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1119

  可是自从去了一次辽国,又跑到岭南,还兼了皇家银行的差事,收复幽州之后,他也参与了。
  回头看看这些年,简直比起以往要精彩一万倍!
  家里的兄弟们都非常羡慕……只是……“二郎,我那些兄弟虽然都读书识字,但是他们可没有那么深的经史功夫,写起文章,也比不过那些专研十几年的文人……让他们参加科举,别是玩人吧?”
  王宁安毫不客气道:“你那个笨脑瓜子能想到的事情,我能想不到吗?你听过别头试吗?”
  “听过。”
  赵宗景挠了挠头道:“不就是官吏之子,参加考试,需要和其他人分开吗!”
  “没错,这次陛下也准备这么干,宗室子弟也有别头式,而且是十取其三!”王宁安呵呵一笑,“怎么样,够意思吧?”
  “够,当然够了!”
  赵宗景眼睛冒光,浑身战栗。
  分开考试,就代表宗室子弟不用和平民官吏一起抢位置,自己内部竞争。
  一般的科举是十取其一,甚至更低,可宗室十取其三,成功几率比别人多了三成。
  如果这都考不上,真该一头撞死了!
  “二郎,果然够朋友,我这就回家去告诉他们!”
  “等等!”
  王宁安一把拉住了这个冒失鬼,“你可给我记住了,朝廷还没有正式宣布呢,我提前透露给你,已经是违规了,要是让别人知道了,非找我的麻烦不可!”
  “行了,我知道!”
  赵宗景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吧,我绝不会让外人知道。”
  ……
  事实证明,王宁安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宗室子弟个个手眼通天,朝廷刚露出一点风声,他们就全都知道了。
  当然了,相比之下,赵宗景的这帮兄弟知道的还是最早的。
  北海郡王赵允弼提着一条生牛皮搓成的鞭子,在一排书房前面,来回踱步,老头子脸色凝重,就跟庙里的伏魔罗汉似的。
  “你们都给听着,这次是和所有宗室子弟一起考试,陛下亲自出任主考官。你们知道吗?如果考不上,别人就会戳我的脊梁骨,说赵允弼不会教儿子!”
  赵允弼拔高了声音,咆哮道:“老夫不会教儿子吗?别忘了,咱们北海郡王府,有两个王爷,咱们家三郎已经是东平郡王,所有年轻一代,那是首屈一指,你们也要像三郎一样,别给你爹丢人!谁要是落榜了,我扒了他的皮!”
  赵宗景听着老爹的话,脸都臊红了,不敢抬头。
  爹啊,你可真敢说,都是咱们一家人,别吹牛了行不?
  我这个王爷哪是你教出来的,当初要不是我不听话,非要和澜儿明媒正娶,弄得颜面扫地,不得不和二郎去了一趟辽国,哪来的郡王爵位?
  如果让兄弟们学我,首先就要不听你的话,和你老人家作对!
  当然了,赵宗景还没有混蛋到戳穿他爹的地步,其实也不用他多说什么,一家人谁不清楚。
  这几个兄弟全都闷头苦读,丝毫不敢懈怠。
  一转眼,科举之期就到了。
  赵允弼,赵宗景,还有其他几个兄弟,全都赶到了宗正寺,这里是针对宗室子弟的考场,足有上千名应考的人员,算上家属仆人,黑压压的一大片。
  赵允弼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像普通人一样,送自己的孩子来参加科举。老头子深深吸口气,拿起了准备好的篮子,挨个递给了儿子,嘱咐道:“去吧,好好考试,爹相信你们!”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赵允弼把考试篮子都发下去了,一帮大小伙子提着篮子排队入场,老王爷突然感到了不对劲儿。
  他一共六个儿子,除了赵宗景之外,还有一个能承袭爵位的,也就是说,只要四个人就行了,为什么会多出来一个?
  是哪个混小子掺和进去了?
  “爹,是大哥!”
  赵宗景嘿嘿笑道:“兄弟们受苦,大哥哪里会独自跑了,再说了,万一有谁落榜了,恰巧大哥考中了,爵位就留给落榜的兄弟!”
  赵宗景扬起了下巴,得意道:“功名啊,别管高低,还是自己挣来的有底气!不亏心,您老说是吧?”
  赵允弼张了张嘴,说不出话,老王爷满脸都是欣慰的笑容,眼圈都泛红了。
  孩子们有志气,没给自己丢人!
