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1119


第107章
封赏
  “四海升平”是沧州最新开的茶馆,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沧州最大最热闹的所在。
  每一个成功商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秘诀。
  四海升平有三绝,头一个是说书,沧州最著名的艺人韩蛤蟆坐镇,讲述最正宗地道的《三国演义》,好些外地人就是为了听三国,才大老远跑来,每一次都让他们如痴如醉,满意而归。
  第二绝就是茶,卖的是清茶,没有那么多繁杂的工艺和佐料,只有青绿的叶子,淡淡的茶香,苦涩悠远,品之,止渴生津,唇齿留香……当然,所谓流行,更多的是握在文人手里,老百姓是带不起风潮的。
  天下人都喜欢茶饼,都添加葱姜蒜,碾碎了煮着吃……你敢说不好,不好也是好!没有几个人能和潮流作对,就好像看歌剧一样,明明看不懂,也要正襟危坐,装着一副大彻大悟的模样,要的就是那个范儿!
  刚刚弄出绿茶,也没几个人喜欢,王宁安都觉得这一炮要哑火了,所幸后来欧阳修驾临沧州,这可是能和潮流对抗,引领风向的文坛巨擘。
  醉翁盛赞绿茶,随手就写了一堆的诗词文章,绿茶顿时身价倍增,不为了喝茶,为了沾醉翁的仙气,也要尝一尝。
  至于第三绝,那就是四海升平的特色了,茶馆很大,设了许多隔音良好的雅间,专供客人洽谈生意。
  每天还有专人宣读朝廷最新政令,沧州市面各种物价都有人送到四海升平,只要坐在茶馆之中,什么事情都能了如指掌。
  喝茶,听书,谈生意,就没有那么熨帖的!
  ……
  曹佾在京城,印象里沧州总是和刺配联系起来,光是一个牢城营,就有七八万人,沧州还不是配军遍地,到处流氓恶棍,十足的化外之地。
  哪知道待了些日子,沧州的乐子一点不少,美食别具风味,炒菜比京城还好吃,市面上都是送餐的小伙计,衣着整齐,热情周到,竟然比京城还要便利。
  只是姑娘比不上樊楼的漂亮,这也是没法子,京城可是云集了天下的美女,还有异域风情,要什么有什么……
  曹佾甩甩头,美女不够,美食来凑。
  沧州的猪肉就是好吃,一个十来斤的肘子,红润诱人,香气扑鼻,肉皮颤巍巍的,满是汁水,却一点也不肥腻,怎么吃也不够。
  曹佾大嚼着,唇齿留香,形象全无,啃了大半只肘子,又喝了一大碗清茶,靠着椅子上听书,别提多惬意了。
  “我说国舅爷,你这日子也太美了,真是让人好生羡慕。”王宁安撩开帘子,自顾自坐到了曹佾的对面。
  曹佾翻了翻大眼皮,懒洋洋道:“喝茶自己倒,吃肘子还剩一半,请便。”
  “吃你剩的?”
  王宁安真是无力吐槽了,“国舅爷,我还以为你是大方的人呢!”
  曹佾不客气道:“我还以为你是个纯臣呢!”
  “难道不是?”王宁安惊问道。
  曹佾挺起了腰杆,打了一个响亮的饱嗝,“当然不是,你知道我姐夫让我大老远跑到沧州,是干什么?”
  “我可不会揣摩圣意。”
  “呸!你就虚伪吧!一个马场弄得我姐夫感激涕零,对你们王家优待有加。可是六艺书院呢?我姐夫是想建一个平民学堂,瓜分世家的份额,你却私自和韩家暗通款曲,你说,你对得起官家的天恩吗?”
  曹佾义正词严,气势汹汹,毫不客气地指责。
  只是王宁安丝毫不在乎,姓曹的为什么当初不说,为什么不上书赵祯,和自己抱怨,摆明了他心虚。
  “我们王家可比不了你们曹家,兴盛了几代人,炙手可热,红得发紫!你要是觉得圣人该打压世家,就请国舅爷大义灭亲就是。”王宁安淡定说道。
  曹佾被问得瞠目结舌,面前这小子岂是一个妖孽能形容的!你才多大,就把这些烂事看得一清二楚!
  曹佾无奈道:“王兄弟,我也不和你兜圈子,这些人世家的力量衰弱太快,内部后继无人,外面文官打压。不说别的,杨家都差点退出将门之列。所幸杨怀玉立了功,还有杨家弄到了瑶池琼浆的生意,又在京城开了印书坊,人财两得,才算站稳了脚跟。”
  说完,曹佾突然无奈笑道:“王二郎,这几样都离不开你的帮忙。”
  “哪有!是杨家自己争气。”王宁安嘴上客气,可神色之中,难掩得意,一介白衣,能左右一个家族兴衰,真值得自豪了。
  “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人人都说曹家兴旺,可是有苦自知。眼下还不是靠着我姐姐撑着。姐夫年过不惑,还没有龙子,姐姐也年纪大了,怕是无福为官家生下一儿半女。自古母凭子贵,若是哪个年轻的妃嫔生下龙种,我们曹家立刻就要被取代了。”
  曹佾收起了玩世不恭,变得格外凝重。
  “二郎,咱们交浅言深,我本来不该说这些,可是我看得出来,你有本事,有韬略,对待韩家,你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相互合作,有钱大家赚。我觉得你够义气,是个可以依靠的朋友。如果咱们能拉手,对我们都好。”
  曹佾看起来大大咧咧,心里面最清楚。所谓狡兔三窟,传承百年的大家族,谁还不懂见风使舵,脚踩几条船。
  别看王家暂时不算什么,可是人家已经铺垫好了,地方上有势力,皇帝信任,连文官那里都吃得开,同河北的世家也拉手了,路子竟然比曹家还宽!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不这时候烧冷灶,还等什么时候!
