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1119

  文彦博当然不会这么单纯,他知道韩维其实是站在王宁安一边的,你也可以说是大家族的生存法门,他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始至终,韩维都是亲近王宁安的,尤其是韩家的问题,更让韩维不敢碰世家,让他入政事堂,等于是断了世家死灰复燃的路,只有傻瓜才会高兴呢!
  再看第二个人,同样不陌生,此人叫陈升之。
  他干过什么事情呢?
  还记得当年的横山之战吗?
  陈升之就是三个钦差之一,只不过是比较怂的那一个,事后他也受到了严惩,几乎丢了官职,后来新君继位,赦免了一批人员,陈升之就在其中,在三年前,他被调到了凉州,负责督修道路,听说干得不错,一路高升,成为工部侍郎,前不久又接了孙固的礼部尚书,屁股还没坐热,就火急火燎,提拔到了政事堂,宣麻拜相!
  “混账!”
  文彦博看到这个名字,气得一拍桌子,太阳穴的青筋都跳起来了。
  原来就是这个陈升之带头上书,给文彦博争王爵的!老文都恨不得吃了他!
  “爹,那啥,外面盛传,说陈升之当年能躲过一劫,都是老爹的功劳,后来老爹又让他去修西域的路,那也是老爹主持的工程,还有这一次他上书给老爹争王位,老爹投桃报李,把他提拔进入政事堂,他们都说陈升之是老爹的人!”
  “放屁!”
  文彦博忍不住爆粗口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王宁安的报复,又毒又狠,让你上不去下不来,堵在嗓子里,难受,恶心,要人的老命!
  陈升之这个家伙,应该早就归附了王宁安,只是他善于装蒜而已,这次被王宁安翻出来,一定有他的目的。
  老文急忙往下看去,第三个名字……范师道……嗯,他是个生面孔,文彦博却不觉得陌生,这个人是多年的言官,弹劾过无数人,也有无数人栽在他的手里……比较有趣的是王宁安几次整顿言路,范师道都安然无恙,而且官职还越来越高……莫非说这位范大人也向陈升之一样,成了王宁安的人?
  非也,非也!
  老范能稳坐钓鱼台,靠的是真本事!
  他弹劾任何人,都是有真凭实据,依据朝廷法度。而且清廉自守,不是装的,是真的!在京城为官,冬天都是比较难熬,现在很多官宦人家都烧煤,上好的块煤,烧起来一点烟火气没有,再讲究的就烧银丝炭。
  可唯独范师道,每到冬天,这位买来碎煤屑,混着黄土和水,搓成一个个煤球,晒干了烧火。
  每年冬天,都有些日子,范师道跟小鬼似的,惹来同僚的嘲讽,老范却我行我素。尤其难得,历次政潮,言官都充当急先锋的角色,唯独范师道从不参与,和满朝的宰执重臣,也没有什么往来。
  王宁安最初都不信士林之中,还有这么一号人物,以为他是装出来的,可几年下来,老范始终如一,连王宁安都不得不佩服。
  就这样,全新的三位宰执,火热出炉!
第959章
能干的政事堂
  王宁安弄出了这么一个名单,吓傻了很多人,眼镜片碎了一地……但文相公是何等的老油条,哪里看不懂。
  这三个人都不是能接替王宁安的人选,把他们推出来,说到底还是要争取布局的时间,王宁安这是要给他中意的人选历练的机会。
  你丫的宁可提拔这些人,也不放老夫进政事堂,还给了老夫一个空头儿的王位,姓王的,咱俩什么仇,你要这么害我?
  文相公要气死了,王宁安却半点内疚都没有,他这么安排,也是深思熟虑,新的三位相公,说老不老,说年轻不年轻,正好承上启下,一年多之后,就可以交权给更年轻有为的一批人,至于文宽夫,对不起了,你老还是等着被时代的潮流淹没吧!
  虽然王宁安只给了几位相公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一年多,可不是熬时间,而是要分秒必争,必须终结之前变法的乱局,并且为接下来的发展定调子,铺好道路。
  “诸公,我们的担子不轻啊!”
  几个人一起点头,“请王爷吩咐,我等愿意马首是瞻。”
  王宁安摆了摆手,“事情是大家的,我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只怕还敌不过两个聪明人,所以我们必须通力合作,和衷共济……这么多年来,朝廷的争斗一直不断,主要在新旧之间,是重土地,还是重工商,是重世家,还是重百姓……显然,到了目前为止,我认为这个争论应该有了结果,当然,为此大宋也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百姓常说,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现在到了我们立规矩的时候,只要大家伙秉持公心,真正为了谋国,我想哪怕千秋百代之后,诸位的功绩,一样彪炳千古,圣人,朝廷,百姓,都会牢记大家……我们的担子不轻,更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我们要让老百姓知道,朝廷真的改变了……”
  王宁安讲了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第一,政事堂不再是内斗的舞台,以前那种你死我活的拼杀,随着世家保守势力的消失,已经结束了。换句话说,你们可以放心做事,而不用担心被推上法场,丢了脑袋!
  至于第二点,则是要怎么做事,秉持公心,为了大多数的老百姓,不要只盯着一家一姓,眼里只有士人而没有平民……
  几个人都是聪明的,陈升之点头道:“王爷,请吩咐吧,接下来要怎么办?”
