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702

  第一阶段,大家各自展开行动,各人抱着自己的见解,有主张立即抗战的,有主张积蓄力量的,有主张和平统一的,有主张武力统一的。各种小团体五花八门,一盘散沙,虽然热情高涨,但是毫无组织性可言。
  第二阶段,复兴社(蓝衣社)成立,老蒋的势力趁虚而入。复兴社高举国家大义的旗帜,一边吸纳留学生加入,一边号召海外华侨捐款。但他们却一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活动经费用去无数,却没有任何成效可言。甚至有留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复兴社居然以停止留学经费而威胁。
  到了现在,海外抗日救亡运动即将进入第三阶段。
  那些对国党复兴社强烈不满的华侨和留学生,开始自发联合起来,由华侨提供活动经费,留学生组织抗日团体,共同开展真正的抗日救亡运动。
  今天主持会议的留学生叫杨凯,他是周赫煊资助的第三批留英学生:“昨天,我们确立了团体名称、组织框架、联络体系、活动纲领等等,今天具体讨论实际的抗日救亡策略。请大家畅所欲言,季铭星同学负责会议记录。”
  立即有人举手道:“我觉得,我们首要工作是宣传,让洋人和海外华人都清楚局势的发展,清楚中国遭受的苦难。宣传主要分三种方式:第一,社交宣传。利用联谊活动、学术活动等等,联络新闻记者和各国同情人士,并努力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第二,口头宣传。尽量结交更多的外国朋友,通过日常的交流,尽可能获取他们的友谊和同情;第三,文字宣传,比如出版英文刊物,印发英文小册子和宣言等等。我说完了,希望各位同学采纳支持。”
  “啪啪啪!”
  杨凯带头鼓掌,赞扬道:“许立勤同学的发言高屋建瓴,很有水平。特别是文字宣传,这一点必须做好。大家继续!”
  又有人举手说:“我们的人太少,影响力几乎为零。我认为应该联络更多的抗日救亡团体,组建一个英国抗日救亡大联盟,把声势搞大起来。同时,拒绝复兴社的国党走狗加入,他们只会带坏组织风气!”
  “对,不能让复兴社的人进来,”有个留学生气得破口大骂,“老子去年加入他们的抗日团体,把辛苦打工赚的钱都捐了做活动经费,自己只能一天吃两顿。结果呢?我曹他麻个比,屁事都不干,除了开会扯淡,就是帮老蒋宣传内战!”
  杨凯连忙说:“开会呢,别说脏话。对于复兴社,我也不愿他们加入,这一点补充进章程里边。大家继续。”
  众人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联络和引导更多华侨,比如跟国内取得稳定联系,确立越洋捐款通道,组建抗日学术研究小组等等。
  会议气氛很热烈,那种齐心协力爱国救亡的真挚感情,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浑身上下的热血似乎都已经沸腾起来。
  “九一八事变”就跟甲午战败一样,带给国人太大的刺激,同时也催生了无数伟人和默默无闻的爱国者。
  咱们就拿科学巨匠钱伟长先生举例,他最开始是学历史的,因为受到“九一八”刺激才转攻物理。
  当听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钱伟长认为学历史没用,应该学造飞机大炮,中国才能不受人欺负。他急匆匆跑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的办公室,结果发现已经排起了长龙,有五分之一清华学生都跑来报物理系了,而当时物理系招生只有10个名额。
  排了很久的队,钱伟长终于见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他激动地说:“目前我们祖国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所以我要学物理,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这一点请先生放心!”
  吴有训主任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十分欣慰,然后看了一下钱伟长的成绩,非常果断地拒绝了他。
  钱伟长的物理,居然足足考了……5分(100分卷)!
  最终钱伟长还是读了物理系,因为吴有训被他缠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答应让他先试着学一年,于是未来的物理大师就诞生了。
  这个年代的爱国精神,那是21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餐馆里的会议,差不多开到傍晚才结束。老板刘兴祖举着一张刚刚出炉的晚报冲进来,高兴地大喊道:“各位同学,有好消息!周赫煊周先生,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提名,报纸说他是‘来自远东的巨人’!”
第675章【被歧视的美国佬】
  瑞典文学院,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经过三个月的“决选者”调查,文学院在9月中旬正式开始复会。
  会议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诺贝尔文学奖主席霍尔斯陶穆,站起来发言道:“我代表瑞典文学院正式宣布,今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者有五名,他们分别是……对于以上五名文学家,瑞典文学院并无异议。那么,现在开始第一轮投票表决!”
  瑞典文学院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机构,具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如果该机构对评委会推荐的决选者名单有异议,那么可以直接否决,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
  决选者名单只有获得了瑞典文学院的认可,才能进行投票评选。
  作家、评论家兼诗人约翰·贝里曼,在自己的选票上写下“尤金·奥尼尔”的名字。
  作家兼诗人福格尔·克维斯特,同样在选票上写下“尤金·奥尼尔”的名字。
  政治家、作家兼律师克努特·哈马舍尔德,也在选票上写下“尤金·奥尼尔”的名字。
  文学史家兼作家约翰·舍克,还是在选票上写下“尤金·奥尼尔”的名字。
  十多分钟后,诺贝尔文学奖主席霍尔斯陶穆亲自唱票:“尤金·奥尼尔1票,尤金·奥尼尔2票,尤金·奥尼尔3票……”
  该死!
  霍尔斯陶穆的脸色极为阴沉,心里早已怒火中烧——除了尤金·奥尼尔,还是尤金·奥尼尔,那该死的美国佬凭什么获奖!
