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1119

  比如当年折老太君,百岁高龄,伏在丈夫的尸骨上,含笑九泉;比如恩师范仲淹,一生辛劳,全都为了大宋江山和苍生百姓;比如包拯清廉自守,让人五体投地,甚至包括韩琦,他临死之前,良心发现,太多,太多的人,几乎都数不过来。
  王宁安觉得自己已经练就了一颗铁石心肠,不会再有什么波动。
  但是不得不说,当他看到赵祯形容枯槁,满脸死气的时候,王宁安的心像是被扎了一样,疼,很疼!
  人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这么多年,赵祯提拔,重用,视他为子侄,给他广阔的舞台,任由他驰骋……作为权臣,出将入相,封侯拜相,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这些年来,赵祯也不是没有限制过王宁安,但是,赵大叔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没有像那些沉醉帝王之术的昏君一样,随意操纵臣下,甚至以折磨臣子为乐。
  如果说君臣之间的分歧,只怕是横山之战后,派遣了三个钦差,弄得西北大乱,那之后赵祯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甚至封王宁安西凉王,给他千里封地。
  如此厚待,王宁安也是无话可说,除了感动,就是感动。
  直到前一段时间,赵祯将政事堂托付给他,也把太子交给了他。
  这份信任,简直堪比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甚至还要超出好多。
  陛下不曾负我,我也不会负陛下。
  王宁安握紧了拳头,他已经许诺赵祯,就一定会做到。
  正在这时候,赵曙又出来了,他的脸上挂着泪珠,显然刚刚哭过,他直接走到了王宁安的面前,满脸的不敢置信!
  “师父,你,你怎么会答应那种条件,弟子,还有大宋的百姓,可离不开你啊!”
  此话一出,把旁边的欧阳修都吓坏了,心说王二郎啊,你到底和陛下玩什么鬼把戏,答应了什么?
  赵曙咬着牙,近乎哀求,“父皇刚刚说了,他,他愿意收回,师父,你,你也收回好不好?”
  王宁安淡淡一笑,“殿下,臣始终是大宋的臣子,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不会变的。至于我答应陛下的事情,不是什么限制,相反,是一个保护!师父可不想赖在一个位置上,坐得屁股生疮,惹得人人唾弃。天下何其之大,师父还想好好体验,殿下,你可不许害我!”
  赵曙嘟着嘴,赌气道:“师父,你太狡猾了,等,等日后,弟子也退位,然后也到处看看!”
  听着这师徒的话,欧阳修有点迷糊。
  “二郎,殿下,你们能不能说明白点!这是个什么条件,让我也听听,给你们做个证明人!”
  王宁安和赵曙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回绝了醉翁。
  “你老啊,还是继续醉着吧!”
  三日之后,赵祯含笑驾崩于大内,举国皆哀……
第824章
仁宗武皇帝
  赵祯驾崩,消息传出,整个京城都动了起来。
  老百姓自觉束上白色的腰带,拿着蜡烛纸钱,到街口焚烧,遥望着皇宫的方向,无人不痛哭流涕。
  哪怕那些苛刻的老板东家,也会选择停下来。
  更有许多人痛哭流涕,泪水止不住流淌。
  比如龙门镇的那位秦老板,过年都舍不得给工人休息,可是听说皇帝驾崩,他愣了一阵,用力甩头,眼圈却是红了。
  立刻拿出了10贯钱,去给皇帝购买祭祀的香烛,然后告诉所有工人,休息一天,回家去祭奠老皇帝,谁敢怠慢,往后就别来上工了,做人要是连最后的良心都不讲了,那和禽兽还有什么区别!
