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119

  那时候岂不是损失更大,与其如此,不会每年花三十万两,买一个平安。而且通过宋辽的榷场,每年大宋还能赚回几百万贯,单算经济账,大宋并没有吃亏……
  再有,数年之前,庆历新政何等兴旺,诸位君子相公,上有皇帝支持,下有百姓拥戴,所行之法,都是利国利民,包拯也曾经满腔热血,天下读书人无不愿意为几位相公牵马坠蹬,共襄盛举。
  结果呢,一年多的时间,星落云散……莫非世道变了,自幼念的一套圣贤之学不顶用了?
  想当初离京到沧州赴任,踌躇满志,老朋友唐介在临行的时候,煞有介事嘱咐过自己,边境牵连甚大,务必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就会酿成大祸,身败名裂只在顷刻之间。
  自己还不相信,满以为正道直行,就无往不利。
  如今呢?
  处置了崔家,错了吗?
  当然没错,可是辽寇南下,祸及百姓,自己身为父母官,问心有愧啊!
  包拯想要上书请辞,除了惭愧之外,更多的是迷茫了,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想不清楚了,换句话说,包大人的三观还是动摇,急需拯救。
  如果闯过了这一关,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能难得住他,闯不过去,他这一辈子的功名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宦海沉浮,凤凰涅槃。
  哪个名臣都要经过这一关!
  庆历诸君子当中,韩琦已经率先打破桎梏,完成反攻,坐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富弼也在积极积累能量,重返朝廷指日可待。
  至于别人吗,欧阳修还在醉着,范仲淹年老体衰,颠沛流离,下场如何,也未可知……
  王宁安能猜到包黑子的一丝想法,放在之前,他要走,王宁安一定拍着巴掌欢送,甚至要好好庆祝一番。
  可是真正见识了老祖宗的宝贝,王宁安变了,他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至少有生之年,要替祖先报仇!而包拯至少是个君子,是有一心为国的忠良,只要利国利民,会倾尽全力支持自己,假如换来一个昏官,或者自私自利的废物,想要做什么都难了!
  王宁安犹豫了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
  “包大人,其实对付辽人并不困难,我这里就有一条妙计!”
  ……
  辽人喜欢饮酒,为了酒不惜南下抢掠,那就投其所好,恢复走私酒水。
  “不行!”
  包拯暴跳如雷,“我堂堂中华,岂能屈膝夷狄,老夫身为朝廷命官,又怎能里通外国?再说了,酿酒需要粮食,我大宋子民百姓尚且有无数人吃不饱,穿不暖,如何拿酒水去取悦夷人?如此作为,老夫和崔家有什么区别?”
  包大人把脑袋摇晃得和拨浪鼓一样,一点也不同意。王宁安含笑,从腰里拿出一个酒葫芦,又让人找来两个酒杯,给包拯和公孙策都倒了一杯。
  酒水倒出来,顿时香气四溢,两个人都是一愣,他们把酒杯拿起来,发现酒水清冽无比,透着香醇。
  包拯犹豫一下,猛地张嘴,灌进了肚子里。只觉得从喉咙往下,着了火似的,一张黑脸都紫了。脖子涨得老粗,好半晌才恢复过来。公孙策比他还惨,脸跟大红布似的。
  “争——豪——呵。”
  好家伙,连话都说得不利索了。
  王宁安含笑向老包介绍了这酒水的由来……自从王家重新组建部曲,整天打打杀杀,难免受伤,王宁安就想到酿酒,酒精。他还曾经一度想靠着卖酒发财,不过了解了宋朝的专卖政策之后,他就放弃了。
  宋代准许商民参加买扑,获得权力之后,可以酿酒卖酒,但是,以为拿到了买扑的权力,就可以满世界售酒,大发财源,那可就错了。
  因为宋代的卖酒的区域是有规定的,一般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赚头儿大的地方,都是官方垄断,就跟后世的食盐差不多,外面的酒根本买不进去。
  买扑的区域仅限于偏远地方,利润微薄,才会让给民间。
  而且宋代酒税非常高,开国之初,一斤酒就要15文,其后粮价回落,按理说酿酒的成本也降低了,可是酒税却一路升高,从来没降下来。
  一斤寻常的酒水,成本加上税就要30文,而市面上最便宜的酒,一斗不过百钱,也就是一斤10文,甚至比税还低!