  决选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是:尤金·奥尼尔11票,周赫煊4票,剩下三位提名者各1票。
  总共有18张选票,得票超过半数者即可胜出,尤金·奥尼尔已经超过获奖标准,这场表决前所未有的顺利。
  约翰·贝里曼笑道:“主席先生,请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吧。”
  “我觉得还可以再投一次。”霍尔斯陶穆语气冰冷地说。
  “并不需要,”约翰·贝里曼耸耸肩,“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显而易见,奥尼尔得奖了,有11位院士把票投给他,这是压倒性的胜利。”
  “我说再投一次!”霍尔斯陶穆猛拍桌子。
  福格尔·克维斯特皱眉道:“主席先生,这不符合规则,今年的评选结果已经很明显了,你没有权利要求重新投票。”
  霍尔斯陶穆冷笑着说:“别忘了,我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主席,还是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如果各位不答应重新投票,那么我有权利代表瑞典文学院,取消今年的评奖!”
  众人面面相觑,都是一脸愤怒又无奈的表情。
  霍尔斯陶穆的做法确实符合规定,根据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章程,瑞典文学院可以决定每五年停颁一次,文学院常务秘书有这样一票否决的权力。
  约翰·贝里曼极为不满道:“为什么尤金·奥尼尔不能获奖?我需要一个解释!”
  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兼旅行作家斯文·赫定说:“奥尼尔先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但他偏爱描绘错综复杂的感情,偏爱处理错综复杂的情节,但他的艺术技巧又不能胜任这种复杂性。所以我认为,奥尼尔先生的作品娱乐性很高,但艺术性显然不够拿奖。他的作品涵盖面相当窄,观众看一部或许新奇,看上好几部就索然无味了。奥尼尔先生,他的作品毫无格调可言!”
  霍尔斯陶穆就更加直白:“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只是一些市井消遣玩物,他不配拿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贝里曼生气道:“奥尼尔先生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反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他用物质繁荣与精神荒原的对比,催醒美国人进行反思,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
  霍尔斯陶穆讽刺道:“或许吧。对你们美国人来说,尤金·奥尼尔的作品已经难得有思想性了,确实是美国的大师。但这里是欧洲,尤金·奥尼尔根本没资格谈文学、谈艺术!”
  “你这是歧视美国!”约翰·贝里曼狂怒。
  霍尔斯陶穆笑道:“这不是歧视,这是事实。”
  在二战以前,美国一向被欧洲视为文学艺术的荒漠,被人看不起实在太正常了。
  “咳咳!”
  斯文·赫定咳嗽两声,说道:“争吵是无意义的,我来说说周赫煊先生吧。相比起奥尼尔先生的作品内容单一、范围狭窄、技巧平庸,周先生的作品内容繁多、范围广阔、技巧惊人。特别是《神女》和《狗官》,那种现实魔幻主义的表达手法令人惊叹,在文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不管这些,”约翰·贝里曼怒气冲冲,“我只知道,第一轮投票已经有结果了,尤金·奥尼尔得到超过半数的选票,他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两边扯了半天都没结果,福格尔站起来说:“那么,大家下周四再见。”
  诺贝尔文学奖的决选投票每周进行一次,投票时间恒定为星期四,发起第二轮投票还得等上一个星期。
  “散会!”霍尔斯陶穆面无表情地宣布说。
  霍尔斯陶穆并非有多看重周赫煊,他只是讨厌尤金·奥尼尔,不想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那个愚蠢的美国佬。他看不起美国文学,甚至看不起约翰·贝里曼等美国文学家,他宁愿把诺贝尔奖颁给一个中国人,也不愿颁给肤浅的美国佬!
  从1901年到21世纪,除开战争因素导致诺贝尔文学奖停颁以外,1935年是唯一被瑞典文学院主动取消的。历史上,这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得主,原因很简单,只是霍尔斯陶穆讨厌获奖者而已。
  人家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主席,还是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有那种看谁不顺眼就一票否决的权力。
  当周赫煊和张乐怡抵达伦敦时,瑞典文学院已经结束了第二轮投票表决,结果是:尤金·奥尼尔10票,周赫煊8票。
  尤金·奥尼尔再次成为最终获奖人,但霍尔斯陶穆还是不满意结果,强烈要求进行第三次投票表决。约翰·贝里曼当然不同意,他已经气得摔桌子了,可惜霍尔斯陶穆是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他有停颁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力。
  要么把奖颁给其他人,要么就取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威胁足够大,在座的投票者没人愿意彻底撕破脸。
  于是,又有了第三次投票。
第676章【万人迎接】
  中国驻英公使馆,此时已经升级为大使馆。
  当初灰溜溜跑来英国寻求援助的郭泰祺,不仅荣升驻英大使,还兼着国联中国代表职务。不但如此,他在英国广交朋友,在社交场合大出风头,人缘好得很,甚至被伦敦大学主动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当然,郭泰祺也变得更加骚包。此刻他穿着一身华丽礼服,头发输得油光可鉴,皮鞋擦得锃亮照人,正拄着文明杖在镜子前整理仪容。
  “大使,李四光先生来了。”秘书走进来说。
  郭泰祺对着镜子左右摆姿势,拨正领结道:“请他到会客室等我。”
  又捣鼓了五六分钟,郭泰祺终于对自己的形象感到满意了,才拄着文明杖前往会客室,哈哈大笑道:“仲拱兄,你来得可早啊!”
  李四光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见到郭泰祺的骚包打扮,顿时开玩笑说:“复初兄,你这是要当新郎官儿呢,收拾得够周正啊。”
  两人以前是小学同学,多年老交情了,说起话来自然无所顾忌。郭泰祺乐道:“我当新郎官的时候,就没打扮得这么漂亮。今天咱们是要去迎接伟人,必须注意形象。”
  所谓的“伟人”,自然是周赫煊,预计今天中午就能抵达伦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