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1119

  老文滔滔不断,把需要做的事情说了一个遍儿。
  赵祯颔首,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文彦博。
  不愧是老臣,就是有经验。
  “人马钱粮,固然要紧。不过最重要的是西北的军令要统一,朕决定加封王宁安为秦国公,中书令,陕西诸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兼掌钱粮户口,位居各转运使之上。”
  这道旨意一下,可把大家伙吓坏了,等于一下子把西北都交给了王宁安。不管是军务,还是民政,他能独揽大权,相比之前,和狄青对掌军务,提升了不止几倍!
  放在平时,肯定有人反对,不过此时谁也不敢触霉头。
  西北的烂摊子,除了王宁安,也没人能处置,但愿他能挡得住西夏的反扑,不然,大宋几年的功夫付诸东流,数千万贯军费打了水漂,到了那时候,就算文彦博的脸皮再厚,也没法留在政事堂了。
  想到这里,老文躬身道:“陛下,值此危难之际,正需要力挽狂澜之人,王相公是不二人选,老臣以为非常妥当,可以立刻执行。”
  第一件事情谈完了,自然就剩下了第二件,赵祯先是看了看大太监沈端,只见他垂手侍立,腰板笔直,头一直低着,也看不清面部的表情。
  赵祯沉吟了一下,把注意力又放在了王珪身上。
  作为著名的三旨相公,王珪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宰执。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家伙,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王珪!”
  “罪臣在!”
  王珪扛不住压力,直接跪在了地上,痛哭流涕,他像是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说了出来。当初派遣钦差前往西北,为防止意外,是要给钦差一道公文,可以命令诸军。
  当时就是王珪写的,正常的指令,应该是节制马步诸军,以备不时之需,结果王珪在上面多加了一句,各军要尊奉钦差指令,服从调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句,神卫和龙卫才被调走了,种诂也不得不跟着北上灵州。
  “说,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又是谁让你加的?”赵祯虽然身体虚弱,可越是如此,就越是吓人,看皇帝须发皆乍的模样,简直随时能把人吃了!
  王珪被冷汗湿透了衣服,拼命磕头。
  “启奏陛下,这道政事堂令,不过是仿照之前钦差旨意拟定,老臣以为是寻常旨意,就让下面的中书舍人草拟,老臣有失察之过,老臣愿意领罪!”
  他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赵祯看了他一眼,冷笑了一声,“失察?军国大事,你也敢失察吗?”
  “啊!”
  王珪直接瘫了,痛哭流涕道:“老臣的确只是失察,老臣本就不是宰执之才,情愿意致仕回乡,还请陛下恩准。”
  说着,他把乌纱摘下来,放在地上,一想到长安宦游,要就此结束,王珪还是很伤感的。可接下来赵祯的话,让他直接掉到了十八层地狱!
  “想走?”
  赵祯轻笑了一声,“没门!来人!”
  皇帝一声断喝,有人冲进来。
  “把他带到皇城司看押起来,等候调查!”
  王珪一下子都懵了,他知道事情不小,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怎么要抓人啊?不对啊,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罪过啊?
  他想争辩,可是宫里的侍卫丝毫不给他机会,直接拖着就走了。
  把王珪拿下,赵祯喘了半天,终于恢复了一丝元气。
  “文相公,从今往后,你总领政事堂事宜,所有旨意命令,必须由你核准,方可执行,此为永制,不许更改!”
  这话说完,文彦博的心差点跳出来!
  乖乖,我的官家,你可太够意思了!
