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1119

  相反,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无数人奋笔疾书,把王宁安所讲都录下来,然后刊印出去,按理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盗版,可怜的王二郎连一毛钱稿费都拿不到。
  但是那些人丝毫不觉得过分,还自诩帮着王宁安布道,简直让王宁安欲哭无泪。
  不管怎么说,王宁安都是投下了一枚超级震撼弹。
  上至赵祯,下至普通的太学生,都从这五天之中,有所收获。
  哪怕再顽固的人,就像龙昌期那样,也不敢随便指责王宁安胡说八道。八十的老翁,面对着王宁安的讲课内容,苦苦思索。
  手边还放着一堆铜钱,不停琢磨着,居然越琢磨越有收获,龙昌期扪心自问,要是年轻六十岁,没准就跑去王宁安的门下,直接拜师了。
  龙老头不好意思去,但是许多国子监和太学的生员都动心了,他们不再小觑六艺,相反,恨不能立刻进入王宁安的门下,追随他学理财大道。
  当然,现在六艺还在改革之中,王宁安也无暇收徒。
  但是不要紧,这世上永远不缺能走后门的人。
  比如赵宗景,他就借着来西京陛见的机会,把两个儿子都塞给了王宁安。还有人比他更过分,老将军王德用,将七个孙子都送了过来。
  还有韩绛和韩维,这对兄弟也写了一封信,恳请王宁安收下韩家的子弟。
  另外曹佾、柳羽、潘肃、呼延达、这帮将门也把孩子送来了。
  曹佾还搂着王宁安的脖子,语重心长道:“二郎,谁你都可以不收,可是咱们自家人的孩子不能不要啊!这么多年,将门被欺负得太惨了,你可一定要帮着大家伙出头儿啊!把咱们的孩子教好,让他们以后不受欺负,我可拜托你了!”
  这家伙一把鼻涕一把泪,弄得王宁安浑身恶寒,至于这么严重吗!
  “我说国舅爷,你又不是不知道,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横竖我都是孩子头儿了,无所谓的。问题是你姐夫。”
  “我姐夫?怎么啦?”
  “你姐夫把殿下安排在了我家,你们把人送来,就等于成了殿下的伴读。”
  “啊,对啊!”曹佾眼睛冒光,一拍手,“这更好了,让他们陪着殿下一起玩,从小培养感情,以后保证个顶个大忠臣!”
  王宁安心里暗说这才是你们的真实打算吧,不然一帮穿开裆裤的,跑来学什么理财,简直笑死人了!
  “国舅爷,我可说了,这是你姐夫的事,自从钱家之后,陛下可是生怕殿下什么出了坏人,出了我们家的两个,谁也不让接近,要想进我家的门,你自己想办法!”
  曹佾呵呵一笑,“这可难不倒我,也不看看,殿下可是我的外甥,当舅舅的能害他吗!”
  曹佾一溜烟儿跑向了皇宫,去找她姐姐去了。
  ……
  除了这帮慕名而来的学生,王宁安真正重要的事情还是落实青苗法。
  青苗法作为王安石初次为相,最早推出的一批法令之一,可以说立意非常好,也切中要害。
  大宋的百姓负担太重了,别看开封等少数城市,生活富足安逸,要什么有什么,实际上大片的农村,百姓失去田地,七成的土地集中到世家大族手里,到处都有无业游民,有工作的时候,搬运货物,没事的时候打架斗殴,偷窃抢劫,什么都干。
  如果再这么下去,老百姓破产的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城市吸收不了,就会沦为流民,烽烟四起之日也就不远了。
  减轻百姓负担刻不容缓,而老百姓最大的负担,一个是田租,一个是高利贷,相比田租,高利贷还容易许多,必须从这里下手!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还是厉害的,眼光极准!
  只是王安石的设计很粗糙,落实下去之后,被一帮坏心眼的和尚彻底念歪了,由便民之法,变成了害民之策。
  又有人趁机献上流民图,告了黑状,把王安石给扳倒了。
  这一次王宁安要推青苗法,自然不会和王安石的作法一样。
  可问题是王安石素以执拗著称,岂会轻易改变。
  哪怕有了和吕惠卿的争论,听了王宁安的五天讲课,他还是毫不动摇。
  这一天,赵祯召贾昌朝、文彦博、王宁安、王安石、还有包拯、司马光等人,御前议事,讨论的就是青苗法的问题。
  “臣已经讲过了,利息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而是要取得一个平衡。”经过了几天的经济学洗礼,大家都能接受王宁安的说法。
  “为了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一个别的选择,利用银行,发放青苗钱,正是最好的办法。”王宁安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安石却不堪相让,这位用力摇头。
  “王相公,你说的自然没错,只是为何要用银行去做?难道衙门就不行吗?”
  王宁安摇头道:“王学士,衙门和银行不一样!你让衙门去做,他们一定会仗着势力,欺压百姓,肆意妄为的。”
  “有人妄为,朝廷只要派员监督就是!”
