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702

  “哈哈哈!”
  台下传来一阵轻笑,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在寒暄客套后,周赫煊终于进入正题,他说:“西方史学界,自十年前的大战以来,开始兴起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思潮,跟文艺复兴史学有很大不同,我们姑且称之为现代史学。”
  周赫煊在黑板上写下“现代史学”四个大字,台下师生立即安静重视起来。因为这种史学研究,在西方都没有形成完成规范的理论,还在逐步探索当中。
  周赫煊指指台下的梁启超:“梁任公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他认为历史和社会是连续性变化发展的,强调历史的总体性、连续性和因果性,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还不够!”
  台下师生齐齐朝梁启超看去,梁启超摇头苦笑,周赫煊是他请来讲课的,结果一上台就把他当靶子竖起来。
  “我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周赫煊在黑板上分别写下“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和“个人”。
  他继续说:“这里的历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而政治、经济、文化,是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三个因素,他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历史事件。历史并非孤立的,所以外交和民族也得研究。至于个人,就是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历史人物的行为活动,很多是偶然的,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
  台下师生露出思索的神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做过这方面研究,但却没有周赫煊讲得这么概括和全面。
  周赫煊又说:“至于单独的历史事件分析,我认为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他又在黑板上写下“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说道:“我们拿甲午中日战争来举例,它的起因是什么?这就要分析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还有中国和日本,甚至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个人等因素。战争为什么会打,为什么能打起来?先来说说日本方面……”
  周赫煊先是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日本当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实行“征韩侵华”政策。而中国内忧外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朝鲜是中国最后一块遮羞布,当时的统治者又不大看得起日本,自然要力图维护我大清的尊严。
  说完战争起因,周赫煊又讲战争过程,两国的外交、两国的制度、两国的经济、两国的军事力量等等对比,包括慈禧修院子也在其中:“中国输掉战争是必然的。在战前,中日两国经历了20年的军备竞赛,中国的海军策略是以防御为主,而日本则是进攻型海军。1889年美国海军报告中,认为中国海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甚至排在美国和日本前面。李鸿章对此沾沾自喜,认为渤海门户不可动摇,日本深感海军力量不足,最大限度的增加海军军费,斥巨资建造了三艘口径大、航速快的军舰。在随后的几年,中国海军停步不前,而日本还在加快海军发展速度。结果此消彼长,到战争爆发前,日本从军舰数量上已经超越中国,军舰的许多性能也超过中国,整体实力其实已经超越中国海军,位列亚洲第一。”
  “这是军事方面,再来说外交。中国毫无外交可言,只能是列强瓜分的对象。而日本呢,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都支持日本发动战争,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
  “为什么这些列强会支持日本侵略中国,这就要从他们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说起……”
  等周赫煊把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讲完,台下师生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这一战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相关研究不计其数,但还真没哪个像周赫煊讲得如此透彻。
  “啪啪啪啪!”
  周赫煊正待继续讲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台下已经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等掌声结束才继续说:“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不再复述。现在来说它的影响,战争中国虽然输了,但国人却在思想文化上彻底觉醒,许多改良派人士逐渐转为革命派……”
第090章【学霸太多】
  关于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梁启超体会太深了。他们维新派里的很多人,就是受甲午战败刺激,才走上了变法之路。
  恍然间,梁启超想到死去的好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多么豪气,却又是多么悲哀。
  周赫煊还在讲台上继续:
  “分析甲午战败的影响,也要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思想文化等等方面来进行。
  军事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去防御能力,这才有了后来的庚子国变。而日本占领台湾、朝鲜后,对中国的东北、华东形成直接威胁。以后如果中日再次开战,那么这两个地方将会变成日本侵华跳板。
  经济上,《马关条约》的签署,中国共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加重了清政府和老百姓的财政负担。而日本则国力大增,不但获得巨额赔款,还缴获价值1亿多日元的舰艇,一下子称雄亚洲。
  政治上,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朝鲜附属国的丢失,通商口岸的增多,让中国彻底成为任由列强宰割的羔羊。清政府威信大失,对中国的统治力更加薄弱,地方势力日渐抬头。
  文化上,中国的天朝上国思想遭受颠覆性冲击,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可以说,甲午战败,相当于日本给中国打了一剂强心针。无数爱国人士走上图强道路,催生出变法派、革命派等等。
  外交上,中国……好了,以上这些就是甲午战争的全部历史研究内容。”
  周赫煊讲完甲午战争又说:“任何历史事件,可能由一次意外触发,但意外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根源,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讲的历史因果性。而接下来的影响,则是他说的连续性。至于所有因素的全面分析,则是他讲的历史总体性。事实上,我的那些历史研究理论,跟任公先生的历史研究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阵掌声后,梁启超摆手苦笑:“明诚,你就别往我脸上贴金了,我的那套理论可没你讲得深刻。”
  “任公谦虚了,”周赫煊拍手道,“正题讲完,现在是自由提问时间。大家有什么疑惑,都可以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讨论。”
  一个戴眼镜的男同学举手道:“周先生,我是学习古文的,你认为文字对各国历史有何种影响?”
