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校对)第6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9/783

  点点滴滴,叶华都看在眼里,尤其让叶华欣慰的是郭宗训能意识到人才的培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识到农村的问题……全都让叶华倍感欣慰。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一块木头……资本有如滔滔河水,天上而来,奔流而下,席卷万事万物。整个社会都会被无情重塑,所有的法则都会改写。相比之下,最脆弱,最无力的就是农民,就是乡村……如果不把这块短板补上,当几千万的农夫举起锄头,不管多么强大的帝国,都会顷刻之间瓦解冰消!”
  “而且没有新式的教育,没有让老百姓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拿出越多的新东西,最后都会变成害人之物!”
  叶华说到这里,他的拳头狠狠砸向了石桌,关节青紫一片……一个月之前,彭海的妻儿送到了京城。
  韩通,铁打的汉子,身上挨了几刀都不会哭的人,讲起彭海的遭遇,他是痛心疾首,失声痛哭。
  从对江南作战开始,彭海就积极筹措军粮,除了正课之外,他还用平价提供粮食,去帮着朝廷收购物资,往来的路费都是他一个人承担。
  彭海跟其他弟兄讲,自己能有今天,全是朝廷给的,他就算把命还给朝廷,都没有怨言。
  前前后后,他一个人就替朝廷筹措了一万五千石粮食,对西域作战的时候,他还一次进献了十匹驮马……一个千亩农场,能有多少产出,彭海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可就在一年前,朝廷再度征粮,彭海已经没有库存,官吏跑到家里,逼着他去向其他的农场借粮,彭海硬着头皮,佘来了三千石粮食。
  他是用自己的信誉担保,可朝廷呢,拿了粮食,并没有给他款项……一拖就是拖了小半年。其他兄弟几次登门,彭海没法子,只能私下借钱,把兄弟们的粮款还了。
  为了借这些钱,他偷偷把田产给抵押出去了。
  满指望着朝廷能把粮款还给他,赎回田地,结果呢,等来等去,彭海等到了一堆债券。
  衙门的书吏告诉他,钱没有,只有这个,爱要不要!
  彭海疯了,他一直相信朝廷,一心一意,给朝廷做事,任劳任怨,朝廷怎么能这么对待他。
  书吏不屑道:“怎么,不服气?这是冠军侯的意思,你不要就是瞧不起侯爷,下场如何,你自己看着办?”
  彭海从衙门回家,一路上昏天黑地的,他都不知道怎么走回来的!
  侯爷,侯爷不是最心疼武人吗?不是最在乎弟兄们吗?他怎么会这样?真的是侯爷干的吗?这些债券,怎么才能换成钱?
  彭海一肚子的疑问,都没有答案,当他回家的时候,却发现一群人包围了他的家,妻儿被人从房间里赶出来,小孩子抱着母亲的大腿,哇哇大哭。
  一句话,不还钱,就把田产房舍拿走!
  彭海看着地上的儿子,眼珠子红了,老子在阵前杀人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呢!盛怒之下,抄起一把铁锹,连着劈了两个人。
  他手下的奴隶,还有交好的兄弟乡亲,一起冲向了打手……
  “侯爷,这是彭海的遗书,他说那些害民之法,肯定不是侯爷干的,都是下面人黑了良心。所以他领着乡亲,把麟州县令给杀了,把催粮饷的御史给宰了。杀官就是造反,他用自己的命偿还。他不会给侯爷添麻烦,只求侯爷能多照顾一下其他的兄弟,他就死而无憾了!”
  叶华仔细看过彭海的遗书,哪里不明白,嘴上说不怨,可心里也把他当成了凶手之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不单是官僚体系的问题,还包括整个社会都需要改革。
  没有彻彻底底的改变,彭海这类的悲剧还会层出不穷!
  先进的金融工具,根本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理解的。
  就像彭海一样,他拿到了债券,价值几何?怎么兑换,去哪里出售?偏远的麟州,根本一无所知,在他的眼里,就是朝廷给的一张,无法兑现的欠条。他没本事找朝廷讨债,就只能做匹夫一怒,血溅三尺。
  至于接下来会如何,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必须加快速度,必须彻底改革……不要觉得对外打仗,抢夺地盘和财富,就能解决问题。不可能的!”