  赵祯御极42年,做了太多的事情,从上到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发自肺腑,尊重爱戴这位皇帝陛下。
  很明显感觉得出来,赵祯的一生,应该分成两段,前段以仁恕治国,宽厚待民,休养生息,以致物阜民丰,文治昌隆。
  其实在很多宋人的眼睛里,赵祯创造的盛治,是远远超过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当然,后世忽略了赵祯,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位皇帝在武功上乏善可陈,相反,还出现了西夏叛乱,在内政上,庆历新政又虎头蛇尾。
  光是这两项,就把赵祯从历代圣君的行列之中,拉了下来。
  不过在王宁安的努力之下,赵祯盛治,再无半点缺憾。
  论起武功,平定岭南,开疆交趾,收复幽州,压制契丹,攻伐西夏,夺回横山,打通河西走廊,建立陇右和西域都护府,大宋之疆域,比肩汉唐。
  万邦臣服,天威赫赫,值得大书而特书。
  在文治上,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变法,初见成效,府库丰盈,经济,文化,工业,金融,城市,教育……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诚然,在这场变革之中,有很多人受损了,有很多人觉得活得更累了。
  但是至少没人敢违心地说,赵祯失败了,或者敢把罪责加到皇帝头上。
  赵祯离开了,他给太子的遗诏,要求一切从简,更不要折腾民间,给老百姓带来不便。
  民间的所有祭祀活动,完全是出于百姓本心,没有半点强制,一切井然有序,所有场所,自觉停下了娱乐活动,人人都换上素雅的衣服,寄托哀思……皇帝做到了这个地步,坦白讲,不敢说空前绝后,也差不多了。
  ……
  从赵祯驾崩,足足一天的时间,赵曙水米没沾唇,他先是和宫人一起,将父皇装殓完毕,然后就跪在灵柩的前面,不停抽泣。
  赵祯是老来得子,他比寻常的父亲更加疼爱儿子。
  赵曙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最好的东西,父皇就是山岳,时时刻刻,呵护着他,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替他扫清一切障碍,父皇什么都做了,一想到父皇忍着病痛,为自己苦心谋划,费尽神思,赵曙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包括群臣在内,同样无不伤心落泪。
  但是好在这里面有几位老前辈,能稳得住,不会因为悲伤而耽误了大事。贾昌朝就抹了抹眼泪,然后对王宁安道:“王爷,当务之急是给大行皇帝操持丧事,然后恭请新君登基。你是陛下的托孤之臣,又担着政事堂的担子,你全权安排吧!”
  王宁安深吸口气,他抿着嘴,微微点头,并没有推辞。
  先是来到了赵曙的身边,在太子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赵曙乖巧点头,王宁安扶着他起来,先到了偏殿,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是一张龙椅。
  王宁安请赵曙坐下,然后他率领群臣,一起下跪,行大礼参拜。
  赵曙吓了一跳,惊呼道:“师父,怎么能跪弟子,快起来!”赵曙伸手去搀,王宁安却坚定摇头。
  “君臣有别,请陛下受臣等大礼!”
  说完,王宁安带头跪拜!
  一个“陛下”让赵曙打了一个激灵!
  是啊,从父皇驾崩,他就不是太子,而是大宋的至尊!是新的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奇怪的是,赵曙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十分惶恐。
  而且他也清楚,想要给亿万百姓当好这个君父,该有多么困难!
  皇帝不但是荣耀,更是责任!
  沉甸甸的担子,他现在就有些喘不过气,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撑42年的!
  赵曙脑袋快速转动,等到王宁安等施礼完毕,他立刻跳起来,把师父率先搀起,然后又对几位老臣说道:“诸位都是硕德元老,国之股肱,我……朕,朕心烦乱,还请你们拿主意吧,朕一切照办。”
  贾昌朝立刻道:“陛下,事务虽然繁多,但是首先要确定大行皇帝的两号,昭告天下。”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为太祖,至于后来杀进了山海关,夺下了大片的江山,国土增加了百倍不止,从偏安一隅到君临天下,成为天子。
  不管如何,称世祖,也算是勉强贴切。
  但是第三位就是笑话了。
  首先你承袭父皇的位置,帝系没有转移,你称圣祖,把你爹,你爷爷放在哪里?难道你和你爹肩膀一般齐,或者你还胜过你爷爷一头?
  其次,你的任内,是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整体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只是一些边陲离岛,无关痛痒,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疆域,就凭这点功业,就想称祖,只能说,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
  贾昌朝提议给赵祯称祖,他有两条,第一赵祯迁都洛阳,朝廷重心从东到西;其次,收复了幽州,打通了西域,疆域增加了近一倍。
  尤其是收复幽州,从唐末以来,历代皇帝,都心心念念,想要打败契丹,光复故土,但是唯独在赵祯手里实现了。
  当年太宗皇帝就立下了规矩,能收复燕云,要异姓封王,王宁安也正是靠着收复幽州,加上打败西夏的功劳,才坐上了西凉王的位置。
  给赵祯称祖,是说得过去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