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702

  “新生活运动”在教育界是这样,在其他领域也是这样。
  那些当官的都特么疯了,完全不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为了拍中央马屁,他们纷纷派人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取经,然后有样学样的拿回去照搬,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
  毕业典礼上,校长黎照寰首先上台讲话,接着又是毕业生代表发言,整个流程跟后世差不多。
  紧接着,学生主持人说道:“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周赫煊先生,来参加交通大学民国二十三届的毕业典礼。下面,有请周先生为大家说几句!”
  周赫煊乐呵呵地来到台上,拿着铁皮喇叭说:“你们的毕业旅行走得够远啊,听说都开着火车到天津了。怎么回去的时候不带上我?也好让我省两张车票钱。”
  “哈哈哈哈!”
  台下传来一阵学生们的轻笑声。
  周赫煊突然收起笑容,严肃道:“这次我从天津南下,坐的是最新进口的蒸汽车头,理论最高时速已经接近140公里。是不是很快?非常快!但我想说的是,英国的蒸汽火车,已经达到150公里的最高时速了。而日本人,刚刚在东北开通长春至大连的特急运营线,虽然其使用的太平洋7型蒸汽车头的时速只有85公里,但它其实是一个测试车。它采用了流线型车头,专门用来测试高速冲击,并且在研究内燃机车头的可实用性。我听一个日本朋友说,日本的川崎重工,正在研制时速160公里的火车头,他们的车头是利用飞机风洞来设计的!”
  在座的交大毕业生,基本上都学的是火车相关专业。钱学森也是如此,他学的是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
  刚开始大家因为周赫煊的玩笑嘻嘻哈哈,但听到周赫煊提起英国和日本的火车,众人立即就变得沉默了。
  “耻辱啊!”
  周赫煊大声说道:“日本的火车头,竟然在中国的铁路上进行测试。他们在不断发展,不断吸中国的血来发展,他们的技术会越来越发达!同学们,你们都是中国最宝贵的理工人才。我只希望,今天的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你们今后用自己的科学才智,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不但科学理论研究不如日本,工业基础更是大大不如。日本人研究新型火车,都已经在利用飞机风洞了。而中国呢,连自己的风洞都没有。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自己的风洞,出自于在座诸位同学之手。谢谢大家!”
  周赫煊鞠躬退下,学生们则面色严峻的鼓掌。
  校长黎照寰和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你说得好啊,我们必须要迎头追赶了!”
  周赫煊刚要说话,突然看到一个毕业生站起来,举起拳头高呼:“诸君,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一呼百应,其他毕业生纷纷呐喊,那声音中夹杂着憋屈和愤怒。
  黎照寰对此感到很满意,他觉得这次请周赫煊来是请对了。他自己属于学者型官僚,可不会在演讲时玩煽情,更加没有调动学生情绪的本事。
  时间临近中午,毕业生集体前往八仙桥青年会,那里有学校为他们准备的散伙饭。
  周赫煊也被邀请一起过去,被师生们拉着各种合影留念。
  不多时,写满了学生姓名的毕业签名簿,递到周赫煊面前。学生代表翻到一个空白页,拿来笔墨说:“周先生,请为我们写一点什么吧。”
  周赫煊自信满满的提起毛笔,他的毛笔书法早就练出来了,不像以前那样害怕丢人。当即挥毫写下漂亮的行书:“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周赫煊”
  “好!”众学生拍手喝彩。
  周赫煊写的那两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大概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合适的地位),而是要看自己是否有立足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足以让大家知道。
  周赫煊对自己留下的墨宝感到很满意,虽然还比不上那些顶级书法家,但绝对已经超过那位到处卖字的袁二公子。
第574章【鸿雁】
  毕业生的散伙饭没有坐大圆桌,而是将一张张长桌拼接起来,变成两排长度接近十米的大长桌。
  学生们隔着桌子坐了四排,周赫煊也被安排在其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那么奢侈,但菜品还算丰盛,而且味道也极佳——青年会的大厨掌勺。
  周赫煊刚拿起筷子,突然就听人喊道:“同学们,都看向这边,笑一个!”
  周赫煊立即扭头看过去,却是青年钱学森举着相机,似模似样的客串起摄影师。嗯,钱学森的摄影技术也不错,毕业纪念刊里有许多他拍的作品。
  至于钱学森此时拍的吃饭照片,那也是有用的,要被收录进《毕业典礼特刊》。
  上海交大的毕业典礼一共要持续三天,每天都安排着各种活动,比如进行棒球赛、网球赛、排球赛、校友联欢会等等。而且在这三天内,学校还免费开放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大家想怎么玩都行,不喜欢玩的还可以泡在图书馆看三天书。
  这三天举行的所有活动,由学生们自己编成《毕业典礼特刊》,同样靠拉广告赞助来解决费用问题。
  等钱学森拍完照片,校长黎照寰立即喊道:“学森,坐这边来!”