  如果酒里没有兑水,王宁安死也不信!而事实上,即便如此,宋代不少买扑的商人,在时间到了之后,仔细清算,居然是赔钱的。
  王宁安了解了情况之后,甚至觉得崔家大肆走私可以理解,私人酿酒,不走私,不逃税根本赚不到钱!
  “包大人,你心里有两个坎儿,一个是和辽人做生意,觉得没面子,丢人!二呢,拿粮食酿酒,担心损害大宋百姓的利益。第一个我是没办法,不过第二个我倒是有主意,不但不会伤害咱们的百姓,还能让大家赚上一笔,而且能借机削弱辽国。战争可不只是真刀真枪,有些时候,小小的酒水也能灭亡一个国家!”
  “哼,吹牛皮!”公孙策突然插嘴道。
  “公孙先生,你忘了春秋的时候,越国用蒸过的种子,弄得吴国粮食绝收,国家大乱,越国乘机灭了吴国的事情?”王宁安笑呵呵说道。
  公孙策可不相信,“王二郎,这酒水只会让大宋的粮食减少,不会减少辽国的!”
  “那可不一定!”王宁安笑道:“假如我们诱使辽国人用粮食来换美酒,辽国本来粮食就不够吃,需要通过榷场进口。我们可以暂时加大榷场出粮,先赚辽国一笔,然后突然中断粮食贸易,让辽国不战自乱!甚至还可以用美酒换骏马,组建我大宋的铁骑,包大人以为如何?”
  王宁安一直以为,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大宋上下对经济力量的认识太浅薄了,一买一卖之间,完全可以兴风作浪,让对手防不胜防。
  就拿眼前的美酒来说,清冽醇厚,度数至少在35度以上,比起后世的二锅头差得太远,但是眼下宋辽的酒水普遍在十度以下,崔家的烧酒也不到二十度,王宁安敢说,他的酒卖到了辽国,一定能掀起一股狂潮。
  从辽国手里榨取财富,弄来战马,绝对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包拯傻了,真的傻了。
  他第一次觉得王宁安这小子太可怕了,小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连大宋最优秀的人才都恐惧辽国三分,他却敢打辽国的主意,最关键的是他的办法还很有可行性。
  只是向辽国走私,一旦被捅出来,那就是死路一条。
  包拯沉吟了半晌,“老夫此前已经犯了错,这一次老夫愿意为了赎罪,不惜此身!二郎,你可愿意协助老夫?”
  “不愿意!”王宁安干脆摇头否认。
  包黑子突然满脸怪异,差点闪了腰,你小子刚刚还踌躇满志,转眼就怂了,你想耍弄老夫不成?
  见包拯须发皆乍,怒不可遏,王宁安连忙补充道:“我的意思是大人赶快上书朝廷,这个生意必须让陛下入股,才好做得。”
第65章
赵祯的赞许
  王宁泽在半年前学习认字了,小家伙学得很快,他会写一家人的名字了,可是他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父亲那一辈,名字都有王字旁,到了哥哥这一辈,名字里带着宝字盖。
  这么命名,是家大业大,子孙众多,生怕弄乱了,可是他的名字却是三点水。
  这样王宁泽小朋友一度怀疑自己是捡来的,他去问娘亲,白氏告诉他是在厕所里捡来的。这么一说,可不打紧,小家伙的眼泪就跟金豆子似的,滴滴答答往下流,哭得稀里哗啦的。夺门就往外面跑,正好撞上了王宁安,咧着嘴就问哥哥,会不会不要他?
  弄得王宁安哭笑不得。
  “我们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你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战死了,是爹和娘给你取的名字,算命先生说你五行缺水,才叫泽,懂了吧?”
  王宁泽似懂非懂,不过哥哥说是那就是,小家伙终于破涕为笑。
  “就你会当好人,小孩子叫什么不行!”白氏嘴上骂着,心里却在埋怨丈夫,都怪他不学无术,叫了好几年,才发现取错了字,真是丢死人了!
