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702

  等周赫煊离开武汉,回到重庆时,川康各军已经整编完毕,刘湘准备率部出川抗日了。
  事实上,早在六月份,川军就已经开始全面整编。
  七月六日,川康正式整军。
  整军会议召开的第三天,就传来七七事变的消息。刘湘立即发出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
  八月七日,刘湘到南京出席国防会议。在各方势力因战和问题争吵不休时,刘湘站出来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并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担。”
  八月二十六日,刘湘返回四川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出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川军各部将领纷纷请缨抗战,范哈儿表现得尤为积极。
  范哈儿因为得罪了刘湘,在整军的时候被撸成光杆,虽然名为副军长,却连一个大头兵都无法指挥。他高喊着抗日口号上蹿下跳,刘湘甩都不甩他,范哈儿只能独身奔赴抗日前线——上海,想找拜把兄弟杜月笙帮忙,让老蒋给他弄一个实权将军来当当。
  且不管范哈儿的抗日意图为何,但他确确实实为抗战立下了大功。
  历史上,范哈儿被老蒋任命为第八十八军军长,并自掏腰包募集兵员。他带出的这支部队,后来炸死了酒井直次,让酒井直次成为日本陆军史上第一个阵亡的在职师团长。
  酒井直次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曾在江浙徽三省实行三光政策,甚至让部下进行强暴妇女比赛,评出老虎、豹子和豺狼,即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
  就是这么一个丧尽天良的混蛋,死在第八十八军的地雷之下。虽然当时范哈儿已经调离八十八军两个月,但毫无疑问,八十八军是他自掏腰包一手带出来的,并在范哈儿的指挥下屡立战功,由人员不齐的杂牌军升格为统辖3个师的甲种军。
  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抗战,刘湘只是个专打内战的地方军阀,范哈儿也只是个坏事做绝的小军阀头子。
  就像前面提到的许传音博士一样,最初也没那么伟大。他被日寇特许在南京自由走动,其实是允许他收殓街头尸体,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许传音好几次差点被日军拖去枪毙。但他不但没有胆怯害怕,还因为目睹了同胞的死难惨状,整个人的灵魂都得到升华,由普通人变成英雄,全心全意地投入营救同胞的行动当中。
  英雄,其实也可以是一个个普通人。
  四川安县,曲山镇。
  这里是四川大旱的重灾区,老百姓还没从灾荒当中缓过气来。
  小学老师王建堂看到刘湘的《告川康军民书》,扔下报纸就来到镇上。这天正逢赶集,王建堂爬上人家演川剧的戏台,在演员懵逼的眼神当中,对着台下大喊:“哥子伙,姐妹伙,大家听我说几句!小日本儿已经打到上海了,派飞机到处轰炸,不晓得炸死了好多同胞。四川离上海很远,但是也很近,如果我们不抵抗,日本鬼子很快就要打到四川。日本鬼子坏得很啊,烧杀抢掠啥子事都干得出来。要想四川乡亲不遭小日本毒手,我们四川人就该站出来,是男子汉的就跟我一起去参军,把狗日的小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大家说,我的话在不在理!”
  “在理!”戏台下传来稀稀拉拉的回应声。
  王建堂又说:“以前川军只晓得打内战,现在川军要抗日了。我是小学老师,日子还过得去,但这个老师我不当了,我要出川打鬼子。不然等鬼子打到四川,哪个娃儿还有机会读书?跟我一起去抗日!”
  “王先生(特指老师),我跟你一起去!”台下有人举手响应。
  “好得很,还有哪个?”王建堂喜道。
  “还有我!”
  “我也去!反正日子过不下去了,还不如参军打鬼子。”
  “算我一个!”
