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火星上(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187

  唐跃和麦冬并不奢求要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完成,当他们真正地站在了地球历史这座巨墙之前,两人才意识到这堵墙的无边无际,这根本就是非人力所能及之事,甚至连老猫都不可能真正完成它,这是一件没有终点的工作,他们能一直做到生命的尽头。
  唐跃已经交代了老猫,就算自己和麦冬不在了,老猫自己也要接着把历史记录下去,反正它闲着也是闲着。
  除了完成《地球生物进化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两部皇皇巨著,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唐跃也正在思考。
  他在想怎么才能把麦冬接下来。
第二百七十日(2)无解难题
  这三个月以来,唐跃和老猫不止一次地私下里讨论过这个问题。
  联合空间站的自持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尽管它还远未到达自己的结构寿命,但在补给断绝的情况下空间站还能撑多久无人可知,留着麦冬独自一人在上头唐跃着实不放心,万一出现什么问题,他和老猫都帮不上忙。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麦冬的身体,说实话联合空间站着实不是一个合适长期居住的场所,没人会喜欢在狭窄的管道中生活,如果有幽闭恐惧症那更是噩梦。在这种压抑的绝境下,失重和辐射带来的负面影响超出了唐跃和老猫的预料,麦冬的体重正在迅速减轻,她甚至都开始掉头发了。
  唐跃在火星上,好歹还有0.38个G的重力,而麦冬在空间站上,重力几乎为零,后者的生存环境要恶劣得多。
  眼看着女孩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唐跃拉着老猫绞尽脑汁,想找到什么方法可以让麦冬安全落地。
  老猫表示在技术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无论是空间站还是猎户座飞船,它们在设计之初就没想过要进入大气层——进入大气层的那一天就是它们报废烧毁的时刻。联合空间站是巨大的桁架式结构,好比是一个庞大的乐高拼装积木,这种结构只有在失重的轨道上才能稳定存在,一旦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空间站就会迅速崩溃。
  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火星上,再入大气层都是航天工程中最难以克服,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一关,不知道多少飞船探测器就是栽在了这一步上。在无动力的再入中,为了减速降温,返回器必须设计成钝锥形或者钟形,苏联人短暂地采取过球形返回舱,后来因为过于危险废弃了此方案。
  “现在联合空间站的平均飞行速度是每秒钟3.5千米,这相当于十倍音速。”老猫悠悠地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么?只要‘滴答’一下,空间站就已经跑出了七里的路程,它从北京飞至上海只要五分钟。”
  “联合空间站的总重量是六百吨,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它的动量……2.1x10∧9kgm/s,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老猫接着说,“想让它减速下来需要非常大的能量,减速是我们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可以利用猎户座二号的火箭发动机进行反推。”唐跃说。
  “我不确定猎户座二号上还有多少燃料,上一次我们让空间站暴力变轨,一降一升,已经耗费了太多燃料。”老猫摇摇头,“但就算我们能让空间站降低高度又如何?这是在自寻死路……我说过了空间站的结构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过载和高温,进入大气层后空间站的表面温度能突破一千摄氏度,它会烧成一堆碎渣。”
  “空间站上没有任何一个舱室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温度吗?”唐跃问。
  “或许会有……但是舱室能承受下来,不代表其中的乘员能承受得住。”老猫说,“那个舱室会变成一只高温火烤的罐头,无论里面有什么东西都会被烤熟,就跟闷罐烧鸡似的。”
  “过载和高温是我们要面临的第二道难关。”
  唐跃沉默许久。
  他知道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当年地球上的航天先驱们为了克服返回舱的烧蚀问题绞尽脑汁,最后是材料学给出了答案,工程师们在受热面裹覆上耐高温的烧蚀材料,通过隔热材料的剥离来带走热量,这才让返回舱免于被高温焚毁的命运。
  但空间站的外壳上没有这种东西,联合空间站的外壳是金属,工程塑料,隔热薄膜和各种七零八碎,不规则的外形会大幅增加空气阻力,同时在某些部位形成高温聚集区,空间站如果一头扎进大气中,最后的结果就像把蜡丢进火堆里。
  这几乎是在复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
  “最后还有一关是减速,就算你们的运气逆天,扛过了前头的道道难关,但空间站以几倍于音速的高超音速从天而降,你怎么保证其中的乘员不会摔死?”老猫问,“空间站上可没有超大号的降落伞。”
  唐跃抓了抓头发,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还有猎户座二号的发动机……”
  “只是化学动力火箭,不是核聚变发动机,你要意识到我们的燃料是有限的。”老猫打断他,“那火箭还没牛逼到能撑着飞船在大气中安全降落。”
  唐跃有些无助,他多么希望下一秒老猫能话锋一转,冒出一个“但是”来,然后给出一份行得通的计划。
  “所以想让空间站安全降落,在技术上完全不可行。”老猫一锤定音。
  说到底还是人类的身体太脆弱,有一环出现问题就能致命,如果联合空间站里的不是麦冬而是擎天柱,那么根本就不用这么麻烦。
  要什么减速?
  谈什么过载?
  怕什么高温?
  让他直接跳下来就好了。
  ……
  ……
  ……
  唐跃很沮丧,尽管这个结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和老猫没法一直在不可能中制造可能。
  “不考虑携带任何补给和物资,只把人安全地带下来,这都办不到么?”
