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783

  “大妈妈,散养怕是要大半年才长大,并不合算,我准备弄些杂粮谷糠,把鸡关起来,快点育肥,3个月就能出手,一年能养4茬,养的多了,才能赚得多……”
  老太太没有贸然听叶华的忽悠,她想了想道:“眼下粮食也不充裕,能不能成不好说,先拿出一半养养试试。”
  没想到叶氏还有这么科学严谨的作风,其实也是从孵蛋总结来的,毕竟她花了好几次,才摸索出规律,凡事不能急于求成。
  叶华欣然同意,这些事情交给老太太处理就是了。
  他的心思还是放在炼铁上面,工具的进步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只有生产效率上来了,玩地产啊,玩金融啊,有实业支持,才能走得下去。
  不然就像弄商业街一样,一涌齐上,没多久就垮了,逼得叶华现在还不得不努力擦屁股,真是郁闷!
  叶华打定了主意,要一步一个脚印,像无数穿越前辈一样,点科技树,挥舞金手指,老老实实,向前发展。
  一切都从炼铁开始!
  他来到了五丈河边,准备指点工匠们如何施工,如何炼铁……叶华是踌躇满志,虽然他是半吊子,但好歹有那么多年的领先经验,随便拿出点想法来,还不能吓倒一片人啊!
  而实际上呢,到了河边,被吓到的人是叶华!
  他第一次被古代工匠的本事惊得目瞪口呆。
  工匠们正在用耐火砖搭建炼铁高炉,没错,就是高炉,和后世的造型几乎一样,炉身炉腹炉腰有不同倾角的变化,十分科学优美,高度大约在3米左右。
  叶华记得有史料记载,北宋出现了6米多的高炉,看起来所言不虚!
  既然高炉不用他掺和,那别的东西呢?
  比如风箱,这个也顶关键了,总有一展身手的机会了吧!
  可当叶华查看之后,直接摇头了,原来工匠们已经发明出了往复式风箱,这种风箱以开闭木箱盖板以鼓风,盖板上有活门,木箱与风管连接处也有一个活门,一为进风口,一为出风口,盖板扇动,两活门交替开闭。同时用两具木风扇交替使用,就可以连续鼓风,极大提高了炉温,减少时间,节约燃料。
  由于木风箱体积较大,需要很多人拉一扇,或者干脆用畜力驱动。
  忙碌的工匠抽空跟叶华讲,他们琢磨着要在五丈河竖起一个水车,借助水力驱动风箱,劲儿更大,而且人畜不大劳,只是建水车需要花钱,不知道侯爷舍得不?
  舍得,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你们也别太能干了,给我留点发挥的余地啊!
  叶华转了好几圈,也就发现了一处,可以改进的。
  那就是对风箱吹出来的风进行加热,装两个炉子,热风吹进去比冷风更容易提高炉温。
  工匠们听完,无比惊叹,侯爷真是无所不知啊,竟然连炼铁也懂,还有什么不会的!这些工匠都是祖传的手艺,一点点积累,往往要几代人,才敢做一些改良。好多出现在宋代文献中的技术,其实在五代,甚至唐朝就出现了,只是到了宋代形成了文字。
  而且以士大夫的高傲,他们是不可能第一时间就记录下最新技术的。
  叶华琢磨了一阵子,他确信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稍微整合,绝对能达到北宋的程度,甚至更强。
  别看只是提升了几十年,可北宋的钢铁产量可是达到了15万吨,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早期还要多,哪怕只有一半,也暂时够用了。
  叶华将这阵子收购粮食,获利所得,还有冠军侯的俸禄和赏赐都拿了出来,另外还有高怀德,符昭信,王廷义几个……你们嚷嚷着一起发财,天底下哪有一分钱不出坐享其成的。
  叶华从他们手里,敲了3万贯,加上自己的钱,足够炼铁作坊建高炉和水车了。
  “侯爷,眼下还有个事情,要禀报侯爷。”
  铁匠告诉叶华,开封周围,连年征战,树木砍伐厉害,想要大举炼铁,缺了不少燃料,这个事情很麻烦。
  “没有木材?那用石炭啊!”叶华脱口而出,可石匠们却摇头了,“侯爷,石炭炼出来的铁脆,不能拿来做盔甲兵器的,侯爷要是穿着上战场,会吃大亏的!”
  叶华吸了口气,突然忍不住要笑出来!
  哈哈!
  工匠们还没有那么厉害,他们也有不知道的!