  叶华气咻咻道:“打下了西域,弄出了不少的公司,还推出了股票……可这些红利毕竟属于少数人的。而负担战争压力的,却是所有的大周百姓!不能把红利真正释放给普通百姓,对外用兵,只会便宜少数人,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叶华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他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背后,有这十年来,培育出来的庞大的新兴利益集团,他必须照顾千千万万,像彭海一样的“自己人”。
  一切的一切,都在郭宗训的身上,小家伙要是能在邺城有所成功,就能撕开一道口子,若是他做不到,叶华就只有亲自上阵了!
  小小的郭宗训,还不知道,他的使命有多重要,小家伙只是想让邺城变好起来……郭宗训打出的第一炮就是军械作坊合作社。
  出人预料,他没有从农村下手,而是先在城里行动起来。
  原来那些因为大军撤走,变得衰败的家庭作坊,重新运转,几十家作坊,上百名老工匠,他们先联合起来。
  郭宗训给他们冠名为“河北实业集团”,名字很大气,可事实上他们只能承接一点其他作坊看不上眼的任务……比如马鞍马镫,军服鞋帽,火枪手的武装带一类的小玩意。
  但仅是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随着城里开始有了人气,郭宗训选择了十个村庄,成立农业合作社,每个家庭,按照劳力、土地、牲畜的多少入股,生产出来的粮食,扣除基本的口粮,拿去销售,销售所得,作为全村人的财产,大家共同决定,要如何使用……
  “启奏陛下,臣要弹劾太子!”吕余庆在金殿上率先发难,“太子在邺城组建合作社,原本朝廷是向每一个农户征税征粮,现在变成了合作社!而每一个合作社,又推举出来一些刁民,跟官府唱反调……这些人不官不民,不文不武,到底算什么?老臣恳请陛下,立刻降旨,取消合作社!不然,各地争相效法,天下永无宁日!”
第732章
成绩斐然
  “吕大人,你的话太不合适了。”没等别人开口,赵普首先斥责道:“殿下不辞辛苦,前往邺城,众所周知,邺都难治,太子殿下不避艰险,推陈出新,有什么不好?”
  吕余庆猛地摇头,“赵尚书,你可知道殿下干了什么?他居然准许一些百姓,公然跟朝廷作对,抗拒朝廷法令。长此以往,刁民遍地,百官如何治理天下,政令又如何颁行?”
  “荒唐!”
  赵普道:“你怎么那些官吏是好的?你又怎知那些人是刁民?全凭着两片嘴唇,就随意攻击太子殿下,其心可诛!”
  吕余庆毫不畏惧,红着眼睛道:“赵天官,你处处为太子说话,须知道太子只是半君!擢黜之恩,皆出自上。纵然百官有一二差错,也不该任由一群百姓胡言乱语!”
  “陛下!”吕余庆痛心疾首道:“百官为天子牧民,君子不重则不威。治民之要义,首在重法,敬法,畏法,进而尊法,守法。如此才能政令通畅,纲纪俨然。似太子一般的做法,岂不是让世家大族,卷土重来。陛下数年之前,推行抑制豪强,均分田亩的法令,岂不是荡然无存?”
  ……
  吕余庆和赵普针锋相对,这两个人各有特色,赵普重情,强调太子的艰难,百官的可恶。吕余庆却紧咬着恩自上出,太子无权做这种事情,更不能让百姓监督官吏……争吵之间,越来越多的官员,都觉得吕余庆所言是有道理的,虽然严苛了一些,但规矩如此,不该轻易改变。
  尤其是太子年幼,行事标新立异,假如日后登基,岂不是更加放肆胡来。
  因此窦仪等人纷纷站出来,“启奏陛下,太子殿下一番好意,只是思虑未必周全。臣以为陛下应该立刻降旨,让太子明白错误之处,立刻改正!”
