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6/702

  “我们要工作!”
  “劳动获利是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
  “……”
  五花八门的标语牌,被工人们高高举起。旁边是几个卖水果的小贩,这些流动摊贩在大萧条时期很常见,你随便找一个摊贩聊天,就有可能是破产后的银行家。
  街面上出租车也好少,因为连出租车公司也宣布停止运营,或干脆直接倒闭了。
  周赫煊和张彭春只能坐电车前往,到终点站后下车继续步行。道路两旁的摩天大楼显得很冷清,因为写字间里的公司大量倒闭,百货商场更是门可罗雀。
  股灾前被炒成天价的曼哈顿房产,仅仅半个月时间,房价已经下跌超过60%。
  别想着抄底买房,曼哈顿的房价还没到底呢,一直跌到了十年后才反弹,到那时中国的抗战都爆发两年了。
  走着走着,周赫煊突然看到路边有个西装革履的家伙,正站在一台奔驰轿车旁边,胸前挂着块牌子:“低价出售奔驰车,只需50美元。本人耶鲁大学毕业,从事金融行业十年,希望得到一份稳定工作,周薪20美元即可。”
  张彭春看得连连摇头:“耶鲁大学毕业的银行家,现在连20美元周薪的工作都找不到,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周赫煊正好走得累了,朝那人招手道:“嘿,伙计!”
  对方见他们是三个亚洲人,稍微犹豫数秒,还是奔跑过来说:“先生,你要买车吗?这辆奔驰轿车是去年才买的,没有任何毛病,只要50美元,他就是你的了。”
  周赫煊边掏钱边问:“你叫什么名字?”
  “艾伦,艾伦·巴特。”看在美元的面子上,对方表现得更加热情。
  周赫煊把50美元递给他,笑道:“我的工厂正好需要一位财务人员,你能详细讲讲自己的履历吗?”
  “您是工厂主?”艾伦·巴特态度瞬间恭敬起来,连忙说,“先生,我叫艾伦·巴特,今年34岁,毕业于耶鲁大学金融专业。我曾做过两年股票交易员,之后进入纽芬银行做中层职员,股灾来临前,我已经是信贷经理了。我工作能力很强的,纽芬银行倒闭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又遇到难以应付的挤兑潮。只要你聘用我,每周20美元……不,18美元都可以,我保证认真的工作!”
  周赫煊指着奔驰笑道:“走吧,车上说,我还要赶时间。”
  艾伦·巴特很有眼力劲,主动坐到驾驶室里当司机,等周赫煊、张彭春和孙永振上车后殷勤问道:“先生,你们要去哪儿?”
  “哥伦比亚大学。”周赫煊说。
  艾伦·巴特启动汽车,好奇地打听:“您是那里的讲师吗?”
  张彭春笑着插话道:“他的名字你肯定听过,大名鼎鼎的周赫煊先生。”
  “嘎!”
  艾伦·巴特猛地刹车,不可思议地回头看着周赫煊,惊叹道:“您就是那位远东巫师?”
  周赫煊满额头黑线:“……”
第326章【战争与和平】
  一路上,艾伦·巴特不停地通过后视镜,偷偷观察后面的周赫煊,仿佛对方脸上有花一般。
  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艾伦·巴特和孙永振留在车上等待,张彭春则直接带着周赫煊前往校长室。
  此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是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秃顶白发,连胡子都是白的,年纪虽大却很健壮。他似乎跟张彭春很熟,笑着来了个熊抱:“张,我们又见面了。”
  “校长好!”张彭春恭敬道。
  张彭春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硕士),而巴特勒正好是这个学院的创立者。
  两人的交流并不止于此,巴特勒还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国际调解委员会美国分会”主席,一生当过七届美国总统顾问。他经常关注亚洲和非洲事务,特别是中国的消息,两年后还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张彭春则跟胡适、约翰·杜威一起,在曼哈顿创立了“华美协进社”,通过文化和教育交流,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这次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张彭春赴美讲学,就是基于“华美协进社”的努力,这是两国唯一的、有影响力的民间交流机构。
  巴特勒对于中国的了解,显然受到张彭春不小的影响。
  巴特勒看着周赫煊,笑着主动握手说:“这位就是周先生吧?”
  张彭春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先生。”
  “巴勒特先生你好。”周赫煊问候道。
  寒暄之后,三人各自坐下。
  巴特勒笑道:“周先生,你能向我详细讲述一下,发生在中国东北那场战争吗?”
