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702


第469章【屁股歪了,脑袋也不好使】
  周赫煊在海上漂泊期间,国内又连续发生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日本在华的军政要员,决定在上海虹口公园为天皇庆生,顺便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
  时任淞沪警备司令的陈铭枢非常愤慨,于是找到“暗杀大王”王亚樵,两人谋划着暗杀行动来破坏日军的庆祝活动。
  由于日本人警惕心很高,不准任何中国人参加“祝捷大会”,于是王亚樵请来流亡上海的朝鲜人负责动手。王亚樵找到安昌浩,并提供4万元经费,安昌浩又找到金九来具体实施。
  金九寻来通晓日语的尹奉吉,由尹奉吉混入日军的“祝捷大会”。此君冲到距离主席台数米处,将伪装成水壶的炸弹投到日本军政要员的人堆里。
  日本驻沪留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贞次被当场炸死,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身中204块弹片,抢救了近一个月后死亡。日本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均被炸断一条腿,另有多名日本军官和士兵伤亡。
  负责刺杀行动的尹奉吉被当场逮捕,随后日军对上海法租界的朝鲜人疯狂报复,安昌浩等17人被捕。金九通过路透社宣称自己是主谋,警告日本不要滥杀无辜,最后在褚辅成(国难会议上拍桌子那位)的帮助下成功逃脱。
  此次暗杀行动的首倡者是陈铭枢,总策划人是王亚樵,联络人是安昌浩,具体策划和实施者是金九和尹奉吉,可谓中国和朝鲜的一次成功的国际合作。
  白川义则的死讯,给中日两国都带来极大震撼。因为这家伙当过陆军大臣,积极倡导武力征服中国,属于日本军部的超激进派,同时也是第一个不听号令、擅自行动的关东军司令官,当初他利用郭松龄叛乱,将关东军部署在东北大片地区。
  可以说,关东军能成功侵占东北,白川义则的贡献不说排第一,至少也能排进前五。
  这家伙居然在上海被人给暗杀炸死了,全中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好多爱国人士自发地放鞭炮庆祝。
  日本天皇下旨追封白川义则为男爵,并作诗哀悼:“少女雏祭日,止战谋和时。丰功不可灭,留取长相忆。”
  中国的报纸也为白川义则写了两句诗:“乘着军舰而来,躺着棺材而去。”
  白川义则是侵略上海的日军总司令,他被炸得重伤抢救,淞沪之战顿时打不起来。中日双方迅速加快了和谈的速度,在诸国列强的调停下,两国于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这个停战协定签署得很仓促,双方都想着尽快完事,南京国民政府的表现再次显露出软弱可欺。
  周赫煊在洛阳跟常凯申密谈的时候,早就把局势分析得很清楚,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够硬气一些。常凯申也表示自己会硬气,但真正谈判时,为了苟且偷安什么都不顾了。
  《淞沪停战协定》居然把上海划为“非战区”,在规定日军必须撤退的同时,也规定了中国军队不得驻扎上海,以此来讨得友邦(列强)欢心。
  中国的领土被无端侵略了,停战之后居然还不准中国的军队驻扎,这算哪门子道理?幸好这个规定只是暂时的。
  说一句笑话,淞沪之战的交战双方虽是中国和日本,但在解决期间其实已经沦为配角,诸国列强才是真正的主角。
  英国派遣10艘军舰、6000余人增兵上海,美国把亚洲的全部军舰集中在上海,达17艘之多,法国在上海的兵力也增至3000人。中国和日本都不敢再打,生怕自己表现得太过强硬,会惹怒了这些欧美列强们。
  英法美三国就是亲爸爸,两个儿子打架无所谓,但现在要砸家里的东西(在华利益),那就坚决不能容忍了,谁敢再动就打谁屁股。
  其实中国和日本都被欧美列强给吓住了,如今国际流行的是“绥靖主义”。即便中日双方全面开战,英法美诸国最多也就谴责几句,他们那些军舰都是吓唬人的,根本不可能真的开火。
  区别在于,日本是真的受到恐吓。虽然“一二八事变”的真正目标是转移注意力,但日本军方从来不缺疯子,好些家伙闹着要趁机全面侵华,列强的恐吓实际扼制了战争规模扩大。
  而中国方面则是乐意被列强恐吓,列强摆出的阵仗越凶,常凯申、汪兆铭那些人就越高兴,因为他们是真不想打、也不敢打仗。
  淞沪之战虽然顺利解决,但常凯申的威望却迅速跌落,全国各界都闹着要收回东北和民主立宪。常凯申一方面为了转移民众注意力,另一方面为了统合巩固军权,迅速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顾中央的巨额财政赤字,纠集大军开始围剿红区。
  在《淞沪停战协定》签署的半个月后,常凯申就自任为“剿匪总司令”,靡费钱粮继续打内战。
  事实上,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并不慢。据不完全统计,在1927-1937这黄金十年期间,中国的GDP增长很可能达到了9%。如果一直和平发展,不说赶英超美,但追赶日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可惜,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都在连年内战当中消耗殆尽,普通国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国家的军事科技也发展缓慢。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时,中央政府都还欠了一屁股债,反倒是四大家族赚得盆满钵满。
  特别是那些江浙大财团,心里后悔啊,当初居然支持常凯申这个白眼狼北伐。现在常凯申做了老大,不但没有回报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四大家族利用各种手段侵吞他们的利益。
  当周赫煊在欧洲得知《淞沪停战协定》的内容后,只能是一声叹息。他该说的都给常凯申说了,常凯申也虚心纳谏,可到头来却没有任何改变。
  脑袋是个好东西,但屁股往往决定脑袋。
第470章【论佛】
  早在17世纪,海洋是属于荷兰的。
  这个巴掌大的欧洲小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它的商船数目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一度占据全世界总贸易额的50%。当时全世界共有2万艘海船,其中有1.5万艘属于荷兰。
  然而从17世纪末期开始,荷兰迅速走向衰落,结束了它短暂的黄金时代。
  五月的阿姆斯特丹,气候宜人,周赫煊甚至需要穿上外套御寒。
  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这座欧洲超级大港,如今显得有些萧条,来来去去的商船少得可怜。
  “呜~~~”
  长长的轮船汽笛声中,周赫煊带着随从走下舷梯,老远就看到码头上的中文横幅。
  周赫煊快步走过去,对几个给他接船的国人说:“诸位久等了!”
