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783

  李覃被说得无地自容,一个读书人,说他学问不行,简直比骂娘还难受,李覃觉得满腹委屈,他梗着脖子,辩解道:“陛下,臣,臣乃是陇西李氏之后,书香门第,臣幼年也曾寒窗苦读,扪心自问,经学文章,诗词歌赋,也都略通一二,并,并非一无是处!”
  柴荣冷笑了一声,“这么说,是朕错了?是朕没有读懂你的高明之论?”
  “臣不敢。”李覃匍匐在地,浑身不停颤抖。
  柴荣又看了看除了冯氏兄弟之外的三人。
  “你们几个的文章,还不如李覃!朕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原来我大周的进士,居然是如此迂腐昏庸,简直是一群朽木!”
  皇帝都要气炸了,也难怪他生气。
  殿试始于唐高宗,可却没有成为定制,所谓金殿钦点,天子门生,东华门唱名,那是从宋代才开始有的。
  五代的进士并不是天子亲自担任主考的。
  偏偏这一次柴荣来了兴趣,要考察一下他们的水平。
  就出了一道平边策,让几个人去写……李覃文章的核心是“修德怀远”,也就是说,只要天子修德,世道清明,其他国家自然臣服。
  看到这个结果,柴荣差点气昏过去。
  靠着修德,天下就能一统!
  那先帝不顾病体,北伐幽州干什么?朕刚登基,就带着几十万大军,围攻晋阳,又是为了什么?
  照李覃的说法,朕留在开封,修德感动上天不好吗?还用的这么辛苦!
  这时候,李肆突然跪倒,“启奏陛下,李御史等人,如此作文,并不稀奇。科举文章,首重文辞华美,对仗工整,不求言之有物,只求新奇瑰丽。寻常寒家子弟,弄不懂科举的门道,所以屡屡碰壁。只有像李御史一般的大家子弟,才能轻而易举通过科举。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查阅历年进士的出身,就知道草民所言不虚!”
第445章
士绅一体纳粮
  通常情况下,堡垒都是从内部先崩溃的,对此叶华是深信不疑,而李肆呢,就是冯道调教出来,留给叶华的一个宝贝。
  此人第一次出手,就来了一个惊天动地!
  李肆以布衣之身,站在叶华和柴荣面前,侃侃而谈,血脉里的高傲,让他并不畏惧柴荣这个天子,你现在不过占据中原而已,我的祖上可是尊贵的天可汗!
  李肆以大唐为荣,可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唐的弊端在哪里。
  他要给柴荣和叶华讲解科举的关键,大唐就是绕不开的时间……最初发明科举的是隋朝,以科举选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破九品中正制,就是打破世家对官僚体系的掌控。
  隋朝灭亡之后,大唐继续坚持这个策略。
  尤其是唐朝前期,李二不遗余力,打击世家,压制世家的地位,发挥科举作用,大力提拔寒门。
  李二甚至发出了天下英才,入我瓮中的感叹!
  坦白讲,李二的努力是成功的,接下来,他的儿子,儿媳,两代皇帝,继续打压士族,如果能持之以恒,所谓的五姓七宗,或许就会提前消失。
  不过问题出在了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的权威当然无存,不得不重新组建中枢,改弦更张。皇家不够强,就要拉拢帮手,借助其他的力量。
  所以世家大族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世家也做了调整。
  原来的世家子弟是瞧不起科举的,不屑于跟寒门一起竞争抢夺。
  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世家大族放下身段,进入科举,并且顺利掌握了科举,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
  再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简直是匪夷所思!
  作为世家子弟,他们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沾沾自喜之余,就到处吹嘘,说他们家风纯正,知识渊博。千年积累,文采风流,远不是寒门能相提并论的。
  这种说辞,也仅仅是骗骗外人而已。
  世家大族能有如此傲人成绩,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适应掌握了科举的规律!
  在所有科举当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而进士科则是靠策论选材,一篇文章定命运。
  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明白,文章这个东西,是很主观的。
  有人偏好辛辣,有人偏好含蓄,有人觉得要汪洋恣肆,有人觉得要溪水潺潺……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不同考官那里,也会得到不同的评分。
  叶华记得,上辈子的时候,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老师反复提醒,就是告诉学生,要写容易得分的作文。
  放到科举场,也是如此,甚至更加重要!