  众所周知,大宋的官制,就是互相制约,叠床架屋,乱七八糟。
  尤其是政事堂,更是一团乱。
  最初大宋仿效唐朝,一般安排两到三位宰相,后来又增设了副相,也就是参知政事,最初的参知政事没什么权柄,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说穿了,就是宰相的属吏和幕僚而已。
  后来,参政的权柄越来越大,渐渐把所有的“不”字都抹除了,变得和宰相差不多。
  一个强势的参知政事,甚至能架空宰相,比如庆历新政当中的范仲淹,有什么政务,他和皇帝商量,然后以政事堂的名义发布,就成为了政令。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以参政开始的,是典型的副手欺压正职。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的政事堂,虽然位阶有差别,但是归根到底,还要看皇帝和臣子的亲厚程度。
  只要皇帝赏识,副相也可以叫板宰相。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维护皇权,削弱相权。
  但是害处同样明显。
  令出多门,没有规矩,随意性太大。
  比如这一次给钦差手令,因为不管是文彦博,还是王安石,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宁安,就把事情分给了王珪。
  王珪以副相之尊,就可以在里面增加一些东西,动一点手脚,给谭宪和高遵裕更大的权力,结果到了地方之后,他们就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
  赵祯痛定思痛,不能继续模糊混乱下去了。
  上面的一点差错,到了地方,就会被无限放大,十万人马,代价太惨重了!
  文彦博简直是喜出望外,要不是碍于寝宫,他都能跳起来。
  有了赵祯这句话,以后首相就名正言顺,位压群僚,相比汉唐的宰相,都要更加威风。
  文彦博人老成精,这是皇帝在放权,不止放权给王宁安,也放权给自己。
  既然有放就有收,有些人注定了要倒霉……文彦博把眼神落在了大太监沈端身上,你们这些阉竖,报应来了!
  咱文相公从来不是好人,他是真想看热闹了。
  “沈端!”
  “奴婢在!”
  “朕问你,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是谁告诉谭宪和高遵裕的。”
  “是奴婢!”
  “那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
  “为了抢功!”沈端回答很干脆,“奴婢见西夏大败,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奴婢不甘心功劳都被王相公和狄相公抢走,所以奴婢就授意谭宪,抢先出兵,拿下灵州,把生米煮成熟饭。只是奴婢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陷阱,奴婢有罪,奴婢情愿意把人头奉上,请圣人处罚!”
  赵祯迟愣一下,突然冷笑道:“王珪把罪责推给属下,你比他英雄,想自己扛!朕告诉你!休想!朕一定要彻查到底,背后的人,一个跑不了!”
第693章
撒谎的慕容轻尘
  “去,把密谍司封了,从沈端以下,所有人全部交给皇城司和大理寺的人看管……不许他们暗通款曲,也不许销毁罪证,或者是死了。”
  赵祯艰难交代完,一翻身,又昏过去。
  等到他再醒过来,文彦博等人早就不在了,只剩下曹皇后,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正是陈琳。
  曹皇后眼睛哭得和包子似的。
  “圣人,大宋江山,还有臣妾母子都指着圣人撑起一片天呢!圣人可要善保龙体啊!”
  赵祯面前点头,“梓童别难过了,朕还死不了。”强打着精神,赵祯问道:“事情都落实下去了?”
  “嗯,密谍司已经疯了,文相公说光是皇城司和大理寺还不够,他,他让景休也过去了,臣妾原是不想……”
  赵祯却道:“文相公的安排是妥当的,让曹佾盯着他们,三方互相挟持,也就不会出错了……”
  赵祯念叨着,却又想起了西北的事情,他明明安排了三个钦差,结果高遵裕和谭宪走到了一起,至于那个陈升之,传说是病了,不能理事……这个滑头儿,他这是想脱罪!
  内廷阉竖,将门,还有朝臣,到底是谁,居然能协调这三方,一起发难,简直是可恶!
  赵祯越想越愤怒,如果说是蓄谋已久的,应该是在王宁安反对继续进军,上书阐明观点的时候,这帮人就行动了。
  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在这时候,密谍司已经知道了。
  结果他们没有上奏,也没有告诉前方,更没有交给枢密院和兵部进行评估,结果就擅自做主,以为是个天大的便宜,就毫不犹豫跳了进去!
  中了西夏人拙劣的诈降计,葬送了十万大军!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和西夏勾结,一起出卖大宋。不过赵祯稍微想了想,就果断摇头了。
  如果真是西夏在背后,那就不只是十万人这么简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