  叶华记得看过一种说法,自从两宋以后,中原没有那么多木材,只能用煤炼钢铁,可中国的煤含硫很多,造成钢铁杂质过多,质量不过关。
  而倭国依旧用木材炼钢铁,所以他们的武士刀要更犀利一些。
  现在听工匠们的看法,果然如此!
  可叶华有办法啊!
  只要把煤炭加热到850度以上,其中的硫就会逸出,剩下的焦炭用来炼铁,就能避免含硫过高的问题。
  叶华有了十足的把握,正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行动的时候,杨业和杨重勋兄弟俩突然找来了,他们面面相觑,不好开口。
  “都是同生共死的弟兄,有什么不能说的!”叶华黑着脸责备。
  杨业长叹一声,“冠军侯,我们杨家还有刀法,你要不要?”
  叶华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你要主动教我啊?”
  杨业十分尴尬,“我们缺不少农具,离着春耕不远了,总不能让大家伙用手刨吧,侯爷若是能帮忙……我,我愿意将杨家刀法一并奉上!”
第113章
皇亲国戚
  用农具换杨家刀法,貌似很合算的生意,只是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
  “你们真的很缺农具,或者买不到?”
  杨业无奈点头,是真没有,更买不到,这些日子愁得他都想把兵器给熔了做铁锹算了。
  “一贯!”
  杨业伸出了手指,晃了好几下,恶狠狠道:“一把镰刀一贯钱!”
  “神马!”
  叶华怒目圆瞪,“你没开玩笑吧?”
  杨业苦笑着摇头,“这还是三天前的价钱,现在只怕更贵了!”
  叶华是真的傻了,一把镰刀,充其量二三斤重,一千个铜钱,也有好几斤了,难不成农具和钱一样贵了?
  奶奶的,早知道这么值钱,我还玩什么房产商业啊,干脆当铁匠算了!
  也不怪叶华傻眼,他抱着脑袋,仔细想了一会儿,终于想通了,他记得在北宋的时候,因为钱荒严重,朝廷甚至用铁代替铜铸钱,更好笑的是最初铁钱居然真的和铜钱等价!
  由此可见,铁虽然比铜便宜,但也不会太悬殊。
  五代的情况不会比北宋好多少,虽然经济上的缺口不那么大,但是架不住天天打仗,好铁都拿去打造兵器铠甲,农具自然就贵了。
  还有一个原因,去岁开始授田,好多百姓有了土地,一家多则几百亩,少则几十亩,农具的需求增加了无数倍。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拿同样重量的钱去换农具,可偏偏换不到啊!
  叶华想到这里,立刻来了精神。
  他一跃而起,面对杨业兄弟,笃定道:“农具的事情我可以帮忙,不过我不要你们家的刀法……你们愿不愿意赊账吗?”
  杨重勋挠了挠头,“侯爷,你的意思是?”
  “我把农具卖给你们,暂时不用付钱,等到秋收之后,按照现在价格的一倍半还钱,如何?”
  杨业深深吸口气,“侯爷,这个利息太低了,怕是不妥……”
  “没什么不妥的,也不光是你们,其余的百姓也一样。”叶华直接做了决定,想到农具这么热销,扩大钢铁产量迫在眉睫。
  叶华决定,要建造10座高炉,还要采购更多的原料,雇佣更多的人手。
  他手下有6000户,可大部分人还要耕田,另外一部分负责收购农产品,从事贩运……忙起来人就不够用了。
  “你们手上还有多少人?”
  杨业咧着嘴苦笑,“我们现在除了人,就没有别的了!”
  “那太好了!”叶华笑道:“先给我3000人,要去河北运铁矿石,还要去怀州运石炭,这事情交给符昭信和高怀德疏通,你们的人只管搬运就是……对了,成为我的工人,以后买农具,可以享受免息待遇,业绩突出,给八折优惠!”
  叶华眨了眨眼睛,鼓励道:“安家不容易,让大家伙多出点力气,先苦后甜,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杨业还能说啥!
  他现在也不是只有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了,从麟州到了大周,万事开头难。
  朝廷虽然给了田,也发了农具和口粮,但数量有限,缺口有七成还多。杨业又不好说什么,毕竟朝廷也不宽裕,能做到这样,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上万口人,能架起锅煮饭,却不能架起锅煮道理。
  柴米油盐,各种花销,都不是小数目。
  叶华这是给他们找了一条活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7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