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702

  嗯,历史上的李费摩尔,在美股崩盘时赚了1亿多美金。然后他就抄底买股票,认为股灾会在一年内结束,撑过这段时间,他手里的潜力股就又能赚大钱。
  于是乎,他被套牢了,下场是破产。
  “杰西,看过我推荐的那本书了吗?”马卡斯走进办公室。
  李费摩尔笑道:“看到《美国篇》了,我赞成作者的部分观点。但他说美国1929年要发生经济危机,我觉得就是个大笑话,这个作者写书的时候,肯定脑袋不太清醒。”
  马卡斯是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应出版社邀请给《大国崛起》写过序,他表情严肃的说:“我觉得那位周赫煊先生,在书中的叙述很有道理。所以,我劝你还是要谨慎些。”
  “哈哈,我就等着这场股灾呢,”李费摩尔乐道,“放心吧,你是我的老朋友,赚钱肯定会带上你的。”
  马卡斯耸耸肩,他只会陪李费摩尔玩到股灾降临,赚笔小钱就撤退走人。
  美国的这次大股灾,很多有识之士都预料到了。甚至他们还在努力推动,美国政府不断呼吁股民冷静,这些家伙却宣扬美国股市还能再繁荣四年,就为了能坑害股民大赚钱财。
  但谁都没料到,伴随股灾而来的还有经济危机,这些贪婪的吸血鬼最终把自己也推进坟墓。
  马卡斯教授明天还有课,他这次是来纽约做学术演讲的,当晚就乘火车回到麻省的哈佛大学。他拿着《大国崛起》走进教室,讲完正课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推荐一本课后读物,它是中国学者写的,名字叫《大国崛起》。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读完此书后,随便选取一篇写读后感言。这算是一项作业,本月内完成即可。”
  等马卡斯一离开,哈佛历史专业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中国人写的世界历史著作?哈哈,我没有听错吧。”
  “马卡斯教授肯定疯了,居然让我们去读一本没有任何名气的作品。”
  “就是,中国人能写出什么好东西?他们连世界地图都看不懂。”
  “我知道中国,那里的人脑袋后面都拖着辫子。”
  “这可是教授布置的作业,你们敢不看吗?走吧,一起买书去。”
  “……”
  面对美国学生的冷嘲热讽,陈荣捷脸色铁青地离开教室。他是岭南大学的毕业生,去年刚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如今正在攻读博士,虽然主修哲学,但也经常来听历史专业的课。
  美国人对中国毫无了解,打心里充满了歧视。这种歧视深深刺痛了陈荣捷的心脏,他早已打定主意,要用英文来介绍中国诸子百家,用中国传统思想征服美国人。
  陈荣捷来到校外书店买《大国崛起》,结果被告知没有此书,他连跑了三家书店才买到,看来这套书的发行量并不大,铺货也铺得不广。
  买书回到宿舍,陈荣捷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结果一读就是天亮,他居然看了整个通宵。
  “居然是我们中国人写的,真是一本杰作啊!”陈荣捷不禁感叹。
  周末哈弗大学的中国校友聚会,陈荣捷专门抱着《大国崛起》去参加。他进门就遇到梁思成,迫不及待地推荐说:“思成兄,我前几天得到一本杰作,咱们中国人写的!你快看看。”
  梁思成看到书名就不由笑道:“这本书我知道,家父在信中提起过。那位叫周赫煊的作者,如今还是北大校长。”
  “真的?等我毕业回国,一定要去北大拜访请教!”陈荣捷说。
  就在此时,江泽涵也捧着书进来,见面就说:“梁兄,陈兄,我有一本好书推荐给你们,叫《大国崛起》,是中国人写的。去年我在国内就读过,没想到美国居然出了英文版。”
  梁思成和陈荣捷对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
第183章【精英青睐】
  麦克·劳尔图书公司,确实是一家小出版社,发行能力严重不足。
  这次《大国崛起》首印仅5000册,只在美国东部各大城市才能见到,平均下来,每个城市的发行量还不足1000册。
  咱们在前面说过,20年代是美国出版界的繁荣时期,畅销作品的销量动辄以十万计。《大国崛起》那5000册的首印量,显得非常可怜。不过这种情况属于出版界主流,新人和二三流作者,出版商不敢印太多出来。
  像《飘》那种新人新作首印就是10万起,最高日销量超过5万,半年卖出100万册,一年卖出200万册的神书,实在可遇而不可求。
  金丝猫女秘书急匆匆地敲开办公室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板,好几个城市的经销商都发电报来告知缺货,《大国崛起》需要加印。”
  “把名单给我。”麦克·霍华德说。
  没办法,像这种小出版社,什么事情都要老板亲力亲为。
  麦克仔细地研究名单,发现缺货的都是教育发达的城市,比如周边有常青藤大学和著名高中,看来《大国崛起》很受知识分子欢迎。
  特别是纽约这种大城市,辖区内教育机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少,1500册的铺货量不到一周就快要卖完。
  麦克·霍华德左思右想,终于咬牙说:“再印两万册!”
