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1119

  “不向西夏妥协,这是对的,不过不用这么激烈,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王宁安笑呵呵道:“崔家又打出了一张好牌啊!”
  老师云淡风轻,光光也为之一振,“先生,您的意思是西夏的线还不能断了?”
  “不是不能断,是让别人以为我们不敢断……你明白吗?”
  “明白,先生的意思是示敌以弱?”
  “嗯!”
  王宁安从座位上站起来,背着手道:“真是想不到,崔家居然能联络上西夏,可见他们手眼通天,实力不俗啊!”
  “先生,既然他们和西夏勾结,朝廷能不能出兵,一举把他们铲平了?”
  “哪有那么简单!”
  王宁安无奈笑了笑,“我已经让人调查,结果除了一个叫崔西枫的家伙之外,崔家的核心成员,一个不知道,不但住处不知道,连名字也不知道,崔家就像是鬼一样,无所不在,又没人能找到他们,你说怪不怪?”
  光光倒吸口气,“先生,听说唐末的时候,崔家被黄巢杀得很惨,从此之后,他们就一改作风,变得格外低调了。神龙见首不见尾。”
  世家大族各自有传承的绝招,在汉唐的时候,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人丁兴旺,又有良好的家族教育,历代要想治理好地方,就不得不依靠世家子弟,渐渐的,他们盘根错节,形成了一张绵密的大网,强如李世民,面对这些人,也是徒呼奈何。
  唯有异类武则天,才敢放手收拾世家,斗来斗去,也只能说是两败俱伤。
  这是汉唐世家的存在方式,如今情况变了。
  崔家苟延残喘,躲过了五代的乱局,又经历了百年承平,他们存在方式和以往已经不同了。
  明面上,王宁安查不到崔家的田,也查不到崔家的产业,当然不是没有,而是他们巧妙隐藏起来。
  这种事情王宁安也在做。
  现在王家有多少产业,连王宁安自己都不清楚,要说知道内情的,怕是只有白氏一个。
  王家是通过复杂的持股合作,躲避外人的耳目。
  比如最初的海丰酒楼,王宁安给了向好一半的股份,又把经营权交给了他们,这样在官府那里,只能查到向好,至于合伙人,除非把向好抓去,严刑拷问才行。
  崔家也多半借助别人的旗号,把家族产业分散,靠着牢牢掌握金流,维护庞大的世家。
  那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处处隐藏在后面,他们在民间没有存在感,无法号召百姓,相比之前的世家,动辄几十万佃户,成千上万的家丁,声势差了很多。
  他们又是靠着什么保护自己呢?
  可别说西北大地,都是善男信女,遵守规矩,不敢胡来,没有足够的底牌,光是文彦博、庞籍这些人就能把崔家给吞了,根本等不到王宁安出手。
  “崔家的确是太奇怪了,不弄清楚他们的底细,寝食难安啊!”
  光光笑了,笑得很开心。
  居然能看到师父发愁了,绝对是千载难逢的事情。
  “行了,别幸灾乐祸了,你!”王宁安大声道:“立刻去向其余各路调集食盐,不惜血本,稳住盐价!”
  “是!”
  光光连忙答应,他心里已经有了盘算。
  西北缺盐。除了从西夏弄盐之外,就只剩下内外两条办法,对外,是向河北两路,川峡四路,以及京畿路,山东路等处求援。
  河北两路没有问题,那是王宁安的大本营,不用光光去安排,王德用,司马光等人已经调集了大批食盐,向西北运输,只是路途遥远,缓不济急。
  再有就是川峡四路,也就是四川等地,生产井盐,数量也不少,但是如今成都府路的转运使叫王素,这位就是被王宁安弄出京城的。
  多年过去,两个人也算是仇家,他能不能帮忙,就不好说了。
  光光记得父亲和王素倒是有些交情,再有眼下的御史中丞张方平在巴蜀多年,门生故吏很多,请他帮忙,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
  光光是广撒网,能捞到鱼就算。
  除此之外,其实西北也不是不产盐,就在永兴军路辖地,有一座运城,又叫运司城,神州大地,运城是唯一一座,因运盐而设置的城池。
  运城有著名的盐池,当地生产食盐的方法和海水晒盐差不多,盐池的水呈青绿色,百姓在盐池旁挖好畦垄,引入盐池水蒸发。
  如果赶上有风的天气,一夜过后,遍地是洁白的池盐。
  光光的老家就在运城,他爹叫司马池,没准还是取自池盐的池呢!