  王安石毫不相让,就在王宁安讲课的期间,王安石也上了万言书,得到了赵祯的嘉许。
  在历史上,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只是当时的赵祯心灰意冷,无意变法,就把王安石的建议束之高阁,直到十五年后,神宗继位,才起用王安石。
  王宁安的出现,打乱了固有的进程,王安石提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管早晚,王安石都不改固执的本性。
  “启奏陛下,让银行去放贷,等于把巨额财源,交给了银行,银行获利,又无法直接充实国库,这是弊端之一;其二,银行只在大城市有分行,普通的州县,根本没有银行,百姓想要借贷,也找不到银行;其三,王相公,你以为银行向百姓放贷,本金从哪里来?”
  还真别说,王安石的发问,就是比之寻常人犀利多了。
  “这个……可以从银行当中拨出一部分获利,也可以发行债券,而且朝廷也可以拨钱,方法很多。”
  王安石却摇摇头,“王相公,依下官看,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王学士打算如何?”
  “很简单,地方上本来就有常平仓,以常平仓的粮米作为本金,直接贷给百姓。百姓可以归还货币,也可以直接还米,简便容易,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王宁安一听,要动用常平仓,立刻就皱眉了,地方上,常平仓有多少弊端,王宁安清楚,西北遭水灾的时候,常平仓作用有限,因为里面的亏空实在是太大了!
  “我反对,此议绝不可行!”
第527章
古怪的拗相公
  和王宁安吵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这个人才思敏捷,考虑周全,又善于推陈出新,深得“以正和以奇胜”的三味,满朝相公,没人能在王宁安的手里讨得便宜。
  可唯独王安石除外,道理很简单,他是个真正为了大宋着想,又肯办事的,王安石提出的看法,十分有见地,把一帮宰相都比下去了。
  推行青苗法,一是减轻百姓负担,二也是充实国库。
  在殿试之上,赵祯就讲过了,这几年来,国库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但是开销却成倍膨胀,借贷多达几千万贯!
  王安石给赵祯算了一笔账。
  每年国库岁入一亿贯出头,虽然还在快速增加,但是各种债务,超过5000万贯,按照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算,一年就要拿出一千万贯偿还利息。
  而且岁入有一半是实物,无法用来抵偿利息。
  也就是说,每年可动的钱里面,有两成要作为利息支出。这个比例仅次于军费,还在官吏开支之上!
  银行是个好东西,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此下去,朝廷的收入全都落到银行的口袋来,朝廷又该如何自处?
  难道大宋的三司,要替银行征税吗?
  终于,有人的辩才能压得住王宁安。一旁的文彦博暗暗欣喜,还真没看出来,王安石居然是个人才,以“王”对“王”,实在是太妙了!
  文彦博这个老货眼珠乱转,笑呵呵道:“王相公,你主持皇家银行,经验丰富,让银行发放青苗钱,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你也不能太小觑了朝廷官吏,老夫相信只要监督得当,各级衙门一定会小心做事,把青苗钱发好的,你只管放心就是。”
  一听文彦博的话,王宁安就皱眉头,他无非是说自己只想着皇家银行捞好处,瞧不起满朝官吏。
  这个老不要脸的,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挑拨离间,实在是可恶!
  “陛下!青苗钱要发,这是臣和王学士的共识,只是青苗钱该怎么发,会遇到什么困难臣说不好,既然如此,那不如就效法幽州的时候,让我们各自去实验,以观察成效,找出问题,总结经验,而后,再推广到全国,倘若行不通,也可以及时作废,不至于误国误民。”
  赵祯一听,颇为赞许。
  当初王宁安和富弼在幽州就较量过,结果是幽州大治,民心归附,建立起稳固的长城防线,将契丹骑兵阻挡在长城之外。
  “王卿所言极是,只是准备在哪里施行?”
  “启奏陛下,青苗法王学士早在地方做过,证明是可行的,但一县一军,一州一府,毕竟格局太小,并不合适,就以一路为实验区,臣愿自领秦凤路,王学士可以领永兴军路……臣之所以选择这两路,主要是刚刚遭遇水灾,百姓还没有缓过来,百废待举,此时最容易发生兼并土地,贱价购田的行为,朝廷提供青苗钱,可以解两路百姓之苦。”
  王宁安提出的方案,其实很厚道的,永兴军路远比秦凤路要富裕,底子厚,官员执行能力更强。
  秦凤路不但要正面应付西夏的挑战,还有侧翼的青唐,很不安全。王宁安主动承担难啃的骨头,王安石也不是没有触动,他意味深长看了一眼,没有多说。
  赵祯笑道:“既然如此,就按照王卿的意思办,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分头落实吧!”
  ……
  御前会议结束之后,王安石就被提拔为龙图阁直学士,出任永兴军路转运使,一跃成为封疆大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