  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向欧洲小国派遣外交公使。只有顾维钧、颜惠庆等人在积极奔走,打算争取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支持,并于明年派遣金问泗担任比利时和荷兰公使,胡世泽担任瑞士公使。
  因此,顾维钧和颜惠庆应该很讨厌周赫煊。他们在日内瓦辛苦争取比利时的国际支持,周赫煊却在天津找比利时公司的麻烦,在两人眼里这属于不顾大局的行为。
  周赫煊却不这么认为,打铁还得自身硬,欧洲小国支持有个屁用。更何况,用本国百姓利益换取的外交支持,这种支持不要也罢,跟摇尾乞怜有什么区别?
  眼下给周赫煊接风的,都是旅欧民间人士,并没有任何官方代表。
  一个身材略微发福的中年女性,非常豪爽的抱拳说:“周先生,我是吕碧城,欢迎你来阿姆斯特丹!”
  周赫煊笑道:“兰清先生,久仰大名!”
  “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这是内廷秘史缪珊如赞叹吕碧城的诗歌,作为晚清第一才女,当时确实达到了“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
  至于后世流传的关于吕碧城和秋瑾的交情,多半属于杜撰。
  秋瑾确实慕名拜访过吕碧城,但什么“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都为虚言。两人之间的分歧太严重了,一个是反清革命派,一个是改良立宪派,一个颠覆传统、身穿男装,一个维护传统、喜欢女装,哪里能谈得高兴?
  秋瑾当时邀请吕碧城去日本留学,一起参加革命。吕碧城才不愿意,她在平津两地被捧上天了,用得着跟秋瑾这个“泥腿子”劳碌奔波?
  两位女侠之间仅有的一次会面,可以用不欢而散来形容。
  只有在解放妇女这种事情上,秋瑾和吕碧城拥有共同语言,吕碧城后来为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撰写过文章。
  但不管如何,吕碧城也在晚清民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女子之身,出任袁世凯的总统府机要秘书,后来又担任总统府参政,令当时的无数男儿为之汗颜。
  周赫煊问道:“兰清先生怎么在荷兰?”
  吕碧城解释道:“我前些日子在日内瓦,碰到了顾少川(顾维钧)。他听说你要来荷兰,因此让我帮忙接待,毕竟荷兰这边没有中国领事馆。”
  “那真是叨扰了。”周赫煊说。
  吕碧城又介绍了几个同伴,都是旅欧的名人和学生,大家结伴前往附近的一家旅店。
  等周赫煊把行李安放好以后,众人又前往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吃饭。整张桌子没有酒和肉,清一色的素材,杯子里倒的都是清水。
  吕碧城笑道:“想要避免人类流血,就该从餐桌上做起。保护动物和倡导和平一样,都是文明的发展趋势,周先生不会介意吃素吧?”
  “客随主便。”周赫煊不予置评,虽然他打心里不赞同“动物保护主义”。
  保护动物是应该的,比如保护野生濒危物种,但如果把鸡鸭猪羊也一起保护,那未免太过强人所难了。
  至于把保护动物和呼吁和平扯在一起,周赫煊只能嗤之以鼻——吃饱了撑的!
  吕碧城举杯说道:“我以水代酒,欢迎周先生再来欧洲,为我中国的和平事业而奔走。”
  周赫煊笑道:“多谢诸位的款待!”
  众人纷纷举杯,边吃饭边谈论远东和欧洲的局势,偶尔也有人探讨佛教和艺术。
  吕碧城突然问:“周先生信教吗?”
  周赫煊回答说:“我信奉科学,但不排斥正常的宗教,也不敢否认神灵的存在。或许,冥冥当中确实有神灵,但这个神灵无法保佑世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吕碧城笑道:“我读过周先生的法文版《神女》,里面涉及很多神话传说。女主人公在荒野昏迷之际,恍惚中看到天边的佛陀,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顿悟,也是一种佛性的显化。众生都有佛性,天生向往善良和光明,而战争和杀生都是泯灭人性,也是泯灭佛性的行为。”
  这女人信佛已经信疯了……
  周赫煊只能顺着她的话往下说:“在我看来,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格体现。说得通俗一些,佛代表着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圆满境界的人格。从哲学角度而言,这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从宗教角度而言,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佛不是万能的,佛不能赐予我们以解脱。佛只能教导我们,引领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让我们下地狱,不管是天堂般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恐怖的十八层地狱,都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得来的。”
  吕碧城眼睛一亮,点头道:“周先生对佛法的理解颇有见地,可有信佛的打算?”
  “心中有佛,万物皆佛,”周赫煊笑道,“数百年来,中国人讲三教归一。儒家有君子,道家有圣人,佛家有佛陀,我认为这三者的描述殊途同归。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智、情感和能力的圆满,君子是佛陀、佛陀是圣人、圣人也是君子。人只要达到了那个境界,自可立地成佛、肉身成圣。信不信佛,倒还在其次。”
  吕碧城苦思良久,突然双手合十拜道:“周先生,碧城受教了!”
  周赫煊又问:“兰清先生修的是佛家哪一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