  “……”
  这个川西北的偏僻小镇,大部分百姓都蒙昧无知,但却当场有上百人站出来。
  王建堂带着这些伙伴,在镇上到处宣传抗日思想,只用一天时间,就召集了176名壮丁。他们找来一块粗布,咬破手指写下请战血书,第二天早晨便送到县长成云章那里。
  成云章大受感动,立即批准了王建堂等人的请战书,将他们统一编入安县义勇补充队,并定下日期举行盛大的欢送会。
  安县义勇队离开家乡那天,已经是秋季了。一改去年以来的干旱,这天的雨下得很大,3000多名老百姓自发冒雨前来给子弟兵送行。
  王建堂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年老病衰,无法亲自来送行,只能通过邮局寄来了一面旗帜。
  邮局职员拿着一块白布疯狂奔跑,拦在即将出发的队伍前面说:“等一哈,等一哈!王建堂快站出来,你老汉儿(父亲)给你送旗子来了!”
  县长成云章打着伞过去,说道:“啥子旗,给我看一哈。”
  两名随员立即接过旗帜,当众张开,只见白布中央写这着大大的“死”字,右侧两行小字为“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侧五行小字为“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场面一时寂静,随即轰然,认字的给不认字的念着死字旗内容。
  县长成云章眼眶红润,扔掉雨伞,亲手把死字旗交到王建堂手中,哽咽道:“壮士保重!”
第827章【与子同袍】
  在七月初的川军整编会议上,中央代表和四川军阀勾心斗角,四川各军阀之间也彼此算计,众人耍尽了十八般武艺,场面可谓是群魔乱舞。
  然而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让阴阳怪气的川军整军会议,瞬间变成热血沸腾的誓师大会。
  从刘湘到川军小军阀,纷纷表示拥护中央,坚决抗战到底。
  常凯申对刘湘的爱国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张口做出承诺,要在安徽、河南、山东建立第七战区,由刘湘担任战区司令,并率领川军主力在第七战区抗日。
  刘湘满怀憧憬的答应下来,于是他麾下的川军被分为两路。一路从重庆出发,东出夔门进入河南;一路从成都出发,北走剑阁进入河南,两路川军约定好了在第七战区汇合。
  但东路和北路的两股川军,一出川就被各战区司令长官分割,四分五裂的被打散调入抗日前线,刘湘几乎已经失去了对前线川军的掌控。
  顺便一提,参加抗战的川军还有一路,那就是从贵州出发的杨森部队。
  杨森在与刘湘的军阀战争中失败,遂投靠老蒋,被调入贵州“清乡”——其实老蒋打算调杨森去云南,以取代云南王龙云,结果被龙云挡了回去。
  杨森部是第一支开赴前线的川军,从贵州徒步出发,用24天时间走完50天的路程,在湖南乘车船转到上海,没顾上修整就被投入淞沪战场。这支川军与日寇血战七天七夜,一万二千人只剩下五千士兵。
  更惨烈的是杨森旧部第43军26师,郭汝栋率军从贵州出发,经46天的跋涉抵达战场,第二天就投入战斗。四个团长阵亡两个,十四个营长伤亡十三个,连长、排长伤亡250多个,全师七千人只剩下七百名还能站起来的士兵,伤亡率高达90%。但他们坚守了七天七夜,把阵地完完整整的移交给换防友军。
  杨森和郭汝栋虽然打得惨烈,但他们跟老蒋关系好,事后尚且得到了应有待遇,而刘湘的部队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历史上,邓锡侯率领北路川军,从川陕公路徒步进入陕西,原计划是要去河南接受刘湘的领导。西安的长官蒋鼎文一拍脑袋,就命令火车把这支川军拉去山西打仗。
  邓锡侯被搞得一头雾水,却只能服从安排,他唯一的要求是川军出发时天气炎热,现在北方日渐寒冷,希望第十战区能解决棉衣。蒋鼎文说:“到了第二战区,装备和补给,阎锡山都会给你们安排。”
  而当邓锡侯率部抵达山西后,阎锡山这个老抠一毛不拔,漠视川军挨饿受冻,就是不愿提供棉衣和装备。而阎锡山囤积的物资,后来大部分都在太原沦陷时,成了日本鬼子的战利品。
  不但如此,六万成编制的北路川军,被支离破碎的分散到各战线,真正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发挥。在撤退途中,他们又被友军抛弃,连司令邓锡侯都差点被伏丧命。
  这路川军几乎没有打像样的仗,就已经损失近半兵力。客死异乡的川军儿郎,在凛冽的北国寒风中,临死时身上还穿着出川时的单衣。
  就这样,邓锡侯、孙震所率的第22集团军,只剩下两万残兵败将。他们流落北方,缺乏衣食弹药,不得已抢了晋军的军械库。而丢了整个太原,将大量物资扔给日本人也不给川军的阎锡山,对川军的“抢劫”行为大发雷霆,咆哮着让老蒋把不抗日只抢劫的川军调走。
  老蒋问程潜:“是否愿意把川军调到第一战区。”
  程潜怒道:“阎老西都不要的破烂,你塞给我?坚决不要!”
