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702

  周赫煊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专门在镇上买了盒子和棉花,生怕把这种极度易碎品碰坏。他并非是贪财,而是想留作纪念,几十年后捐出来给考古界做研究也是可以的。
  当周赫煊回到天津的两日后,《大公报》的新闻也随之出炉。第二版的开头,刊载了两张考古照片,一张是蛋壳陶器物,另一张是20多厘米长的玉璋。
  “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济先生带领的考古队,近日在山东历城(后划归章丘)龙山镇发现史前遗迹……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黑陶器、玉器、石器和占卜器物,并挖掘出一座长宽数百米的上古城墙……据悉,陶器、卜器和玉器当中,还刻有一种与甲骨文迥异的史前文字……从玉器的种类可以初步推断,这座新石器时代遗迹跟华夏文明有直接联系,或为中国人的远古祖先……”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蛋壳陶,因为薄得太惊人了,现代烧陶工匠根本烧不出如此精美的陶器。
  报道一出,立即震惊整个中国考古界,就连南方的一些考古专家都自发前来帮忙。
  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此时正在筹划设立历史研究所。他听闻消息后,立即组织人手,并带着考古经费前往遗址现场。
  ……
  而此时此刻,远在东北奉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正在实地考察。
  此君经常全世界乱跑,从他的足迹而言,可以称得上环球旅行了。他前段时间在日本,后来去了朝鲜,又经朝鲜抵达东北,下一步计划是来北平和天津转转。
  自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亲自接见了汤因比,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学者,这些天也陪同汤因比到处转悠。
  汤因比不但是历史学家,更是国际事务问题专家,在全世界乃至中国政坛都很有名气。其作品《国际事务概览》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赞誉,就连北洋政府和现在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都会参考汤因比的学术观点。
  中国外交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把汤因比的作品拿出来翻翻。因为他的书或者论文后面,附带有国际公约、各国外交函件等重要文件,还有各种国际地图、国际现状图表,这些资料在图书馆里根本无法查到。
  “张将军,感谢你的解惑,我想我该离开东北了。”汤因比微笑地跟张学良握手。
  张学良半开玩笑地说:“汤因比先生如果能留在奉天,做我的国际外交顾问就好了。”
  “哈哈,或许以后有机会。”汤因比可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顾问,他怎么可能留在东北?
  事实上,汤因比把中国之行的首站定在奉天,就是对东北的国际形势很感兴趣,因为这里牵扯到苏联、日本和中国。说白了他就是来做学术考察的,这些天在张学良那里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
  开了几句玩笑,汤因比突然问:“张将军,你认识一个叫周赫煊的中国学者吗?”
  张学良有些诧异地笑道:“他做过我的秘书。”
  “那太好了,”汤因比高兴地问,“你知道他目前在哪里吗?我想去当面拜访。”
  张学良知道周赫煊很有学术名气,甚至在美国政界圈子也非常出名。但他却完全没想到,居然连英国皇家顾问都如此重视周赫煊。
  张学良当即说道:“周先生此刻住在天津,你可以去天津《大公报》馆找他。”
  “非常感谢,”汤因比和张学良握手道,“张将军,如果你需要国际事务顾问,周赫煊先生是最好的人选,我也是他学术著作的忠实读者。”
  张学良被汤因比这么一提醒,立即醒悟过来:对啊,明诚虽然不愿从政,却可以请他做我的顾问!
第275章【会面】
  汤因比带着女秘书维罗妮卡来到天津,立即受到各国领事的热情接待,他还从领事口中了解到一些华北情况。
  紧接着,汤因比直奔《大公报》报馆,结果却被告知,周赫煊正在清华大学讲课。
  汤因比没有留在天津等待,而是直接坐火车去北平,因为那里本身就是他的目的地。他要实地参观故宫,查阅各种在英国接触不到的中国历史文献。
  这家伙真的很厉害,在东北的时候,他甚至得到一些张作霖时期的秘密文件副本。到了天津,又通过各国领事,翻阅了各国在北洋时期的外交函件。
  虽然都是已经过期的资料,但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年代,汤因比掌握的这些东西,足以让他成为非常高明的国际问题专家。
  到了清华大学,汤因比直接带着美女秘书去找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一听是汤因比到访,惊喜得亲自出去迎接,还让人赶快收拾清华园的房间,用以招待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
  “汤因比先生,您能来访问清华大学,本人感到万分荣幸!”罗家伦激动地和汤因比握手。
  “谢谢罗校长热情的接待,”汤因比笑道,“我还要恭喜贵校的考古大发现。”
  罗家伦惊讶地说:“这件事您都知道?”
  “是看报纸了解的,”汤因比跟罗家伦聊了几句,突然问,“周赫煊教授在学校?”
  罗家伦道:“您跟周先生认识吗?”