  朝中重臣,几乎都是这个态度,赵普的嘴角微不可查地翘起来。太子年幼,能有什么主意,他的做法全是老师在背后支持。
  现在太子出了格,犯了忌讳,叶华,你身为太子之师,还有什么好说?是庇护太子,还是顺从皇帝……不管怎么样,你在那个位置上,都是左支右绌,左右为难。我倒要看看,你还能沉得住气多久?
  赵普挑起眼皮,偷眼去看叶华,发现叶华低垂着眼皮,居然一声不出,似乎没有把群臣的争吵放在心上一般。
  他难道什么都不想说吗?
  正在赵普疑问的时候,首辅王朴突然咳嗽了两声。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诸公所言,有些过了……当年汉高祖刘邦立汉社稷,颁布政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汉代三老下情上达,左右乡里舆论,教化百姓,责任至重。朝廷对三老极为重视,举凡政策法令,察举用人,都要询问三老的意见……老臣虽然不慎清楚太子的用意,但老臣觉得,也不过类似三老而已。”
  王朴顿了顿,又道:“陛下,我大周立国以来,虽然厚待百姓,于民休息。但大战不断,征调众多,许多官吏借机贪墨侵吞,肆无忌惮,激起民变。恐怕这也不是朝中诸公乐见,以乡民约束官吏,古已有之,如今更应该提倡。老臣以为,不妨给太子殿下一个机会,老臣乐观其成!”
  谁也没有想到,王朴居然替太子出面,而且还拿出了三老的例子,替郭宗训开脱!赵普大惊失色……他盘算着,王朴一直以来,都是柴荣的近臣,他和太子也没什么交往。身为首辅,他就算不出手,也只好作壁上观。
  到时候叶华被逼着下场,整个朝堂的格局就撕开了一道缝,文官,武将,圣人和太子,叶华身为武将领袖,太子之师,不可避免要跟柴荣分裂。
  他苦心筹划,小心翼翼布局,走到了今天,眼看就要成功了。
  谁能想到,王朴居然横叉了一竿子,生生把大好的局面给搅黄了,这个老匹夫,他到底再想什么?
  赵普既愤怒,又惶恐,生怕一计不成,让叶华识破了,他的麻烦就来了……赵普像是个躲在阴暗角落的老鼠,不断算计着朝堂利害得失。
  他拼命想着,让两边斗起来。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浑水摸鱼是基本技能。
  赵普何以在三年前,给叶华当马仔,三年之后,却处处算计……道理也不复杂,因为他窥见了河东和中原的矛盾,加上他长时间在叶华这一边,很清楚大农业和小农经济是没法兼容的东西。
  叶华到了必须取舍的时候,是顾哪一边?不管他怎么选择,君臣决裂,文武殊途,到了那时候,他这个吏部天官才能游刃有余。
  奈何,还没等他的计谋奏效,就让王朴给搅了,这个老匹夫,实在是坏事!莫不是要想办法,把他给干掉?
  赵普只敢在心里盘算,王朴的表态堪称一锤定音。柴荣在短暂沉默之后,点了点头,“不过是邺城一地而已,太子所作所为,朕悉数知之,尔等无须多言!”
  天子宣布退朝,群臣从大庆殿出来。
  叶华故意放慢了脚步,跟王朴一起并肩出来。
  “老相公高义,多谢了!”
  王朴轻笑了一声,“侯爷,你说这话,就是小觑了王某!我在河东数年,心里自然有一杆称。殿下的所作所为,是照顾百姓,是为了天下苍生。老夫要是连仗义执言的勇气都没有,就不要再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王朴突然又道:“侯爷,倒是你有些让老夫大吃一惊啊!”
  叶华不解,“何出此言?”
  “哈哈哈!侯爷,人都说你权势滔天,党羽众多,怎么连自己人也给你下绊子?莫不是你们在演戏?”
  叶华苦笑道:“王相公,你见过这么逼真的戏码吗?”
  王朴收敛了笑容,神色凝重起来,他微微摇了摇头,“侯爷是君子,要提防宵小之徒啊,有些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叶华轻笑道:“王相公,叶某算不算君子不知道,但是我对付小人,却有些心得。只是王相公,你一心谋国,最能顾全大局,还要好好照顾自己。前车有鉴,可不要大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9/7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