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3/702

  历史上,陈其尤这次揭露孔祥熙贪污舞弊,不仅惨遭老蒋撤职,还被囚禁于息烽集中营,直到三年后才被放出来。
  可怜在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每年的捐款多达7亿元(法币),美洲华侨每年捐款2亿到3亿元(法币),以司徒美堂为首的致公党高层共捐5400万美元。这些钱有多少用于抗战,又有多少被四大家族揣进腰包?难以统计。
  冯玉祥在四川号召捐款,四川人民勒紧裤腰带,当年就捐出7亿多元法币。还有两湖、云贵、两广、陕豫……全国百姓捐出的钱,又被某些人贪污了多少?
  想到这里,周赫煊就对募集捐款和寻求借款毫无动力。那些硕鼠连美国支援的军用罐头都要倒卖,给前线将士派发“猪食”,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活该被赶到台湾去!
  “这种事不提也罢,实在败兴,”陈演生说,“明诚此去美国,如果能说服罗斯福售卖飞机,那我致公堂的美洲捐款,干脆直接换成飞机运回国,免得遭到孔祥熙的私吞。”
  周赫煊说:“我试试看吧。”
  黄明堂感慨道:“唉,还是年轻好啊,可以为国效力。我这个老头子行将就木,只能站在旁边为你们摇旗呐喊了。”
  周赫煊安慰道:“有心为国即是英雄。”
  历史上,再过半年广州就要沦陷。而黄明堂以72岁高龄,带着妻子回广西老家募兵抗日,结果因旅途劳累,走到半路上就一病不起,抱憾而终。
第847章【话不投机】
  离开广州之前,周赫煊还是忍不住见了吴铁城。
  如今广州作为中国进口物资的转运中心,吴铁城和曾养甫整天都极其繁忙。一方面忙于应付日军轰炸,组织抢修铁路和厂房民舍;另一方面忙于战略物资的运输调度,里面弯弯绕绕的事情太多,很多都需要吴铁城亲自过问。
  “子増兄,别来无恙啊!”周赫煊抱拳笑道。
  吴铁城快速签署了一份文件,才起身说道:“明诚兄,你怎么到广州来了?”
  周赫煊说:“奉中央命令,出访美国。”
  吴铁城打着官腔说场面话:“明诚乃国之大贤,在西方名声显赫,此去美国定然收获累累。”
  “子増兄过誉了,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周赫煊谦虚两句,说道,“我这次来广州,发现一路上都有日机轰炸,广州恐怕不久就要成为日寇进攻的目标。”
  吴铁城颇为自信,摆手说:“明诚勿虑,广州靠近香港,是英国人的利益重心。日寇是肯定不敢进犯广州的,否则必然引来英国的干涉。”
  “上海也是列强利益之重心,比广州更重要。”周赫煊提醒道。
  “那不一样,”吴铁城详细解释道,“明诚兄虽是国际问题专家,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事另有内情。早在淞沪会战刚刚结束时,日寇就准备进攻华南,但因为日机轰炸美国和英国战舰,引起了英美两国的强烈抗议。因此在去年底,日寇怕引起列强干涉,就已经改变了作战计划,敌人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攻打华南。再则,苏联跟中国签署了和平协定,日寇必须派兵在北方防御苏联,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南下。”
  吴铁城所说的都是实情,也是从老蒋到余汉谋等各级统率,彻底忽视华南防御的根本原因。
  于是乎,老蒋不但没有加强广东防御,还不断从广东抽调粤军精锐北上。福建和广东虽被设为第四战区,但都是样子货,只有一个名字而已,连战区统率机构都没有建立起来。
  历史上,在日寇进攻广州的一个月前,吴铁城就向老蒋紧急汇报,说得到了日军要进攻广州的消息。直到日寇攻打广州的四天前,吴铁城又急电老蒋,说香港的英军情报机构发来消息,日寇将在11日前后发动进攻。