  汤因比说:“我很佩服他的学术观点,想跟他当面聊聊。”
  罗家伦笑道:“等周先生下课以后,我就安排你们见面。”
  “我想去听他上课,可以吗?”汤因比问。
  “当然可以,我这就带您去。”罗家伦立刻说道。
  汤因比一路参观着校园景色,东方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他特别喜欢,以至于他对清华这所大学第一印象非常好。
  来到教室外,众人并没有打搅里面上课,而是站在窗户外聆听。
  只见周赫煊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写下中华文明、犹太文明和印度文明三个短语,他说道:
  “客观的说,除了中华文明,还有两个伟大的、对世界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独特文明,那就是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印度文明为世界贡献出印度教和世界性宗教——佛教,而犹太文明信仰的犹太教,则是西方宗教的前身,对基督教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
  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也具有超级历史延续性和持续性,其文明在同一个文化主体民族身上经历上千年而保存下来,书写了世界文明史的奇迹。但其中又有些区别……
  首先,印度文明诞生于外来入侵民族——雅利安人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中,从其本源来说,是外来民族征服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然后在本地土著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婆罗门教文明。所以严格说来,印度文明是外生文明,而本土原住民实际构成了印度最低种姓人群的来源。而犹太人丧失国土两千余年,流落在世界各地,作为一个民族的犹太人虽代代繁衍,却是一个长时间没有国家载体的民族。
  因此,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第一,历史上,华夏族人口的迅速扩张,对周边其他民族构成极大的张力,人口增长绝对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华夏族的先民来自于河南陕西一带……”
  汤因比听不懂中文,只能由罗家伦给他翻译。听着听着,汤因比就把周赫煊引为知己,因为讲课的内容跟他的思想非常接近。
  废话,能不接近吗?那就是汤因比的原著。
  当然也有不同,汤因比分析中华文明时,观点比较狭隘,而且趋向于保守。他认为夏朝属于传说,商朝和周朝虽然有甲骨文为证明,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形成政治统一和政治实体的国家。所以汤因比得出结论,中国真正的国家历史起源于秦汉。
  作为中国人的周赫煊,自然不会认同这些观点,所以他抄书的时候做了许多修改。
  不过汤因比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觉得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文明思想最灿烂的年代。而秦汉的大统一,阻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上升通道,同时又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他认为秦汉以后,“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仿佛只有这样才安全,而分裂就恍如世界末日。思想僵化和政治统一的中国,虽然不断被分裂动乱所打断,但打断后仍旧会得到修复。“大统一”的修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甚至在极为漫长混乱、以至传统上认为无法修复的中间期过去后,中国仍然会恢复统一。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必须加以补充。
  在周赫煊看来,中华文明的大统一思想,萌芽于先秦时代。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就已经反映出一统天下的意思。孔子作《春秋》,也主张大统一,强调统一于周礼。《公羊春秋》更是进一步阐发孔子的大统一思想,最后被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继承,成为后世不可违逆的观点。
  汤因比认为孔子是保守主义者,没想过要统一中国,这个说法周赫煊并不认同。
  一堂课结束,周赫煊正准备走出教室,汤因比却已经提前进来了。
  “周先生你好,我是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笑着自我介绍。
  周赫煊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汤因比先生。”
  汤因比说:“刚才听了周先生讲课,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世界文明的?”
  周赫煊狂汗道:“撰写《枪炮、细菌与钢铁》时。”
  “那是你的最新著作吗?”汤因比惊讶道。
  周赫煊点头说:“去年开始撰写的,法国的一家出版社,已经在进行翻译了,可能近期就会在欧洲出版。”
  “那真是太好了,我一定会拜读。”汤因比道。
  罗家伦作为清华校长,没有放过这次好机会,他建议道:“两位都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不如就在这间教室里,进行一次历史学界的高端对话吧,让学生们有幸聆听大师的思想碰撞。”
  汤因比笑问:“可以吗?”
  “当然。”周赫煊说。
  教室里的学生顿时轰动起来,幸好民国时代没有手机,否则估计他们都在打电话呼朋引伴了。
第276章【论宗教】
  汤因比作为一个史学家有多伟大?
  后世西方学者甚至将他与爱因斯坦、罗素等人并列,把《历史研究》的出版誉为“二十世纪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
  《历史研究》主要讲的就是文明,以及文明的产生、发展、衰落、解体和灭亡。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后世的高中生、大学生来说属于常识,但放在20世纪却具有开创性意义。
  总的来说,以前史学家研究的历史,都属于微观历史,单独研究某个时期、某个朝代、某个国家。而汤因比却开创了宏观历史研究,把整个人类历史看做整体,从哲学角度揭示它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周赫煊之前抄的那本《枪炮、细菌与钢铁》,严格来讲也属于宏观历史学著作,只不过研究方向偏于人类学和社会学。
  此时两人坐在讲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坐在第一排,亲自担任他们的对话记录员。而学生们也一个个拿起纸笔,聚精会神的聆听两位大师的对话。
  周赫煊笑着说:“汤因比先生,我刚才讲课的内容,叫做《人类文明史》,受到了你关于《历史形态》一系列论文的启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