  周赫煊一愣,他没想到巴特勒不谈股灾和经济危机,反而开口就问中东路事件。
  其实原因很简单,巴特勒是个反战人士,他担任主席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非常关注非洲和亚洲的战事,而周赫煊恰恰又和张学良走得比较近。
  至于巴特勒为啥知道周赫煊和张学良私交甚笃,肯定是张彭春说的啊。
  周赫煊问道:“你是想听具体经过,还是我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我想知道详情,这便于我对其做出评估。”巴特勒道。
  “那就得从中国清朝时候说起了……”周赫煊开始讲述沙俄入侵中国的历史。
  巴特勒对这些历史是知道的,但他没有不耐烦的打断,而是听周赫煊从晚清一直说到现在。特别是张学良接手后的东北现状,巴特勒听得极为认真。
  对于中东路事件,周赫煊显得很无奈。他之所以没有一直留在张学良身边苦劝,除了要来美国发财外,更是因为张学良听不进去劝。
  张学良的性格非常矛盾,既优柔寡断,又刚毅果决,他认定的事谁劝都没用。
  中东路事件爆发前,不仅周赫煊劝过,张作相也劝过,但都无济于事。周赫煊就算整天待在张学良身边,那都是没用的,因为他自己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
  概括起来就是,做先期重大决策时,张学良冲动且坚决,需要解决具体困难时,他又变得优柔寡断。中东路事件如此,九一八事变如此,西安事变还是如此,从来没有改变过。
  用打LOL来比喻,就是开团很坚决,打团很糟糕。
  听完周赫煊的详细讲述后,巴勒特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而是问道:“在周先生看来,如何实现远东的和平呢?”
  周赫煊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反问:“巴特勒先生爱好和平吗?”
  “当然,我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巴特勒说。
  周赫煊提出问题道:“但如果一个国家,遭到很多国家的奴役。那么,这个国家是该奋起反抗,通过战争赢得尊严和平等呢,还是该忍辱负重享受和平?”
  “这个嘛……”巴特勒突然语塞,仔细思考后说,“最好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周赫煊笑问:“当初的美国,如果没有独立战争,英国殖民者会和平放弃他们的特权吗?”
  巴特勒摇头道:“不会。”
  周赫煊说:“对于中国的爱国者而言,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我知道,西方社会对这次的中东路战争很反对,认为是张学良将军主动挑起战事。但我坚决支持张将军收回中东路,只不过他的策略有问题,所以结局让人惋惜。”
  巴勒特却不认可周赫煊的观点:“恕我直言,中国是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其实是很吃亏的。只有通过和平手段,才能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我和其他国家的反战人士,正在试图制定一套国际规则,希望以后的国际争端,都能靠和平方式来解决。”
  巴特勒去年促成了一个《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不仅英、美、法等国家签署,就连日本、德国、苏联也加入了这个合约组织。
  后来的东京审判,国际法庭在判决日本战犯罪行时,《非战公约》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周赫煊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专门询问了关于巴特勒的一些事迹。他由衷地说道:“巴特勒先生,你促成的那个《非战公约》,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但说实话,那就是一张废纸,对某些国家而言没有任何约束力,比如日本和苏联。这次的中东路事件,中国军队只是收回应有的权利,并没有伤害苏联人的性命。反倒是苏联,主动越境进攻中国,这是明显违反《非战公约》的行为。但又如何呢?”
  巴特勒说:“这正是我向你打听中东路事件的原因,我们正在调查此事,并会对无理的一方进行谴责和制裁。”
  “如何制裁?”周赫煊感觉在听笑话。
  巴勒特说:“如果中国也签署了《非战公约》,那么国联会对此做出决定,可惜中国目前还没有加入非战公约组织。”
  周赫煊感觉跟这个老头儿说话很无力,对方确实是反战人士,但除了放嘴炮外貌似没啥作用。
  《非战公约》确实是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可那也等战争结束后才能起作用。如果日本是战胜国,那还审判个鬼,一切都得靠实力来说话。
  当然,国际舆论还是很重要的。
  周赫煊主动说道:“巴特勒先生,我觉得非战公约组织,最应该注意的是日本。据我在日本的朋友说,日本国内现在军国思想泛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叫嚣着武力入侵中国。”
  巴特勒道:“如果调查属实,我会将此情况上报国联。日本这个国家很让人头疼,他们总是不遵守规则,国联也是无能为力啊。”
  周赫煊笑道:“那我们再来说说学校合作的事吧。我希望哥伦比亚大学,能和中国的北大达成学术交流合作,并每年招收两位北大的全额奖学金留学生。”
  “当然可以,”巴勒特点头道,“不过作为回报,周先生你必须来哥伦比亚大学做学术交流,每年至少一次。”
  “那就这么说定了。”周赫煊高兴地说。他现在就跟北大和清华关系比较深,清华属于高富帅,人家有自己的美国合作学校,反倒是北大需要好好的帮扶一下。
  巴特勒说:“那我就先帮周先生安排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以及一次学术讲座。”
  周赫煊很有自知之明的说:“学术交流和讲座,只限于历史学和社会学方面,我对经济领域没啥研究。”
  “没问题,”巴勒特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伸手道,“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周赫煊跟他握手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