  “这可是个大课题,都能写一部专著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周赫煊笑道,“这位同学如何称呼?”
  那男生说:“我叫王力,国学研究院的学生。”
  尼玛,要不要这样!
  怎么随便蹦出来个学生,就是未来的学术巨擘?
  周赫煊狂汗道:“王力同学你好。关于你刚才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说一些自己的浅见。人类发展,先有语言,再有文字,它甚至先于国家出现。在远古时代,语言和文字是维系一个族群最重要的手段。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各地方言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甚至无法用语言交流。为什么中国能分久必合?汉字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其实就凝聚了中国这一国家概念。比如南北朝、五代、南宋时期,中国长时间处于分裂状态,但各地国民都以大一统的中国人自居,都有着同一种心态,军阀或者君王,也都下意识的以统一中国为己任。这就是汉字的力量。”
  “谢谢周先生解惑。”王力恭敬道。
  周赫煊说:“这只是我个人浅见,我对国学研究不深。如有错误,还望各位原谅。”
  “啪啪啪啪啪!”
  又是一阵掌声,台下师生对周赫煊谦虚的态度非常有好感。
  “周先生,”另一个学生举手道,“听说《射雕英雄传》是你写的?”
  周赫煊笑问:“好看吗?”
  那学生说:“内容非常精彩,但我发现了一些历史性错误。比如小说中的铁木真,统一蒙古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到他逝世只有两年时间。而真实的铁木真,做了21年的成吉思汗,这里小说明显与史实不符。”
  周赫煊无语的看着那位同学,心想:你们这群学霸,读个小说至于这么较真吗?还让不让人装逼了!
  周赫煊只能解释说:“小说不是历史专著,优先服务于故事情节。如果严格追究,那《三国演义》也不用读了,大家尽可把书烧掉。关二爷也用不着那么累,还要帮孙坚杀华雄。”
  “哈哈哈哈!”众人大笑。
  “谢谢先生解惑。”那位同学有些尴尬地说。
  一堂课上到大中午,才终于结束。
  清华师生意犹未尽,同学们一边走还在一边议论:
  “这位周先生真不简单,他要是能来清华当老师就好了。”
  “那个现代史学理论,不会是他自创的吧?”
  “很有可能,其他教授都没提过。按照他的理论研究历史,会更加精确、简单和深刻。”
  “听说他还是游历诸国时,自学成才的,眼界比我们闭门造车的都要宽广。”
  “谁有《射雕英雄传》,借我看看呗。”
  “书店里就有,自己买去!”
  “……”
  等学生们陆续离开,清华历史系主任陈懋德热情地跟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你的讲课太精彩了,让人茅塞顿开。”
  “哪里,只是一家之言。”周赫煊笑道。
  陈懋德颇为期待地说:“周先生是否愿意来清华任教?这里的教授职务虚位以待。”
  “这个嘛,我再考虑一下,天津那边实在走不开。”周赫煊婉拒道。
  陈懋德有些失望,但还是笑道:“如果周先生哪天改变主意,清华历史系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
  周赫煊说:“多谢陈主任看重,不胜惶恐。”
  梁启超突然来搭周赫煊的肩膀,建议道:“明诚,你今天讲的内容,完全可以写成一部著作,书名就叫《现代历史研究法》。”
  “有时间我会写的。”周赫煊对此很感兴趣。他这本书一旦问世,“中国现代史学理论创始人”的头衔肯定没得跑,就算到了欧美都能装逼。
  众人说笑着结伴去吃饭,突然见朱湘狂奔而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说:“周……周兄,可算找到了你!”
  “怎么了?”周赫煊问。
  朱湘急道:“《诗镌》被查封了,志摩他们也被抓了,好像是你那首诗惹的祸。”
  “岂有此理!”
  周赫煊还没说话,梁启超就勃然大怒。他虽然在婚礼上教训徐志摩,但自己的学生自己可以骂,别人却不能抓。
  梁启超阴沉着脸说:“你们先吃饭,我去见张作霖。这个臭马匪,还真无法无天了!”
第091章【活曹操】
  梁启超有理由生气,因为被封的《诗镌》属于《晨报》副刊之一。
  《晨报》最初名叫《晨钟报》,由梁启超、林长民等人联合创办,属于“研究系”的机关刊物,它是帮直系军阀说话的。
  梁启超退出政坛后,《晨报副刊》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基地,经常刊登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但自从徐志摩去年接管后,《晨报副刊》开始转变政治立场,发起“对俄问题”大讨论,对俄国革命持反对态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