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1119

  就在一片肃杀之中,大宋的官场开始了快速新陈代谢。
  斩杀韩琦的当天,贾昌朝轻车简从,离开了西京,前往延安府接掌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其实老贾是有心去河北大名府的,毕竟他在那里干了近十年,门生故吏众多,日子也能舒服点,奈何王宁安不想让他好过,还有文彦博那个老不要脸的,也想阴贾昌朝一把,就把老东西赶到了西北,让他直面西夏的兵锋!
  庞籍、唐介、赵卞,几乎都是同时离开了西京,老一波的相公之中,只剩下文彦博还稳坐钓鱼台,八风不动。
  只是老文却知道,他的椅子有多难坐,屁股下面根本是个火山口!
  王安石还没有进京,就先开炮了。
  他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然文辞委婉,情真意切,但是却掩饰不了犀利的本质……王安石直接指出大宋的危机在于“冗官”、“冗兵”、“冗费”,根源则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必须变法图强,才能富国强军。
  相比起历史上骤然跃升宰执,王安石多干了一段时间转运使,又亲自推行青苗法,见解比起历史上还要高明许多。
  至少王安石把吏治提到了和理财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步。
  王安石大声疾呼,要全面推行考成法,防止官吏不作为,要让官员动起来,真正去做事……
  王安石的大炮威力绝对不俗,直接震撼了陈陈相因的官场。
  而紧随其后,御史中丞张方平也上书了,他把益州办案的经验总结出来,然后支出朝廷在财政方面,偏重收税,而忽略监督……预算编制草率,执行力弱,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以治河经费来说,每年能用到刀口上的,不足所有经费的三成,结果就是年年水灾,年年拨钱,去年的钱没有用完,今年的又发下来了,朝廷年年发钱,却不知道钱都用在哪里,岂不是荒唐透顶!
  张方平提议要增加御史数量,而且这次选拔御史,要招募真正内行的人才,去监督每一笔预算,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多人都说张方平这是要和审计司夺权。
  倒是王宁安不这么看,御史台本就是监督机构,如果能真正动起来,干点有用的事,至少比当马蜂窝要好。
  再有,审计司也不是万能的,多一个监督机构,就多一道保险。
  有人再想贪墨,就要瞒过御史台,要躲过审计司……毫无疑问,犯罪成本会大大增加。双方互相监督,显然要比一家独大好。
  仿佛为了凑趣,在这两位上书之后,三司使司马光也上书了。
  司马光谈的重点是理财,他也认为朝廷收钱能力很强,花钱却十分混乱,随意性太大……司马光建议,要引入银行的核算机制,严肃财政纪律,还要充实三司官吏,增强制定预算的能力。
  这三位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珠联璧合,勾画出变法新政的格局……不得不说,天下人终于嗅到了一丝改变的味道,朝廷这一次是玩真的了!
  ……
  城外校场,士兵操练正忙。
  赵祯在前面走着,王宁安和狄青陪在左右,君臣迎着太阳,踏着杂草,谈了起来。
  “狄卿,王卿,我大宋立国根基薄弱,如今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相比变法,朕更看重开疆拓土,攘除四夷。”
  王宁安笑道:“陛下圣明,其实无所谓内忧外患,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对外打输了,外患变成内忧,打赢了,外患解了,内忧也就轻了。”
  赵祯呵呵一笑,“说得好啊!所以朕准备先除外患,变法让王安石他们做,开疆拓土,还离不开你们两位。”
  赵祯停下了脚步,负着手,等待两位心腹重臣的建议。
  狄青比起之前,略微有些显老,但是依旧风采过人,气度沉稳,绝对当得起一国枢密使的重任!
  “启奏圣人,近年裁撤河北禁军厢军,整饬西北各军,已经裁减30万人,节约近两千万贯粮饷,这笔钱足够训练五万精锐,之前庞相公已经招募了三万多人,臣接手之后,优中选优,又从各地招募健儿,目前已经凑足了五万人,日夜训练。为了和西夏青唐抗衡,这五万人必须配属足够的马匹,这个就要问王相公了。”
  王宁安一拍胸膛,笑道:“别的没有,经过这几年的繁育,马匹倒是不缺,如今河北和幽州等地的马场已经有10万匹马瓦里马,30万匹北地马,可以调拨给西北8万匹,加上西北的战马和驮马,足够让每个士兵都有马骑。”
  按照狄青的规划,这五万人,真正的骑兵只有两万,其余三万是骑马步兵。
  这是狄青仔细研究的结果。
  因为有了墙式骑兵,汉家儿郎第一次不惧怕胡人的骑射。
  只要纪律严明,马好,盔甲好,武器好,就能打赢对手……大宋朝并不需要向汉唐那样,保持庞大的骑兵数量,维持兵力优势。
  相反,两万铁骑,足够对付十万训练不足的胡骑,至于三万骑马步兵,只是跟着追击,捡漏,打扫战场,负责后勤而已。
  “一定要尽快把人马训练好,必须两年之内,拿下青唐!然后挥师抄了西夏的后路!五年,五年之内,朕要灭了西夏!”