  王宁安看了看,突然转向了范师道,“范相公,以后你在政事堂就分管人事,此前吕公著私信作祟,把考察变为了打击异己的工具,这一次你汇同吏部和都察院,把考察做好,严格把关,给朝廷选出一批优秀的官吏,填补缺口。”
  范师道犹豫了,“王爷,让我管人事,只怕不妥,我在御史台多年,得罪的官员可不少,他们未必会服气,要不我还是负责监察,毕竟这块我熟悉!”
  “不!”
  王宁安很坚决摇头,“范相公,正因为你是局外人,又盯着官员多年,经验丰富,才让你负责吏治,我相信你,能一碗水端平,谁敢不服,立刻罢免!”
  范师道被说的有些血脉喷张,“既然如此,我知道该怎么办,假如有一天,我没把水端平,情愿意领受责罚,绝无二话!”
  听着王宁安的排兵布阵,司马光其实有些不快,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接人事铨选,他在财税这边已经干了太多年,又是次相,执掌人事大权,顺理成章。
  师父啊,师父!
  你为什么不把这项权力给自己人啊?
  仿佛听到了司马光的呐喊,王宁安笑呵呵转向他,“君实,你是政事堂的老人了,这一次你去掌军吧……这个担子不轻,东南的厢军早就崩坏了,这一次之后,更是要彻底裁撤,你选拔一批新人,重新恢复东南的军力,尤其是水师,不能怠慢。”
  掌军!
  居然让我掌军!
  司马光真的有些受宠若惊,他还以为会继续掌管财权,毕竟按照传统,只有首相才能在军国大事上有发言的权力,师父居然把这么大的一块,交给了自己,可见真是亲师徒,提拔起来,不遗余力啊!
  “请王爷放心,我一定做好!”司马光的语气中,难以掩饰的激动。这一刻想的很多,师父把他起家的权柄交给了自己,衣钵传人,甚至下一任首相,非自己莫属了?
  饶是司马光定力深厚,也难免喜形于色。
  王宁安倒是继续分派,“陈相公,东南办了秀才科,成果很不错,北方也要推行,进士科虽然暂时不能废了,但是要规定,必须先经过秀才科的考核,才能参加进士科,而通过秀才科之后,可以成为吏员……至于通过进士科,也要到底层锻炼若干年,才能提拔上来!”
  听完这个,陈升之直接吐血了,这和废了进士科有什么区别?
  过去进士科重要,那是因为进士科能当官,现在秀才科也能做到,尤其是通过进士科,还要跑到地方历练,这和秀才科有多大区别……相信只有少数人学霸加上考试疯子,才会想考进士科,大多数脑筋正常的人,应该都会选择秀才科吧!
  这一项绝对是几百年科举选官,最大的改变,作为一个翰林出身的官员,能做到这一步,足以青史留名了。
  陈升之用力点头,欣然领命!
  还剩下的一个大项就是财政和金融,也就顺理成章,归了韩维。
  “韩相公,你在皇家银行干过很多年,熟悉金融事务,接下来有几个重点,第一是两条铁路接近尾声,需要更多的贷款支持,必须做好,再有东南急需投资,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就会出现工商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资本和基础设施,这是两个最重要的事情,你一肩扛起吧!”
  韩维面色凝重,韩家的大多数弟子都被贬到了西夏,如今在朝的,只有两个人而已,他不想弱了韩家的威风!
  “请王爷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
  把任务分配好,整个政事堂,就高速运转起来,显然,这不是一个顶配的梦幻阵容,但是爆发出来的力量,却是无与伦比的!
  就像是一个乐队,不能都是指挥,政事堂也是如此,如果都是老狐狸,天天互相算计,绝对办不成什么大事。反而是这种各尽职责,配合默契,来得更生猛!
  首先就是吏治方面。
  范师道汇同吏部尚书陈希亮,主持考察……这两个人都是言官出身,又都一样嫉恶如仇,秉性刚正,不会公器私用。
  很快,他们就提出了新的考核名单。
  在这一份名单之中,多达200名的地方官吏落入三等以下,需要被撤换,京官被撤换的数量,更加惊人。
  这是自上而下,彻彻底底对旧派势力的清理。
  传统的翰林官,没有实务经验的地方官,言官,政绩很差的官吏,都面临淘汰的局面。当然了,包括王宁安门下,也有十几个人上榜。
  他们主要的问题就是贪赃枉法,在推行新政,大建工程中,狂捞好处,大肆中饱私囊,私相授受……面对这样的弟子,王宁安也没法庇护。
  就这样,吏部的名单顺利通过,官员们该升迁升迁,该调走调走,改斥退的斥退……范师道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当头炮!
  接下来就是军务方面,司马光自从屈野河之败以后,也没少下功夫,还经常跟王韶等人请教,这些年下来,他早就不是当初的小白了。
  东南面临着秩序重建的问题,首先要建立起来的就是军队,他下令,从贫家子弟,招募10万禁军,进行严格训练。
  原来王宁安带到南方的10万人马,分成各路,剿杀山贼水匪。
  摩尼教、鄱阳湖、洞庭湖……各地的贼人都跑不掉。
  在剿匪过程中,又给予新兵参加实战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本领,整个清剿工作,大约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
  这是堪称自春秋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壮举!
  从来庙堂和江湖,都是相对存在的,哪怕是太平盛世,占山为王的,也所在多有,哪怕再强大的人马,也无法消灭他们!
  可是这一次不同,因为采取了均田的措施,又配合强大的火器,还有鼓励百姓劝降……种种手段下来,匪患彻底肃清。
  没有了土匪,各地的治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商人们长途贩运也安全了,再也不用担心被抢劫。
  一个安定的环境,带来了商业的快速恢复,东南很快就走出了混乱的阴影,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