  他从小很熟悉运城的情况,要想解决西北缺盐的窘境,还要从盐池下手。
  光光立刻下令,调集3000人马,前往运城,半月之内,押运30万石池盐,运送到西北各处。
  为了确保快速完成任务,光光请求包拯下令,开放盐池之禁,准许普通百姓去引池水晒盐。
  老包欣然应允,他也派出了精兵强将,配合光光,抓紧生产调运食盐。
  ……
  “果然有些门道!”
  崔西枫依旧很淡定,之前放着池盐不动,从西夏引进青盐,打压盐价,崔西枫就觉得这是个阴谋,或者说故意卖得破绽。
  如果以为摆平了西夏,就能把盐价抬起来,一定会吃个大亏。
  不过王宁安,你算错了,你太小觑我们崔家的力量了,西夏不过是一帮见钱眼开的土包子,随便给点好处,就能把他们买通。
  而且西夏人想要的东西,王宁安你给不了,只有我们能给,他们会乖乖听从我们的摆布!
  至于池盐吗,你更会后悔一辈子的!
  走着瞧吧!
  崔西枫信心十足。
  ……
  就在西夏青盐中断之后,西北的盐价再也不可抑制,直接飙升到了40文,而且看疯涨的劲头儿,突破50文,60文,也指日可待。
  甚至有人说,会达到100文的天价。
  盐价持续上来,光光和包拯还在努力维持,各地还有廉价的食盐出售,可以用粮食兑换,但是数额却下降了。
  最初一家能换3斤,现在降到了每家只能还8两,而且要相隔10天,才能再来换。
  可即便如此,各地的换盐点也时常遭到挤兑,疯狂的百姓甚至会冲击,哄抢食盐。借着民间大乱,刘几、席汝言等人,仿佛打了强心剂,他们纷纷跳出来,上表弹劾。他们也学聪明了,竟然齐刷刷攻击西夏。
  说西夏人反复无常,狼子野心,根本不可信,他们向大宋输入青盐,就是为了扰乱大宋的江山,居心叵测。
  如今图穷匕见,西夏人撕毁了盟约,正好顺势废除盟约,一切恢复旧制,西北自然太平无事……
  说了那么多,只怕最后一句,才是他们的真心话。
  王宁安并不在乎些许浮言,如今的赵祯,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真正的关键是解池的盐能不能如期到位?
  “大人,怕是不成了。”
  站在王宁安面前,是一个高大粗犷的西北大汉,他名叫种诊,他的哥哥就是种家军的当家人种鄂。
  “王大人,运城上下,都是崔家的人,包括派去运城的士兵,其中不少也是崔家的人,他们会想尽办法破坏,绝对不让一粒盐从运城出来。”
  王宁安很是惊讶,忍不住问道:“三将军,你怎么知道如此清楚?”
  种诊深深吸口气,然后低声道:“因为……我们也是崔家的人!!!”
第464章
民变
  王宁安觉得他的心脏接受能力很强了,可是听到种家居然和崔家有关系,也差点吐血。
  “三将军,不是开玩笑吧?堂堂种家,也要依靠别人?”
  种诊老脸一红,“王大人,不是谁都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我们也是无可奈何,还请王大人谅解。”
  王宁安很快恢复了镇定,淡淡一笑,“谅解与否,还要看你们做了什么。”
  种诊连忙说道:“我这次是奉了二哥之命过来,就是要把一切都告诉王大人。”
  ……
  当年种世衡率领数千乡亲北上,筑起清涧城,抵挡西夏,种家军由此名扬天下,不到十年光景,就发展到了上万武士,比起上百年的折家军还要强大。
  种老将军领兵有方,经营有道,这是人所共知的,而暗中呢,种家得到了强大的资助,这笔钱就是来自崔家!
  养兵要花多少钱,前面已经提到过多次,不用废话。
  种诊说得对,不是谁都是王宁安,没法点石成金,上万效用士,花费之巨,简直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崔家的资助,种家就没有今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