  赵祯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王宁安和狄青互相看了一眼,都感到了皇帝的雄心勃勃,难掩惊喜和兴奋,异口同声道:“臣遵旨!”
  从校场回来,赵祯心情很不错,京城的保守文官势力,几乎一扫而光,换上了新人新政,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刚坐到龙椅上面,苏桂就送来了礼部的一封奏疏。
  原来是汇报青唐的事情,在今年春天,一代枭雄唃厮啰病逝,他的三子董毡继承唃厮啰的位置,并且派遣使者到了大宋,希望大宋能按照惯例,册封董毡,并且回赐礼物,给予粮饷帮助,双方才能共同抗击西夏……
  赵祯看完,只哼了一声,“哪里是国书,简直是勒索信!休想让朕答应一分一毫!”
第590章
拜师
  随着王安石、司马光、张方平几位重臣赶回西京,大宋的宰执全数到位,今天的早朝,就是所有宰执一起亮相的时刻,除了朝堂议事之外,还要召见青唐使者,显得非常重要。
  难得的是一贯不修边幅的王安石居然破天荒梳洗打扮,洗去了一身尘垢,还换了崭新的朝服,头发胡子,整理得一丝不苟。
  说起来王安石长得还是很不错的,是个老帅哥,就是太过邋遢,才影响了颜值,今日焕然一新,真有神清气爽之感。
  “介甫兄,你来的够早的!”
  司马光主动问好,相比王安石的孤僻怪异,司马光十足的温润如玉,长得帅气,家室好,学问好,又立了不少功劳,朝中大臣都愿意和司马光结交,而光光又是长袖善舞,别管是在职中层,还是末品小吏,都谈得来。
  哪怕是王安石,两个人的交情也不错,互相十分欣赏。
  “介甫兄,青唐使者鬼章的国书你可看到了?”
  王安石点头,“狂妄大胆,不知死活!”
  司马光竖起大拇指,“评得好!以我之见,只怕是要对青唐下手了!”
  “早该如此,杀鸡骇猴,不能只杀内贼,外面的也不能放过!”王安石挑起眉头,杀气腾腾,“政事堂这边一定全力支持,就看你们三司能不能拿得出钱了?”
  司马光呵呵一笑,“这段时间,整顿财政,又砍了好些贪官,查抄家产,我给介甫兄交个底儿,能拿出这个数!”
  他伸出了一根手指头,代表1000万贯!
  王安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回了一个大拇指!
  官员们三三两两谈着,距离早朝越来越近,这时候三驾马车几乎不分前后赶来,第一驾马车,下来的是一个高大英伟的身影,正是太尉枢密使狄青!
  以往狄青是贼配军出身,脸上带着金印,在一群文官当中,鹤立鸡群,十分受排挤,几年枢密使当得格外憋屈。
  这一次却大不相同!
  老百姓全都知道了,当年风光无限的状元郎,成了大宋朝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已经被砍了脑袋!
  而当年的贼配军,出生入死,西北浴血,收复幽州,功劳泼天。
  谁是好男儿,一目了然!
  面对狄青,满朝文臣谁也不敢小觑,相反,还有很多人低下了头颅,羞惭不已。
  狄青倒是很和蔼,冲着每个人都报以微笑,而后站在了一旁。他下来好半天,后面的两驾马车却没有动静。
  又等了好一会儿,这才同时撩起车帘,从里面走下两个人。
  首相文彦博,财相王宁安!
  在一帮新进宰执面前,他们两个的确算是老资格,文彦博门生故吏一堆,几十年宦海沉浮,那就不用说了。
  王宁安呢,这些年也是风光无限,圣眷无双,加上他的徒弟司马光都当上了三司使,王宁安俨然朝廷新进巨擘,和文彦博是等量齐观的重臣。
  “宽夫兄!”
  “景平老弟!”
  两个人同时抱拳问候,许多人一愣神,这才知道,原来王宁安有了表字。
  古人都有名、字、号。
  名是父母给的,而字则是师长赐予,有了字,便不称呼名字,以示对父母的尊重,等年纪稍长,地位尊崇,就会自己取一个号,让门生弟子称呼方便,表示对师长的尊重。
  王宁安地位早就够了,也年过二十,应该有字了。
  只是他没有师父,也没人敢给他做师父,故此一直没有字。
  如今朝堂老臣几乎全数凋零,剩下一帮中生代,许多地位还不如王宁安,怎么表示亲切啊?能直呼其名,还是管他叫王二郎?
  显然都不合适。
  就在三天之前,王宁安去拜会了范仲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