  “哈哈哈,国舅爷果然是君子,那我也就说点过分的话,家国天下,首先要有家!然后才能谈到国。世袭罔替,时代为官,父死子继,肯定会落人口实。”
  曹佾不停点头,“兄弟,你说的太对了!有什么出路,指点哥哥,放心,我绝对够朋友!”
  王宁安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笑呵呵举到了曹佾的面前,展开一看,赫然是一堆洁白如雪的白砂糖!
  ……
  “门下:王者推赤心以待人,故能得忠怀之臣,鉴丹书而念信,故可取天下之心……名器无私,忠劳是属。伊我良帅,时惟旧勋,爰旌坐树之威,更建爪牙之寄……王良璟,系出名门,常怀报国之心,遭逢变乱,临危而无惧。驱驰人马,死生不避,剪除逆乱,功莫大焉,特加封敦武郎,沧州指挥使,赐钱3000贯,盔甲兵器一套……钦此。”太监苏桂,抑扬顿挫,念着圣旨。
  早就传出要让王良璟接指挥使,终于落实了,一点不意外,只是赏了敦武郎的官职,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敦武郎是八品五官,宋代的武职很实,八品一点不小!而且宋代采用官职和差遣分开的奇葩制度,以敦武郎的身份,完全可以出任统制甚至都统制,只给一个沧州指挥使,高官低用。
  这可不是皇帝打压王良璟,而是为了让他走得更稳,根基更牢固,也避免人家说闲话。只要王良璟能干出成绩,升官在弹指之间,赵祯的偏爱可见一斑!
  都说赵祯仁厚,果然非比寻常。
  王良璟颤抖着双手,接过圣旨,刚要谢恩,传旨的苏桂苏公公微微一笑,“别忙,还有呢!”
第108章
身价倍增
  封赏了王良璟,本以为结束了,谁知道才是个开始……王宁安因为编著《三字经》有功,居然也得到了保义郎的官职,正九品。
  上次献《三国演义》就要赏官,王宁安给辞了,这一次上了《三字经》和《百家姓》,作为蒙学读物,和寻常的小说完全不同,哪怕士人也不能反对。
  假如王宁安出身在文人世家,保证被捧上天,官职还要高,最起码要升到八品。
  尤其是赵祯看到《百家姓》把他们老赵家排到了第一位,那个舒坦啊,浑身上下的毛孔都打开了,轻飘飘要飞了!
  早就该编百家姓,满朝那么多文士,竟然没有一个少年有心,真是让人无语!
  本来赵祯想要大力提拔王宁安,可是当朝的宰辅不快,认为破坏朝廷铨选制度,仅仅献书,就拿到比状元还高的官职,让天下士人怎么看?
  赵祯一肚子气,两本蒙学读物,那是功在千秋,造福无数学子,比状元高又能如何?
  虽然有意见,可赵祯性子软,从来都是一团和气,不愿意和宰辅闹翻,只好给了王宁安九品官职,不过他却把王良璟提到了八品,把该给儿子的赏给了老爹,弄得文官们无话可说。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苏桂又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道圣旨,这封圣旨读完,王良璟的泪水流淌下来,王宁安都眼圈发红。
  赵祯正式追封王贵为检校太尉,雄州节度使,建庙祭祀。
  死去了一个甲子,王贵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地位,相比之前赐下御笔,这一次更是肯定王贵的功绩,还准许建庙,这是杨无敌也没有得到的殊荣。
  王家上下,无比欣慰。
  既然追封了王贵,其他人也不会例外,曾祖父王文晟追赠正侍大夫,五品官,遗孀王老夫人,也就是王宁安的太奶奶张氏得到五品诰命。
  祖父王修文出征西夏,为国捐躯,追赠武功大夫,正七品……从王贵以下,王家五代人,死者得到追赠,生者得到官职。
  一门上下,忠烈之家,在天之灵,足以告慰了!
  王良璟将圣旨供奉在祖宗祠堂,放声大哭。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终于对老祖宗有了交代!
  “孙儿替老人家争了口气,朝廷追封了,功绩得到认可了……”王良璟喃喃自语,哭得像是孩子。
  王老太太拄着拐杖,同样泪水滚落,激动地浑身颤抖。
  “知足了,死也能闭上眼了!”
  ……
  这一次的封赏可跟上次的御笔完全不同,等于是朝廷正式承认了王家的功绩,也表明王家正式成为将门之一!
  要知道在武将地位衰败的今天,想要冲破重重阻挠,跻身将门,难度何等之大!
  不但要皇帝坚持,还要摆平文官,不让他们出来捣乱。
  国舅爷曹佾有把握做到前者,至于后者,是一点办法没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