  首先,字迹要漂亮。
  其次呢,文采要飞扬。
  再次,说理也中规中矩,不能让人挑出毛病。
  还有,要把握考官的喜好,写考官中意的文章……
  世家大族为官者众多,甚至主考就是世家的人。他们手中财力雄厚,又能掌握舆论,引导文风……拥有这么多优势,只要不是猪,就有机会考上。
  更何况,上面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其他的作弊啊,替考啊,……这些还都没拿出来呢!
  所谓世家子弟考进士,就跟有钱人家进名校一样,普通人穷尽几辈子未必能做成的事情,人家只是挥手之间而已!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
  一味迎合考官,一味投机取巧,到了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虽然能过科举的那一关,却没法打动要锐意进取的皇帝陛下。
  相反,柴荣震怒了,朝廷四年一次,花费巨资,开科取士,结果就选出了一帮废物!这不是白白浪费资源吗?
  让他们为官,只会结党营私,贪图私利,残害百姓,这样的官,要他们有什么用?
  “这四个废物,立刻免去进士功名,革去官职,听候发落!”
  一道旨意,以李覃为首的四个人,全都待下去了。
  这里面就剩下冯家兄弟,他们两个没有参加科举,是靠着恩荫入仕,叶华把这俩人揪来陪绑,是想给他们当头一棒。
  事实上冯家兄弟也的确被震撼了,两个人跪在地上,浑身颤抖,不停哆嗦。
  柴荣怒气不息,“你们两个虽然没有参加科举,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一样味同嚼蜡,空乏说教,连冯太师的一成本事都没有学到,妄为人子!”
  被臭骂了一顿,两兄弟只剩下磕头请罪。
  柴荣缓了缓,又道:“你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这书法就不错,比那四个东西强多了……你们就先留在翰林院,替朕草拟圣旨,记住了,以后要多跟令尊学,要把书读活泛了。”
  这也就是看着冯道的面子,当然了,叶华的作用也不小,两个人才能因祸得福,不但没有被罢官,还成了天子近臣,冯平和冯吉乖乖退到一边,偷着擦汗去了。
  现在只剩下柴荣,叶华,李肆三个人。
  柴荣怒道:“世家官吏靠着把持科举,将自家的子弟送入官场,朝廷的论才大典已经变成了他们私相授受的工具!这几个人不堪用,其他人也未必如何,朕,朕要废了科举!”
  “不可!”
  叶华急忙拦阻。
  要说科举制的弊端,那是说也说不清。
  可是要废了科举,总要拿出替代的办法吧?
  叶华自问,哪怕到了一千多年之后,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聪明人,依旧延续着科举的传统,采用考试选官。就好像高考一样,骂的人不计其数,可要是废了高考,却找不出更公平合理的方法。
  不凭成绩说话,难道靠血统,或者靠金钱?
  显然,都行不通!
  “陛下,科举不可废,只宜调整。”
  “怎么调整?”柴荣道:“眼下世家大族的子弟,占了科举的六成以上,难道朕要降旨,不许世家子弟参与考试吗?”
  叶华道:“陛下,臣以为应当调整考试内容,还有,要增加录取人数!”
  第一个改进,柴荣很轻松接受了,内容一定要改,他再也不想看到空洞无味的玩意了。可增加录取人数,这就让他殊为不解了。
  “叶卿,你是不是说反了?录取人数越多,岂不是让更多的世家子弟进入官场?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你让朕何以自处?”
  叶华摇头,“陛下,臣以为增加录取率之后,情况会迥然不同的。”
  柴荣还是不信。
  这时候李肆突然站出来,“陛下,请容草民说几句,冠军侯所言,其实颇有道理!”
  柴荣哼了一声,“你跟他都是一师之徒,当然替他说话了!”
  李肆没敢还嘴,只是道:“陛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实自从中唐开始,科举录取的人数就已经不断增加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7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