  “两万册?”女秘书吃惊道,“太多了吧,万一卖不完怎么办?”
  麦克笑道:“照现在这种情况来看,肯定能够卖完的。另外,你帮忙联系西部地区的书商,把《大国崛起》东部的销售情况发过去,他们应该会感兴趣。”
  就这样,加印的2万册《大国崛起》迅速补货,购买者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校学生和历史爱好者。
  至于普通美国人,呵呵,他们连亚洲都搞不清楚在哪里,怎么可能对这种学术著作感兴趣——虽然《大国崛起》已经写得够通俗了。
  《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轰动,正是因为它走上层精英路线。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议员们,还有各种政客、学者,许多都购买阅读了这本书。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见当官的爱读《大国崛起》,政府部门的职员们也跟着看,几乎形成一种风潮。
  美国东部地区销量状况良好,西部地区的书商迅速跟进。不过此时的西部还相对落后,民众识字率也没东边高,销量勉强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
  当新年的2月来临,《大国崛起》再次加印一万册,前面那两万五千册已经快卖完了。
  可惜这年代还没啥“畅销图书榜”,否则《大国崛起》肯定能排进全美1月份畅销榜前20位。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高端严肃报刊的标杆,在文化版面还专门写了推荐书评:“这是一本神奇的历史著作,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描述了世界各大强国的崛起和衰落。普通人可以读懂,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消遣读物,在打发空闲时间的同时增进知识;专业学者更是为它着迷,它分析历史的角度非常全面而客观,并且数据资料极为详实,它在现代史学界有着极高地位,几乎就要成为历史专业学生的必读参考书籍……当然,这本书并不完美,比如它预言美国即将爆发经济危机,这种观点非常可笑而幼稚。它还预言苏联在30年代将会崛起,虽然书中有着严谨的论证,但并不排除作者是在哗众取宠。作者对未来的种种猜测,严重降低了《大国崛起》的学术性,对此我感到非常惋惜。”
  《大国崛起》在美国卖出4万册以后,日销量明显下滑,几乎卖不动了。不过作为学术著作,它的寿命很长,用不着跟那些商业作品比较,每年都会有学生和学者为它掏钱。
  《大国崛起》的真正狂卖,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人回想起书中的预言,顿时各种吹捧膜拜,甚至连经济学家都对这本书展开研究。
  即便如今只卖了几万册,完全不能称之为“畅销书”,但《大国崛起》还是在美国华人圈子里引发轰动。因为这本书极受美国精英阶层推崇,听说连美国总统柯立芝都在拜读。
  而正在竞选总统,并且占有极大优势的胡弗,也在演讲时多次提到《大国崛起》。他高度赞誉了《大国崛起》的学术性,但驳斥周赫煊的经济危机观点,他对自己的选民说,只要他做美国总统一天,美国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美国的股市也不会崩盘。他要让所有的美国人,晚餐都能够吃得起火鸡,出门都能开得上轿车!
