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702

  火车还未进站,突然有两个中年男子走过来。
  其中一个男子跟周赫煊眼神相遇,双方俱都愣了一下。那人走过来,笑着打招呼说:“周先生你好,还记得我吧?我叫古世文。”
  “原来是古兄,好久不见!”周赫煊握手问候。
  那个“古世文”又介绍身边的中年男子说:“这是我朋友,《申报》记者杨永清。”
  周赫煊笑道:“杨记者你好。”
  “杨永清”热情地握手说:“周先生,久仰大名!”
  “古世文”其实就是吉鸿昌,而“杨永清”则是地下党员宣侠父。两人都经过乔装打扮,吉鸿昌下巴贴了搓小胡子,不仔细看还真认不出来。
  周赫煊问道:“二位这是要去南边?”
  吉鸿昌笑道:“去上海办点事。”
  “那就祝两位一路顺风,咱们上海再见。”周赫煊没有多说废话,生怕暴露了对方的身份。
  “告辞!”吉鸿昌说完便走到另一个角落坐下。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一个多月前,宣侠父正式介绍吉鸿昌入党,这次是要前往上海履行入党手续。宣侠父比南汉宸的来头更大,此人是中共中央特科的负责人之一,也即是地下党的全国大头目之一。
  南汉宸和吉鸿昌在天津串联筹建的反蒋抗日组织,其总策划人和负责人便是宣侠父。只不过以周赫煊现在的身份,很难接触到宣侠父,所以当面见到也完全不认识。
  别说周赫煊这个“外人”,就连属于“自己人”的于佩琛,都根本没有资格接触宣侠父。于佩琛好奇地问:“周先生,你刚才的那个朋友好面熟,是不是什么大人物?”
  “一个普通作家而已,你估计认错了。”周赫煊说。
  “可能是我眼花了吧。”于佩琛喃喃自语。她总觉得刚才那个胖乎乎的中年,很像报纸上登了照片的吉鸿昌将军。
  火车很快到站,周赫煊三人登上特等车厢,而吉鸿昌两人则上了二等车厢。除了刚碰面时的寒暄以外,大家都刻意不再联系,毕竟吉鸿昌现在属于政治通缉犯,他前往上海宣誓入党非常危险。
  于佩琛还是第一次坐特等厢,好奇地打量着车厢内的陈设。
  民国时期的火车二等厢,大概相当于后世的硬(软)座。一等厢则要高级得多,有非常舒适的单人沙发,空间也显得格外宽敞。
  而特等厢就非常厉害了,可以容纳四个人睡觉休息,还有写字桌、自来水管、抽水马桶等设备。除了火车的颠簸和噪音以外,条件简直比大部分的旅店都更好。
  于佩琛心想:以前坐长途火车就是遭罪,现在倒是个享受了。
  周赫煊看了一会儿窗外飞退的景色,便拿出稿纸开始写作,不时地停下来涂抹修改。而孙永振则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右手揣在怀里,随时准备拔枪御敌。
  于佩琛站在周赫煊身后,看着一个个漂亮的钢笔字出现在稿纸上,内容赫然是小说《黑土》的后续情节。她不由得佩服万分,既佩服周赫煊的文学才华,又佩服周赫煊坐火车还不忘创作的勤奋精神。
  特等厢内是备了水果的,于佩琛小心翼翼的不发出声响,很快便削了两个苹果切成块状。一个放在周赫煊面前,一个放在孙永振那边。
  孙永振好像能看到一样,突然睁眼朝于佩琛点头致谢,捡起块苹果放到嘴里咀嚼,但拿枪的右手始终揣在怀里。
  这趟列车使用的是最新进口的蒸汽车头,理论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40公里,跟后世T字头的特快列车没啥区别。只可惜铁路的状况有些糟糕,火车根本不敢全速前进。
  三人坐了足足20个小时,终于抵达南京,然后又换车前往上海。
  虽然周赫煊非常厌恶国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但国党对中国的贡献毋庸置疑。常凯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从天津到南京再到上海,一路上通行无阻,沿途的城市乡镇也还算安定祥和。
  换做北伐战争以前,那真是一言难尽。从天津坐火车到南方,到处都可以看到战争的踪影,因躲避战火而逃难的百姓随处可遇。
  如此比较,至少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难得的和平——前提是忘掉已经沦陷的东北四省和半沦陷的察哈尔。
  抵达上海之后,周赫煊当晚便住进了海格路的花园洋房。
  于佩琛已经习惯性麻木了,对于周赫煊在上海有豪华大宅,她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心里只是在想:“要不要顺道去看望母亲和舅舅?”
  于佩琛的外公岑春煊,这些年一直居住在上海。
  二次革命时,岑春煊甚至跟孙中山争夺过领导权,一度出任讨袁军大元帅,岑、孙两人当时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直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专门到上海拜会岑春煊,两人终于冰释前嫌,一起商量北伐大计。
  岑春煊在北伐期间是出了不少钱的,前两年的淞沪抗战,岑春煊还捐了3万大洋给十九路军抗日。
  只不过在去年4月底,岑春煊就已经病逝了。而于佩琛这个外孙女,却苦于没有路费,无法前往上海送外公最后一程。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无法理解,为啥岑春煊有钱捐给十九路军3万大洋抗日,却不出钱资助自己的亲外孙女?