  白氏沉着脸,从箱子里取出一个虎头帽,一双虎头鞋,还有带着虎头的手套,给小儿子从头到尾,武装起来,弄得跟小老虎转世似的。
  王宁泽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又是跳,又是笑。他跟着哥哥,跑到了后院。
  在王家的后院,有几口头印的铁锅,上面的锅盖是特制的,带着巨大的竹管,竹管外面套着冷凝桶,再往后就是收集管,把冷却的酒水都引入坛子里。
  头一道酒杂质太多,而且度数极高,不适合饮用,最后的“酒稍子”度数太低,水汽太多,也不适合饮用,除去两头,剩下的就是“二锅头”,最是醇香味美,芳香醉人。
  宋代也有烧酒,不过度数依旧不高,而且口感不算好,只有嗜酒如命的北方人才会偶尔饮用。当然了,某些工艺考究的白酒还是很贵的。
  王宁安推究烧酒势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蒸馏技术不完善,使得烧酒中有太多的杂质,就拿取酒来说,后世分成三段取酒,只用中间的二锅头,而北宋却只有两段,留下了酒头,自然影响口感。
  再有第二个更要命,大宋居然用糯米和小麦作为酿制烧酒的主要原料,王宁安知道以后,简直大呼意外,要知道后世制作烧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和玉米,玉米那玩意眼下还在美洲,没传过来,可是高粱早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在华夏大地,为什么不用高粱酿酒呢?
  王宁安只有继续打听了解,他很快发现了原因,高粱作为粮食作物,有两大致命弱点,一个是产量极低,第二个是高粱米口感差。
  除非是极端低洼盐碱的土地,种植不了别的东西,老百姓才会选择高粱。
  既然种的少,熟悉高粱的人就少,有一些人虽然也会使用高粱酿酒,比如四川著名的鹅黄酒,但是高粱成为酿酒的主力还是在明清之后……
  王宁安知道高粱在别的地方不适合,在沧州可是再好不过了!这里正是黄泛区,土地低洼、盐碱,人口稀少,荒地众多……没有粮食压力,土壤又适合种植高粱,用高粱酿酒,再卖辽国,赚取暴利,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形成了。
  王宁安觉得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掌握了多少渠道,控制多少资源。
  一个养猪的利益链,就让王家拉起了百十号部曲,如果掌握了高粱酒,从种植,到酿酒,再到贩售,一条龙下来,那可是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指着王家吃饭,自然要加入王家的部曲——而且走私带来的暴利,正好武装王家的部曲,让他们快速拥有强悍的战斗力……
  和包拯说的那番话是真的,此刻心中的盘算也是真的,王宁安觉得二者并不矛盾,发展自己,削弱敌人,完全是一体两面,需要同时下手。
  酒水蒸馏过了一遍,王宁安取了一杯,轻轻抿了一口,干爽清冽,回味绵长,蛮子一定会喜欢的,就看赵祯愿不愿意入股了……床榻上,大宋的至尊斜倚着,他的脸色很不好,还带着倦容,不时打哈欠,手里拿着书,可目光明显不在书上面。
  赵祯的心情很不好,几天之前,宫里出了事,有一伙内侍作乱,杀了好些宫女太监,案发的时候,赵祯正在曹皇后的宫中,皇后沉着应对,命令宫人平叛,还亲手剪下参加平叛之人的一缕头发,作为标记。又陪人准备好水桶,贼人纵火,轻松浇灭,没有烧毁宫殿……曹皇后不愧是将门之女,沉着应付,有大将之风。
  宫中出现了变动,惊动了朝廷诸臣,东府首相陈执中不置一词,而枢密使夏悚,参知政事丁度坚持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严查彻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愤怒之下,赵祯点头了,宫中五位内侍头目都被外调,内廷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另一方面,美人张氏在平定乱贼之中,也有救护之功,赵祯有心抬举张美人,封她为贵妃,夏悚鼎力支持,一群御史却非常反对,就连陈执中也摇摇摆摆,态度暧昧。
  当了几十年皇帝,赵祯并不糊涂,在冷静下来,他发现其中绝对有阴谋的味道,只有几个内侍,他们还能杀得了皇帝?简直笑话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