  选民们在心里大呼:胡弗总统万岁!
  曾经的张之洞幕僚、现任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在写给顾维钧的私信里提到:“近日《大国崛起》一书,在美国精英分子当中引发热议。正在竞选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先生,他虽然双腿残疾,但却学识渊博,尤其爱读历史和传记。他与我会晤时,听说我是中国人,于是我们便聊起《大国崛起》。罗斯福先生对此书大加赞叹,用他的原话来说,看了《大国崛起》,就不需要再学历史了。美国政坛官员们都极为推崇此书作者周赫煊,而今美国正欲和中国谈判归还关税自主权之事。我建议邀请周先生加入谈判团队,有他在场,应该对谈判大有益处……”
  顾维钧此时已经辞职,退居天津做寓公,他读完书信后自嘲苦笑:“我还能推荐谁?我倒是想自荐。可惜啊可惜,收回关税的千载难逢之机,就要被国内的战事给葬送了。”
  美国人确实铁了心要归还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还有美国商品在本国供大于求,急切想要开拓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份额又被日本和英国牢牢把控,美国很难插进去,归还关税能够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这对美国来说是件大好事。
  可惜,中国此时顾不上这个。
第184章【征辟】
  自从发明出电报和轮船,地球就变小了。
  像冰心和吕碧城,就长年旅居海外,但却经常在国内发表作品,老舍也隔三岔五地从英国投稿给《小说月报》。
  《大国崛起》在美国出版不到一个月,中国的报纸就已经获知消息,并且当成扬眉吐气的大新闻来报道。
  这种事情在民国经常发生,由于国人极度自卑,稍微在某个领域获得洋人认可,大家便要欢天地喜的庆祝。
  比如徐悲鸿,原本在国内并无甚影响力。只因其画作在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便被中国报纸誉为世界顶尖画家,从而受到国人的无限追捧,作品价格一夜之间提升百倍。
  不论是《申报》,还是《新闻报》,都在报道新闻时添油加醋,恨不得把周赫煊给捧上天。
  《新闻报》如此说道:“近日,我国学者周赫煊的《大国崛起》一书,在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出版。周先生之学术成果,震惊美国学界,政客亦为之疯狂,连美国总统柯立芝都手不释卷。美国总统候选人胡弗,在宣传演讲时多次提及周先生及其作品,引用周先生观点来说服选民。据可靠消息,胡弗先生因佩服周先生之学识见解,欲在其成功竞选总统后,特聘周先生为白宫外交顾问……”
  《申报》更加离谱:“自《大国崛起》在美国出版以来,美国人读历史的热潮蔚然成风。不论耋耄老者,亦或学校学生,人皆以谈论《大国崛起》为荣。美国学界人士,或不知中国总统、总理,却必知周赫煊先生。《大国崛起》在美国之影响力,可见一斑也!”
  这两份全国性大报都如此报道,其他报纸自然跟风。
  如今通讯困难,大家又没有驻外记者,只能全凭瞎编胡造,反正编些小故事使劲吹就行。读者看得爽了,报纸销量自然能提高。
  什么美国法院两律师辩护,彼此皆引用《大国崛起》的观点;什么美国小伙爱读《大国崛起》,在书店邂逅心仪女子,两人最终结为伴侣……各种乱七八糟的趣闻轶事疯狂往外冒。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报道,居然还有很多人相信。
  周赫煊在中国的学术威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峰。全国各地的大学,纷纷发电报邀请周赫煊去讲学,一场讲座的报酬开到了300元。
  连带着,周赫煊设计的内衣都沾了光,似乎女人穿上以后,生的孩子都更有文气。
  ……
  《大众》编辑部。
  廖雅泉兴冲冲地跑来,对正在整理读者来信的张乐怡说:“张姐姐,外面有个青年来拜访周先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