第630章
王相公死了
  这一次虽然号称恩科,但实际规模却是历年科举之最,不但门类多,而且考生更是超过历年。
  首先,正常的文武举都有举行。
  这次会试的主考是户部尚书司马光,最主要的内容是理财。
  很有趣的是司马光出的会试题目,以往都是诗、赋,策论等内容,这次诗被删掉了,改成了三道算学题,不是很难,主要都选自九章算术。
  但是信号很明确,有些学子不满,认为考算学内容,不合规矩。
  司马光是毫不客气的,他明确告诉那帮考生,不会写诗,不会作词,并不影响当官,考成法不会让你做诗词,但是如果不识数,算不明白账,出了亏空纰漏,朝廷的刀可是不留情的。
  考生们被怼得没有话说,只能老实去做题。
  不得不说,中华大地,从来不缺聪明人,如果考试内容是八股,会产生一大堆的训诂考据的狂人,考诗词,也会出一帮顶级的诗人,而考算学,也难不住大家。实际上早就有人下功夫算学,三道考题,并没有难住大家伙,又超过三成的学生全都做对了。
  科举制本身没有问题,哪怕一千年之后,也是考试选官,只要把考核的内容稍微调整一下,情况就会好很多。
  除了礼部主持的会试之外,还有吏部这一次也主持了考试。
  前番裁撤官员,一口气裁了上万人,其中不乏科甲出身的官吏。
  为了给大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政事堂上奏赵祯之后,答应开一场特科,凡是被裁撤的官员,可以重新报名考试,只要通过,就可以正常授予官职,当然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以前的官职经历一笔勾销。
  有很多靠着恩荫入仕的人学问太差,通不过考核,还有一些做到了很高的位置,也拉不下脸,从头再来。
  但是还有一批官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虽然以往的经历一笔勾销,但是他们的经验本事还在,只要有机会,好好干,未必不能脱颖而出。
  而且吏部考试,录取率是三成,比普通的会试高多了。
  因此有一批人把脸皮塞到了腋窝里,争抢着参加考试。
  主持吏部考试的是王珪。
  在几位相公当中,王珪算是最弱的,也最好说话,王宁安曾经打过招呼,让王珪留神,看看参加考试的人当中,有没有冯京冯大状元。
  不是王宁安小气记仇,实在是让人气不过。
  自从得知市面上有不少编排自己的话本,王宁安就让人去查,结果一查之下,发现好几本最热销的,追根溯源,都是冯京写的。
  在这些书里,王宁安面目可憎,贪财好色,欺君罔上,什么坏事都干尽了,偏偏又屡屡超擢,十足的奸佞小人,比西门庆还要过分一万倍!
  冯京三元及第,到底是有些才华的,他写的话本就脍炙人口,构思巧妙,段子高明,丫的要是穿越到后世,也是白金大神一枚!
  “混蛋!”王宁安气得鼻子都歪了,他立刻下令彻查,凡是写话本编排他的,一律不准录取,还要追究罪责。
  皇城司一口气抓了几十个人,结果唯独冯京没有下落。
  王宁安琢磨着这丫的肯定不会放弃仕途,朝廷给革职官员重新参加考试的机会,冯京一定会卷土重来的。
  等到时候就把他直接拿下!
  管你三元及第,管你文曲星降世,老子都不会客气。
  我要让你把写出来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吞回去。
  得罪了王相公,还想有好下场?
  可是令王宁安感到意外的是吏部考试,并没有冯京这个人,貌似冯大状元真的认命了,准备回家抱孩子,不想在宦海打拼了。
  如果他甘心做一个小老百姓,王宁安也不好赶尽杀绝,他只能交代陈顺之,多多留神,如果冯京冒出来,或者再有类似的东西出现,一定不要客气。
  那几十号人已经送去渤海国了,再多一个状元公也很不错!
  王珪是按照王宁安交代做的,但问题是没有找到冯京,也就只能放弃,但是王宁安却忽略了,在正常的会试当中,多了一个叫马凉的人,他成绩很不显眼,只考中了三甲进士,被派到了蜀中担任县令。
  足足三年之后,他才因为政绩卓著,入选御史台,而那个时候,大家才赫然发现,原来这个马凉就是冯京!
  等到王宁安知道之后,也是徒呼奈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