  其实很简单,于家和岑家早就闹翻了。
  于家出了个败家子,连老婆子女都无法养活。八年前,于佩琛的母亲带着几个儿女,前往上海投靠了岑春煊,只留下于佩琛和二妹在北方读书。
  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很不好受,虽说岑家人没有嫌弃他们,但于佩琛的母亲却很要强,尽量自食其力供儿女读书,并没有索求无度地找岑家要钱。
  于佩琛和二妹在北方生活得很艰难,只有三年前来上海探亲,享受了一些岑家人的帮助。比如舅舅把于佩琛介绍给进步人士,主演熊佛西导演的话剧《哑妻》,还被选为学生代表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等等。
  “周先生,我……我明天想请假。”于佩琛吞吞吐吐地说道。
  周赫煊说:“可以啊,你有什么事吗?”
  “我想去看望母亲和舅舅,他们就住在上海。”于佩琛显然思想境界还不够,达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水平。
  周赫煊笑道:“让永振给你支一个月的工资,多买点礼物,别显得太寒酸了。”
  于佩琛感激道:“谢谢周先生!”
第571章【凝聚】
  上海信托公司大楼。
  周赫煊摘下礼帽,刚刚走进去,就有一个西装革履的业务员来接待:“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业务需要办理?我们上海信托公司……”
  “不用了,”周赫煊笑道,“我约了你们总经理章乃器。”
  那业务员顿时一脸恭维地说:“原来是章经理的朋友,快请进!章经理在五楼,他说如果有朋友到访,直接去五楼的会议室找他。”
  中国的信托业开始于1921年,当时一下子涌现出十多家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是帮助客户搞交易所股票投机。结果就在那一年冬天,中国爆发“信交风潮”,100多家交易所倒闭得只剩6家,10多家信托公司也只剩2家。
  说白了就是股票市场不规范,金融行业被玩成了抢劫行业,只半年时间就搞得中国股市直接崩盘。
  上海信托公司是4年前成立的新公司,总经理便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此君不但是商人,还是有名的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和收藏家。他创立的《新评论》半月刊,曾经大力支持北伐,却又因批评国党而被查封。
  周赫煊被带到五楼的会议室,一开门就看到许多名人,分别有孙夫人、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
  除了这些进步人士外,还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的6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代表。整间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不少人坐在临时搬来的小板凳上。
  当会议室大门关闭的瞬间,孙夫人突然鼓掌道:“大家热烈欢迎周先生!”
  “啪啪啪啪!”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靠门口这边的代表纷纷起身跟周赫煊握手。
  “周先生请这边坐!”章乃器作为东道主,亲自把周赫煊带到比较靠前的位子。
  周赫煊刚刚坐下,旁边一人就主动握手说:“周先生你好,我是白云梯。”
  “白先生你好。”周赫煊笑道。
  笑归笑,周赫煊心里已经在狂呼“我草”了,今天开会真是牛鬼蛇神都汇聚一堂啊。
  白云梯是北伐期间内蒙省的革命军总司令,曾积极帮助常凯申在内蒙清党,属于那种臭名昭著的反动派。此人去年刚刚被任命为国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委,兼蒙古地方自委会委员,怎么也跑来参加抗日会议了?
  周赫煊对此是真的不知情,因为在历史上,白云梯最后随老蒋败退台湾,甚至还在台湾当过“总统府国策顾问”。这种人居然也曾跑来参加进步活动?
  倒是坐前面的胡汉民参加会议,周赫煊还觉得尚在情理之中。因为胡汉民虽然积极反对共党,但同时也反对老蒋,前两年广州那边成立新政府,起因就是老蒋抽风软禁了胡汉民。
  陆陆续续的,会议室里又进来十多个人,孙夫人终于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大会首先介绍了到会成员,周赫煊的身份是“国际著名学者、国际问题专家、国际知名作家、著名教育家和慈善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会长”。这一长串的头衔说出来,立即赢得满场掌声,那声音甚至比介绍胡汉民时更大。
  周赫煊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仔细听着其他人的介绍。
  此刻坐在会议室里的什么人都有,军政界、工商界、金融界、学术界、传媒界、慈善界、教育界……真正是社会各界人士。也有国党、共党、民主党派、民间团体、地方军阀和敌后抗日武装派来的代表……各党派人士尽皆汇聚。
  这些人当中有政界死敌,也有私怨仇人,平时见到了能打出狗脑子来。
  但现在,大家却坐在一起,为了抗日救国这一共同目标,放下仇恨、共商大事!
  周赫煊非常感触和欣慰,甚至热血上涌想要落泪。日本前些日子发表的“天羽声明”,已经触碰到国人最敏感的神经,让许多人放弃了最后的侥幸心理,大家都迫切的想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什么党派之争,什么私人恩怨,在国家大义面前通通靠边站!
  日本侵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凝聚了民族之魂,让一盘散沙的中国慢慢团结起来。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孙夫人作为大会的发起者,首先发表讲话:“朋友们,同志们,同胞们!自晚清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台湾,占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而今正在慢慢侵占察哈尔、内蒙,中国五分之一的版图已经变色。他们的下一步是占领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继而占领整个中国,整个亚洲!我们不能再忍耐了,我们已经忍耐了将近一百年……值此形势,我提议成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我们要万众一心,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驱逐倭寇,再造中华!”
  “驱逐倭寇,再造中华!”
  没有掌声,而是全场跟着一起高呼口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