  “办不到。”老猫说,“让人安全降落才是最困难的,罐头无论是圆是扁都无所谓,但活人跟死人是不一样的,你想想倒霉的科马洛夫同志,当营救人员把他从联盟飞船的返回舱内拖出来时,他烧得只剩下这么一块了。”
  老猫用双手比了比,一个几十厘米见方的长方形。
  唐跃捂住面孔,他当初答应过要把麦冬接下来,但这个诺言或许永远都无法实现了,麦冬只能一直待在上面待到死。
  “猫先生,我正在看这个进化史……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之间存在关系么?他们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吧?”麦冬问。
  “严格地来说,存在一定的遗传关系,无论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体内都有百分之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老猫戴上耳机,转身回答麦冬的问题去了,“但尼安德特人与普通人类——也就是晚期智人属于不同亚种的人类,他们并非你们的祖先。人类起源于非洲,第一批离开非洲大陆的是直立人,第二批离开非洲的是尼安德特人,第三批离开非洲的才是智人,也就是现代人的祖先。”
  “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后来灭绝了?”
  “是的。”老猫点点头。
  “为什么会灭绝?”
  “这个说来话就长了……”
  唐跃坐在椅子上,杵着下巴,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是联合空间站的三维建模,那个模型在反复地旋转,唐跃看着它怔怔地发呆。
  想让麦冬成功降落,这真是个无解的难题。
  这一次和上回运送补给不同,运送补给时只是要克服自然条件与机械故障的困难,鹰号飞船本身是有能力运送物资的,而要让空间站安全降落则完全是在痴心妄想,空间站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
  唐跃忽然皱起眉头。
  “老猫。”唐跃伸手扯了扯老猫。
  “干啥?”
  “我……我有个点子,能克服你说的那些难关。”唐跃缓缓说,“或许有戏,你看看行不行。”
  “什么?”老猫吃了一惊。
  “鹰。”唐跃扭过头来,眼底闪烁着光芒,“鹰号飞船!”
第二百七十日(3)一个人的日落
  “鹰号飞船?”老猫摘下耳机,不明白唐跃这是什么意思。
  “鹰号的上升段,我们打上去的那个小家伙,它不是还对接在联合空间站上么?”
  老猫摆了摆爪子,它当然知道鹰号飞船上升段还对接在联合空间站上,当初它和唐跃历经千辛万苦,兵行险着,才成功地把鹰号飞船送进了空间站的怀抱。至今回想起来,老猫都觉得当时的自己委实是发疯了,才会同意那样冒险的行动。
  但鹰号飞船的上升段已经不可能作为再入大气层的载具了,它是一次性的飞行器,进入轨道之后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如今的鹰号飞船只是一块大号的太空垃圾,按理来说是要抛弃的,麦冬没有丢弃它只是因为地球消失的当下,人造太空垃圾都弥足珍贵。
  “鹰号飞船已经不再有能力进入大气层了。”老猫说,“它早就报废了,推进剂也耗尽了,你要让那丫头坐着一艘报废的飞船降落?”
  “按照正常的飞行标准,鹰号飞船是已经报废了,但它一定有设计冗余,一定还有压榨的空间……对不对?”唐跃的瞳孔放大,压低声音。老猫听得暗暗吃惊,唐跃这是彻头彻尾的赌徒思维,他要无限逼近飞船的设计极限,赌它能撑得下来。
  这就好比城市马上就要毁灭了,你手上还有最后一架波音737可供逃亡,但波音公司的人告诉你说飞机机体已经到了寿命。
  这个时候,你就要赌飞机的设计师们留出了足够的安全冗余,尽管这架飞机只能飞一万个小时,你也要赌第一万零一个小时它不会出问题。
  上一次老猫和唐跃也这么赌过,好在他们赌赢了。
  “除了鹰号飞船,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有能力进入大气层的载具,空间站和猎户座在结构上就不允许,它们必然会解体烧毁。”唐跃说,“但鹰号飞船从设计上就是可以进入大气层的,它是个钝头的升力体,而非脆弱的桁架结构,所以空间站撑不住的阻力和过载它可以承受!”
  老猫沉默着思索。
  唐跃的想法非常大胆非常疯狂,但没有错,在结构上鹰号飞船确实比空间站要坚固得多,空间站进入大气层十死无生,但鹰号飞船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如果我们有办法稳住登陆器的再入姿态,那么它表面的隔热涂层或许能帮麦冬扛过热障。”唐跃的语速很快,不假思索,他思考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想了很长时间。
  隔热烧蚀材料是登陆器独有的优势,鹰号飞船的腹部覆盖着一层坚实的黑色隔热瓦,进入大气层时它以腹部朝地,抵抗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
  登陆器上的隔热瓦是抵抗热障的唯一希望。
  “第一次着陆的时候,鹰号飞船的隔热瓦已经烧过一遍了。”老猫提醒。
  “地球上的那帮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留出至少双倍的冗余来。”唐跃竖起两根手指头,“你还记得杨乱码么?他跟我说,登陆器上的隔热瓦在理论上可以支撑鹰号飞船高台跳水三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1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