  老蒋也怒了:“那让他们滚回四川去称王称霸好了!”
  这个时候,白崇禧出来打圆场,联系李宗仁收留了这支可怜的川军部队。
  李宗仁只给川军拨发了500支步枪和若干弹药,就让处处受欺负的川军感激涕零,于是有了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至于刘湘亲率的东路川军,虽然待遇要好得多,但却被老蒋玩阴招搞得一塌糊涂。当时刘湘已经病重,部队由唐式遵和潘文华指挥,老蒋收买唐式遵,打压潘文华,把东路川军弄得分崩离析,气得刘湘吐血不止,一命呼呜。
  由此,川军各部都成了后娘养的苦孩子。他们放下原先的矛盾,只剩下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跟日寇血战到底,然后……死在一起!
  周赫煊现在能做的,只是给川军将士发一身新衣服,别让他们在寒风中穿着单衣客死他乡。
  九月一日,成都。
  邓锡侯召集第四十五军出川官兵,做最后的动员训话:“一二五师的官兵扬言,不发清所欠薪饷就不出发。你们的欠饷是该发清的,但我真的拿不出来……日寇侵我国土,杀我同胞,抢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全国一致请缨杀敌,我们军人的天职就是为全中国人民,出川抗日。前线情况,急如星火,怎么能说要发清欠饷才出发呢?”
  数万官兵站在烈日下,默然无语。他们身体瘦削,穿着褴褛的单衣,脚踩破旧的草鞋,似乎被风一吹就要倒下。
  邓锡侯大声问道:“你们是等发欠饷,还是马上出发?”
  突然,全体军官带着士兵应道:“愿立即出发杀敌!”
  “很好!”
  邓锡侯露出笑容,对周赫煊道:“周先生,你来讲几句嘛。”
  周赫煊心情沉重的走上台,说道:“现在是九月,等你们走到北方,就已经是晚秋了。北方的气候很冷,只穿一件单衣能冻死人。兄弟我一介书生,没有本事上战场杀敌,只能在后方聊表心意。我今天带来了六万套棉衣棉裤棉鞋棉帽,大家散会后各自去领取。另外,家里面实在困难的兄弟,请一会儿到我这里来登记。我会派人去实地调查,帮那些贫困的家属安排工作,保证不让英雄在前线流血,而英雄的亲人在家乡挨饿受罪。若是谁战死了,他的孩子我来养,我还要让孩子们读书成才。我周某人说到做到!”
  这番话说出来,数万官兵顿时展露笑颜,甚至有人大喊:“周神仙硬是要得,周神仙万岁!”
  全军欢腾,士气高涨。
  邓锡侯见此情形,高兴之余又忍不住说道:“周先生,惭愧啊,还要让你破费。”
  周赫煊低声告诫道:“去了北边,当心中央军使诈。川军要抱团,不要被别人打散,切记,切记!”
  “我晓得了,多谢周先生的忠告。”邓锡侯点头说。
  周赫煊不禁一声暗叹,真到了前线,恐怕就由不得邓锡侯做主了,一旦他反对就是违抗军令。
  一箱箱的棉衣、棉裤、棉鞋、棉帽,被后勤人员抬到校场,都是周赫煊的被服厂和鞋帽厂所生产,数万官兵闹腾着排队前去领取。
  许多领到衣物的川军士兵,当场就顶着36度的酷热,喜滋滋的穿着新衣服显摆炫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