逝,他心中对于陈寅寿的得意自然清楚的很。所以他有些嫉妒,陈寅寿是世子李建成的人,而他却因为在很久以前便打算将长孙无垢许配给二公子李世民,所以已经站错了队伍。现在想起来他还是有些后悔,只是历史不能倒退重演,他也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二公子李世民身上,幸好,李世民不是个扶不起来的人。
  虽然二公子在府中的时间不多,和府中众谋士的关系也一般,但长孙顺德却极看好李世民的前程,因为李世民在军事上表现出了足够的能力。塞北草原那一战,别说什么战功其实是幽州罗士信东平郡李闲的,二公子能将功劳变作是自己的,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虽然他不甘,可也知道自己现在再转投世子建成的话,只怕被被人讥讽耻笑,而且这个时候投过去,显然晚了不是一天两天。陈寅寿在世子身边的地位不可撼动,便是唐公李渊也对他极为看重。而且看样子唐公将来若成大事,太子的位置也依然是世子建成的,绝不会传给次子李世民。
  所以长孙家若是日后有个好前程,他必须让自己赌一把。
  赌对了,说不定长孙家能一跃而起。若是赌错了……那么又能怎么样呢?长孙家是忠于李家的,只要唐公还在,自己和侄儿长孙无忌,长孙无垢最起码衣食无忧。
  政客也都是投机客,就看下注下得对不对,赌得够不够狠,够不够大。
  所以,即便长孙顺德和陈寅寿没有什么冲突,但他们谁看谁都不会觉着顺眼。长孙顺德几年前就时候已经下错了一次,这一次,他必须全力争取。他看了看在桌子旁陪坐着的李世民,心中隐隐一动。
  世子建成和四公子李元吉都不在唐公府邸中,所以今日在酒席边作陪的,也就只有一个李世民。
  “世民,为父问你一件事。”
  李渊微笑着问道:“若是有叛军来攻太原,而城中兵力空虚,你心中可有办法稳守太原?”
  “父亲在太原,孩儿怎么敢胡言乱语?况且父亲安固河东,百姓爱戴,士卒敬仰,谁敢轻易来犯?”
  “你且说说,就当为父对你的考核吧。”
  李渊微笑着说道。
  听到李渊如此问,长孙顺德率先放下了筷子,双手放于膝盖上,静等李世民回答。见他如此郑重,陈寅寿等人也不好太过放肆,也纷纷坐直了身子。其中与李世民关系极好的刘弘基也目不转睛的看着李世民,等着他做出一翻什么样的回答来。
  “假设,城中兵力空虚,但粮草充沛,而我军主力远在数千里外难以救援,孩儿以为,许以厚利,晓以危急,发动百姓守城,然后想办法在敌军中散步流言,就说太原援军不日便回归来,乱敌军心,然后派得力人手出城求援。”
  这几句话说的中规中矩,挑不出毛病,却也丝毫都不出彩。
  李渊点了点头问道:“向谁求援?”
  “事若危机,自然要懂得变通,孩儿以为,便是向突厥人求援也未尝不可。”
  李渊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你觉得,建成,元吉,与你三兄弟,谁最适合守太原?谁又适合率军远征?”
  听到李渊如此问,李世民立刻就想起了李靖的交代。
  若是唐公问起谁可留守太原,一定要举荐元吉公子!
  李世民想到,李靖交代这话还在耳边,他也才走了不到一日,想不到父亲竟然这么快就问起,也不知道是在试探我,还是真心考究我的能力。药师所说确实有道理,依照对我有利的局面看,自然是要元吉守城最合适。可若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难道父亲就看不出我的心思?就算父亲一时不查,难道陈寅寿那老狐狸看不出我的心思?我若是一时大意,说不得就会被父亲唾弃!
  想到这里,李世民立刻就改了主意。
  “孩儿见识浅薄,说出来还请父亲和诸位叔伯不要见笑。”
  听到唐公问这个问题,长孙顺德和陈寅寿不自觉的坐直了身子,微微侧头,显然十分关注。刘弘基也是如此,唯恐李世民说出什么不妥的话来。
  “你尽管说,这里没有外人。”
  李渊摆了摆手说道。
  “是!”
  李世民抱拳道:“孩儿以为,大哥老成持重,而且久在太原,乃是我们兄弟三人中最适合留守的人,孩儿不如大哥太多,且难以服众。而元吉年轻气盛,锐意敢当,却也不太适合守城。”
  他不等李渊说话又补充道:“只是……大哥久经战阵,谨慎稳妥,而且和军中将领都极熟悉,也好调动兵马。元吉虽然年轻,但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有着一股势不可挡的锐气。若是大哥居中坐镇,元吉领兵为先锋,两个人发挥所长,这世间或许无人能是对手。相比来说,孩儿于军务最生疏,于军中诸将也最陌生,反而显得一无是处,相较来说,若是我们兄弟三人必须分出两人进兵一人守城的话,孩儿反而是最合适守城的人选。”
  李渊赞赏的点了点头,便是一直对李世民没什么好感的陈寅寿也不禁微微颔首。可以说李世民分析的极客观,没带着一点自己情绪上的东西。对于为将者,冷静客观极为重要,所以李渊虽然没有夸奖,但对李世民还是十分满意的。
  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同时松了口气,心说二公子果然天资聪慧没有说出什么让唐公不悦的话来。
  比起城府来说,李世民此时绝不是李渊的对手。他若真的敢说什么让李元吉留守太原,让陈寅寿辅佐的话,只怕李渊早就勃然大怒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7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