  钱学森放下手里的照相机,笑呵呵走来说:“校长好,周先生好。”
  黎照寰带着些炫耀的口吻,笑着对周赫煊说:“周先生,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这边坐的,都是交大今年最优秀的毕业生,他们还当选了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这是钱学森,这是张光斗,这是安定一,这是徐人寿,这是袁祥,这是鲍成佐,这是壮怀,这是倪文杰。”
  斐陶斐荣誉学会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由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美籍教授J.H.Ehlers发起成立,在全国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分会。每年只有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获得全体会员的投票通过,才能够当选斐陶斐荣誉学会的新会员,缺一票都不行。
  在以往的十多年里,上海交大每年只有2到3名毕业生能够入选这个学会。但今年的毕业生显然特别优秀,一口气就入选了八个。
  这八人当中,钱学森就不用再说了,大家都应该知道他的事迹,而其他七人也有格外突出者。
  比如说张光斗,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清华副校长、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光斗梳着油光可鉴的大背头,英武潇洒又帅气,此刻正坐在钱学森旁边。他们都已经考取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资格,等到了秋天就要一起前往美国。
  二人低头窃窃私语,不时悄悄地朝周赫煊一指,似乎在说跟周赫煊有关的话题。
  另外几人虽然没有那么大名气,但除了英年早逝的以外,以后要么从政、要么搞科学研究。例如张光斗旁边的徐人寿,此人在大陆名声不显,但未来将担任“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相当于铁道部长)。
  民国时期的交大毕业生,那含金量是真的高。
  毕业晚宴上没有酒,周赫煊笑着举杯道:“诸位栋梁,我以水代酒,敬大家一杯!祝愿诸君前程似锦,也祝愿中国繁荣富强!”
  “干杯!”
  学生们纷纷倒水,有人干脆把汤舀到碗里当酒喝。
  钱学森突然起身,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吉他,说道:“周先生,我很喜欢你创作的那首《兰花草》。今天毕业在即,我就唱一首兰花草给大家助兴留念。”
  好吧,钱学森不仅参加了学校的铜管乐队,还是小有名气的铜管乐手。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钱学森扫着吉他轻轻低唱,而其他同学则打着拍子应和。
  此时坐在周赫煊面前吃散伙饭的,并非印在书上的科学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只从这些学生身上,就能感受到未来中国的巨大潜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是说说而已。
  等钱学森唱完歌曲,徐人寿突然怂恿道:“周先生也唱一首吧!”
  “对对对,周先生也唱一个!”张光斗立即附和,看热闹不嫌事大。
  校长黎照寰坏笑道:“周先生,同学们的盛情难却啊。”
  周赫煊只好找钱学森借吉他,抱在怀里说:“那我就献丑了,唱一首《鸿雁》吧。”
  “好!”
  虽然大家没有听过歌名,但在热闹的气氛之下,不管唱什么,先拍手叫好再说。
  周赫煊清了清嗓子,扫弦清唱起来:“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于佩琛和孙永振两人,作为周赫煊的随从,他们此刻也坐在宴席上。
  孙永振根本不管学生们如何热闹,他自顾自的吃着,两只眼睛不时乱瞟,随时防备着可能的危险。
  于佩琛则手托香腮,斜倚在桌上,聚精会神的听周赫煊唱歌。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周赫煊唱歌,出人意料的好听,不但如此,唱歌时的周赫煊更有种特别的气质。
  此时此刻,于佩琛不是地下工作者,也不是什么秘书。她完全站在一个普通女人的角度,欣赏一个优秀的男人唱歌。
  这首歌忧伤、空灵而又缥缈,曲风超前至少半个世纪。但又不属于摇滚那种超前,因为这首歌带着些古风韵味,比较类似李叔同的《送别》,是完全能够被民国时期的人们接受的。再加上唱的是思念之情,而同学们离别在即,非常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啪啪啪!”掌声响亮。
  黎照寰感慨道:“周先生不愧是诗人,这哪是一首歌啊,分明就是一首离别诗。可惜今天没有酒,不然一定像歌里唱的那样,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哈哈,黎校长谬赞了,拙作而已。”周赫煊笑道。
  同样入选斐陶斐荣誉学会的鲍成佐说:“周先生,你的《松花江上》,唱的是东北流亡群众。你的这首《鸿雁》,句句都扣着草原,应该是在唱半沦陷的察哈尔吧?”
  “额……算是吧。”周赫煊其实很想说:同学你想多了。
第575章【唱片公司】
  清晨。
  周赫煊正在书房写小说,于佩琛突然敲门道:“周先生,有个假洋鬼子找你,他说自己是百代唱片的经理。”
  “百代唱片找我做什么?”周赫煊起身开门。
  于佩琛说:“我问了,但他没说明白,好像是跟录制唱片有关。”
  周赫煊吩咐道:“把他带到会客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