  老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日本人的谣言,不但没有指示广州加强防备,反而继续抽调粤军增援武汉。在广州遭到攻击的两天前,老蒋还给余汉谋发命令:“无论如何,须加抽一师兵力向武汉增援。如能增此一师,即可确保武汉。否则武汉将失,粤亦不能保。只要武汉能守,则粤必无虑。切盼吾兄不顾一切,勉抽精兵一师,以保全大局。”
  余汉谋没有办法,只能抽调粤军增援武汉,兵还没派出去,日寇就已经发动了对广州的进攻。
  广州的三位大佬吴铁城、余汉谋和曾养甫,搁在民国政坛都极有能力,至少不是庸碌无为之辈。但他们被老蒋坑惨了,最后还得站出来为广州沦陷背锅,蒋委员长实在害人不浅。
  就拿余汉谋来说,抗日名将啊,后来指挥的两次粤北会战打得极为精彩,跟一塌糊涂的广州保卫战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三人虽然属于背锅,但也难辞其咎,他们确实在广州做了太多令人诟病的事情。以至于,三人后来对广州避而不谈,只大肆夸耀他们其他的成就。
  周赫煊感觉自己无法说服吴铁城,只能退而求其次道:“子増兄,不论如何,日寇肯定是要进攻广州的,因为广州乃粤汉线之起点。中国从欧洲购买的军火物资,都要从广州运进来,日寇岂能坐视不理?即便像你说的那样,广州一年半载之内没有危险,但一年半载以后呢?所以,我恳请子増兄,赶快下令转移广东南部地区的工厂和学校,免得到时候慌乱无促。”
  “不可,”吴铁城抬手说,“既然日寇没有攻打广东的计划,我们现在就搬迁工厂和学校的话,必然造成社会各界恐慌,属于自乱阵脚之举。”
  周赫煊气得直想发笑,继续苦劝道:“子増兄,战争期间,搬迁工厂和学校属于正常行为,老百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吴铁城叹气道:“明诚兄,实话跟你说吧。广东现在负担着重要任务,必须为前线和中央输送物资。广州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工厂,每天机器连轴转,上午被轰炸,下午就要赶紧复工。为了什么?还不是在为前线和中央生产后勤用品!一旦搬迁,何时才能复工?而在复工之前,又拿什么输送到武汉去?”
  周赫煊顿时语塞,他实在无话可说了。
  广州如此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此危险的沿海城市,在国府官员的眼中,居然不是潜在前线,而是负责生产输送物资的战略大后方……
  强忍着吐血的冲动,周赫煊再退一步道:“好吧,广州的工厂需要完成生产任务,那学校呢?就拿中山大学来说吧,从七七事变到现在,中山大学已经被轰炸了近10次,师生死了好几个。为什么不搬迁?为什么让学生顶着轰炸上课?”
  吴铁城耐心解释道:“中山大学是广东最好的大学,社会各界都盯着呢。只要中山大学还在广州,那就表示国民政府没有放弃广州。一旦中山大学迁走,则广州民心必乱。民心一乱,局面将不可收拾。至少资本家们会很担忧,会想着把自己的工厂搬走,整个广州的工业就全毁了,广州的后勤生产任务也没法完成了!”
  “你是拿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当儿戏!”周赫煊怒道。
  吴铁城正色道:“为了抗战胜利,一切皆可牺牲。”
  “我……”周赫煊强忍住怒火说,“那好,中山大学可以不搬,其他学校必须搬走!”
  吴铁城也不想跟周赫煊吵架,敷衍道:“我需要先开会讨论,毕竟诸多学校内迁是大工程。怎么迁?迁到哪里?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
  开会讨论?
  恐怕日寇兵临城下了,讨论都还没有结果。
  周赫煊悻悻然道:“那告辞了,希望子増兄把内迁之事放在心上。”
  “明诚慢走。”吴铁城态度很好,亲自把周赫煊送出省府官邸。
第848章【贸易和战争】
  老蒋的一封电报,让周赫煊在广州停了下来——等人。
  于是乎,周赫煊只能顶着轰炸写小说,居然把《黑土》的最后一部都快完成了。足足等到五月初,终于等来陈光甫、席德懋和任嗣达等人。
  陈光甫,银行家,被誉为“中国的摩根”,现任国府财政部高等顾问,战时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将衔)。
  席德懋,金融家,国府财政部平准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业务局局长,奉命常驻香港,负责维持法币的国际汇率。
  任嗣达,贸易商,主营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欧美各国人脉甚广。
  三人被老蒋派来,自然是要到美国寻求借款。就算没有周赫煊,他们也是要去一趟美国的,只不过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历史上,常凯申被资金紧缺逼得心急火燎,不断勒令孔祥熙赶快去国外弄钱。孔祥熙便找到陈光甫,因为陈光甫跟美国资本家摩根交情深厚,想凭借私人关系打开一道口子。
  咱们的孔祥熙院长没有任何求援方案,甚至连求援的数目也不明确,但却狮子大开口,让陈光甫至少要争取3亿到4亿美元的借款。
  陈光甫心中很想骂娘,借个屁的3亿美元啊,他连借300万美元都毫无信心。于是托病不愿成行,被老蒋和老孔反复催促了几个月,陈光甫才硬着头皮前往美国。
  刚开始的时候,陈光甫等人的谈判很不顺利。但随着广州和武汉相继失陷,罗斯福和美国资本家们有些慌了,觉得必须拉中国一把,否则中国被日本平推还玩个屁啊,于是借款合同居然谈成了。
  如今陈光甫正是拖着不肯走的时候,孔祥熙对他说:“光甫,周明诚对借款之事有办法。他当谈判特使,你当谈判副使,肯定能够谈成的。你心中没有方案,可以先去问问他啊,相信周明诚必有策略。”
  陈光甫心想,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那就去呗……因此比历史上提前两三个月动身。
  周赫煊跑去美国要借款只是幌子,他主要是去弄飞机的。老蒋拍电报让他等人,周赫煊还以为是等几个外交人员,结果见面才发现,居然是一群玩金融贸易的跟他汇合。
  妈卖批!
  众人在广州登船前往美国,对借款之事皆无头绪,只能天天跑到甲板上喝咖啡讨论。
  这天风和日丽,海风吹拂。
  陈光甫喝着苦咖啡说:“周先生,你是国际专家,你觉得美国真能给援华借款吗?”
  周赫煊摇头道:“不可能,美国宣称严守中立,是不会直接对华贷款的。除非……”
  “除非什么?”席德懋问。
  “除非咱们换个方式,”周赫煊说道,“在美国成立一家贸易公司,通过商业合作,向美国企业寻求民间商业贷款。这就绕开了美国的中立外交政策,让罗斯福有操作的空间。”
  陈光甫拍手道:“此法甚好!”
  席德懋说:“既然是民间商业贷款,那就必须让美国人觉得有利可图。任先生,你是国际贸易专家,美国最迫切的想要中国什么商品?”
  “当然是钨矿!”
  任嗣达立即就说道:“钨矿乃工业稀缺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矿供应国。世界第一的钨矿在江西,世界第二的钨矿在广东,此为我国的巨大优势。用钨矿之利来引诱美国入毂,对方多半会同意。”
  周赫煊非常熟悉中国近代史,知道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有五次贷款,“钨矿借款”只是第三笔,而第一笔则是“桐油借款”。
  当然,周赫煊知道的也仅限于此,并不清楚五次借款的详细内容。毕竟除了专业论文之外,历史书里顶多只顺笔一提,读者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去研究细节。
  美国的五次对华借款,名称分别为:桐油借款、华锡借款、钨砂借款、金属借款和财政借款。
  顾名思义,前三起借款分别跟桐油、锡矿和钨矿有关,而这个先后顺序也肯定有原因。可以就此推测,美国最急需的商品是桐油,其次是锡矿,接着才是钨矿。
  周赫煊出声问道:“钨矿最大的进口国是哪个?”
  “德国。”任嗣达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3/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